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测试
  • 1. 育人中学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小包写了一段话来表达对志愿军英雄的敬意,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高唱[A ](响亮有力而有节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奔赴朝鲜战场,他们①qì宇轩昂,如群山列队,似万马奔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山河虽已无恙,但伟大②jiān rèn 的抗美援朝精神将跨越时空、永续传承,被永远③juān 刻在共和国史册之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增强个人爱国 , 勇挑时代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向所有谱写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向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先辈们,致敬!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qì宇轩昂 ② jiān rèn ③juān

    2. (2) 请根据提示在[A]处填写一个成语:
    3. (3) 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4. (4) 活动中,同学们决定用对联抒情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看,最适合致敬抗美援朝战士的一副对联是( )
      A . 保家卫国,百万雄师横跨鸭绿江        铭记历史,英烈无数血洒上甘岭 B . 深化改革,万象更新民富裕        竞争开放,百花吐艳国繁荣 C . 抗美援朝,烈士丹心昭日月       保家卫国,英雄豪气壮河山 D . 鼓足干劲,创造人民万代福        力争上游,迎来祖国四化春
    5. (5) 请按要求修改活动的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张爷爷

      为了升华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我校拟定于2024年3月20日上午10点举行“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系列活动,请您务必参加!

      2024年3月10日

      ①邀请函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②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表达不得体,应改为:      

二、综合性学习
  • 2. 七年级(5)班正开展“走进语文人物叶圣陶”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下面是他们开展的活动,请你也一起参加。
    1. (1) “只言片语”识为人

      下面一段话是《文艺报》原副主编吴泰昌写的《我了解的叶圣陶》一书中引用的叶圣陶书信片段,读后,你有何感触?

      泰昌同志:承嘱写稿,勉成《满江红》一阕,今送上请同志们审阅。叶圣陶10月29日上午。

    2. (2) “开明国语”探原因

      近年来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的儿童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出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尤其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小学生的欢迎,成为热销书。右图为该书的封面和一篇课文,简要说说该书受欢迎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甲】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注释】①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移官忠州(今重庆市忠县)。 诗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经三峡宿于巴东时作此诗。 ②王程:为王事而作的行程,即赴职任命。 ③足:充足,下透。 ④陇水:指长江上游。 逆浪风:指东风。江水自西而下,故称东来之风为逆浪风。 ⑤两片红旌:双旌为刺史仪仗。 红旌:红旗。 ⑥使君:即刺史,这里是白居易自称。艛艓(lóu dié):有楼的小船。

    【乙】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 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 , 了无片瓦。 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飘 , 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 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 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 , 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

    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 何哉?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秭归:地名。②令廨:县官办公的地方。令,知县。③茅茨:茅屋。 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④权县事:代管县里的政事,代理知县。权,暂代。右迪功郎:一种文散官衔,从九品,品级最低。⑤寇莱公:北宋真宗朝宰相寇准,封莱国公。作者拜谒寇莱公祠堂时,宋王朝偏安江南,国力日下,与寇准时期已大不相同。⑥飂(liáo)飘:高风回旋。⑦间见:和“层出”意思一样,指山峰很多。 ⑧听事:厅堂,办公的处所。 ⑨句意:可是每逢知县空缺,动不动就两三年没有人肯补这个缺。 阙,通“缺”。

    1. (1) 小弘很喜欢【甲】诗尾联(画线句)所展现的画面,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 (2) 小毅认为【甲】诗中白居易在巴东也有【乙】文中陆游写到的“流落天涯之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文内容说一说。
    3. (3)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舟 中 望 石 门 关

    4. (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天下

      日重阴

      ③奔流与江

      ④而在县廨听事之后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 

      ②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

    6. (6) 小弘根据【乙】文制作了“陆游眼里的巴东县”问卷调查表,请你选出合适的选项:

      街市风貌

      A. 萧条 B. 雄丽

      风景最美

      A. 双柏堂 B. 白云亭

      政务繁忙

      A. 是 B. 否

      官员向往

      A. 是 B. 否

    7. (7) 小毅认为,【乙】文中蕴含了陆游丰富的思想情感,请你根据文本展开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 4. 文学作品阅读

    无名英雄

    刘滤

    一大早,乡下突然打来电话,急促地告知我,大伯垂危,他要见我一面。

    我匆匆打车赶回铜台沟。

    大伯九十岁,在我们刘家属于高寿。他的手像一把钳子,死死地抓着我。而且,往日浑浊的眼眸也放出熠熠光彩。大伯说:“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心愿!”

    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

    那天晚上,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在甲屯里附近的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械了一列火车。

    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

    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

    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她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

    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运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

    她说:“我不管,我这个排长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

    他恳求道:“有点大局观念好不好?”

    她却瞪着他:“我告诉你,治病救人就是我们医生的大局!”接着,她愤怒责问:“你执行任务,我也执行任务,你为什么非要中断我的任务?你不怕我挨处分吗?”

    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

    他摆摆手,心想算了。

    她不理会他,转身要去关闭车厢的门。

    可是, 一个人却从一副担架上,咕咚滚下车来,那人全身绑满了绷带。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它关系到众多战士的生命!”

    即刻,那些伤病员有的挪下,有的滚下,有的跳下,纷纷离开车厢。

    也有不能动的伤员在担架上呻吟,枉然地向车厢外挣扎着。夏天光喊大伯:“抬呀,愣什么呢 ! ”

    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向这些伤病员和陪伴他们的她与另外两个女兵,敬了一个军礼,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驶向战火纷飞的远方。

    列车驶出不远,他再回头,月色下看见她和战友, 一边抹着眼泪, 一边在给东倒西歪的伤员包扎。

    五个小时后,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

    来到桥头,他跳下机车,四下张望,哪里还有她、夏天光和那些伤病员啊!

    天渐渐破晚,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他茫然四顾,发现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菜枯枝。

    “人呢!”他喊。

    他把嗓子都喊哑了。

    天骤然亮起来,像舞台的幕布倏地拉开。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竟然噼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

    “都死啦!炸死啦!美国鬼子的‘黑寡妇’飞机, 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中国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妮趔趄着朝他们走来,老人悲怆地呼号着,脸上是血,手上也是血。

    大伯说罢,有一刻昏迷过去。但随即,他又睁开了眼睛。他问我,你知道那个女的是谁吗,那个排长?

    我摇摇头。

    他顾自说:“她是我负伤住院时相识的恋人。本来,我们说好要在战争结束后结婚的。我一辈子不再娶妻,也是为了她!”

    大伯长叹一声继续说:“我有个愿望,就是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她,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

    我含着眼泪,点了一下头。

    他说:“记住,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选自2020年9月9日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1. (1) 文中“那天晚上”到第二天亮,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情节概括

      大伯

      为执行任务征用火车,又心系战友安危,返回寻找战友。

      女军人

      伤员们

      朝鲜阿玛妮

      为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而痛哭呼号。

    2. (2) 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天渐渐破晓,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他茫然四顾,发现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菜枯枝。

    3. (3) 大伯不想身后留名,故而临终前嘱咐不要给自己立碑。但他的儿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应该让英雄得以留名。你赞同谁的想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写作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