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三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
    2. (2)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3. (3)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4)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 (5) 《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的句子
    6. (6) 诗词言志传情。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在《行路难》(其一)中用表现了面对挫折的昂扬和面对理想的执着;刘禹锡被贬23年,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水调歌头》中苏轼外放密州,与弟弟七年没有团聚,中秋对月夜表达出的美好祝愿。
  • 2. 请根据下列知识卡片,探究人们通过“飞鸟信使”表达的情感。

    知识卡片

    知识一:

    人步行一天大约可以走50公里,马一天的行进距离在150公里左右,陆地迁徙鸟每天可平均飞行200-280公里。

    知识二:

    邮寄书信,乃生活常事,邮吏邮卒,乃送信之人,然而古诗词中传递书信的却很多是“鸿雁”“青鸟”等“飞鸟信使”。例如:

    鸿雁,南北迁徙,相思符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青鸟,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百年来,虽然国际局势____,但“和”文化依然是世界乃至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开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不过,西方国家却对“和”文化duàn 

    zhānɡ qǔ yì,恶意中伤中国,颠倒黑白,虽然很多时候其观点都是bù ɡōnɡ zì pò的。

    “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____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这种社会观认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平等交流与有机融合。这种观念也非常____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同时也zhānɡ xiǎn了大国风范。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duàn zhānɡ qǔ yì( ) 

      bù ɡōnɡ zì pò ( ) 

      zhānɡ xiǎn (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风生水起 蕴含 契合 B . 风云变幻 蕴藏 投合 C . 风生水起 蕴藏 投合 D . 风云变幻 蕴含 契合
    3.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和”文化依然是世界乃至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B . 但“和”文化依然是世界乃至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创设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C . 但“和”文化依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D . 但“和”文化依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之一,是创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佛山,一座有功夫的城市。“功夫佛山,武动世界”第五届佛山武林大会暨2023佛山功夫文化交流大会开幕式将于12月1日上午9:00在岭南明珠体育馆主馆举行。

    1. (1) 大会海报主题字设计了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幅更符合佛山“世界功夫之城”形象?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填“甲”或“乙”)更符合。理由:

    2. (2) 大会拟邀请佛山咏春第五代传人钟义先生莅临大会分享功夫故事,请你帮助小山拟写邀请函。
  • 5.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 (1) 下面有关艾青及其诗歌艺术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B .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C . 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 艾青创作有两个高峰期:建国时和文革后。
    2. (2) 艾青的诗歌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从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1932年1月)

二、阅读(4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廿二日天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注】①靧(huì):洗脸。 ②罍(léi):端着酒杯。

    ③蹇(jiǎn):骑驴。 ④鬣:指马一类动物。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小舟  

      湖中得更有此人

      饮三大白而别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廿二日天和/其船背 B . 数友出东直/宠辱 C . 柔梢风/参差 D . 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反焉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曝 沙 之 鸟 呷 浪 之 鳞 悠 然 自 得 毛 羽 鳞 鬣 之 间 皆 有 喜 气

    5. (5) 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我发现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但是具体对象有所不同:_______________
      你说得对,除此之外,我认为作者写景的主要方法也不同:甲文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 ,对所写对象不过多修饰,用数量词巧妙勾勒;乙文主要是渲染, _______________ 。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烤炉+小饼+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坐着高铁去淄博撸串,一顿烧烤带火一座城。“五一”假期,淄博站客运累计发送旅客超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旅客到达量约24万人次。据微信5月4日发布的《2023“五一”游玩井喷数据报告》,“五一”期间,淄博旅游业消费额环比4月增长73%,而游客在淄博本地中小商户日均消费金额环比4月增长也达到了近40%。

    (摘编自《凭什么是淄博?淄博“凭什么”?》)

    材料二

    “进淄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彼此温暖的歌,是一幅双向奔赴的美景。

    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咏让历中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泱泱齐风,美美齐地。境内齐山、鲁山、原山、潭溪山嵯峨奇异,马踏湖、文昌湖、五阳湖、天鹅湖一望无垠,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绵延不绝,博山菜、周村烧饼、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和清水小龙虾唇齿留香。淄博的五区三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美景美食,也都有滋滋作响、念念不忘的烧烤,欢迎大家择时品尝体验。

    (摘编自淄博市文旅局《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

    材料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旅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淄博烧烤”之所以能火出圈,与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有很大关系,物美价廉、“灵魂三件套”特色吃法等内容抓住年轻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成功地“种草”了年轻游客,吸引他们前往打卡。

    (摘编自《成为下一个淄博 需要具备三大“法宝”》《大数据看淄博》)

    材料四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下一个“热点”事件何时到来。“不了了之”几乎是所有“网红”的常态。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文化和旅游学系主任黄潇婷认为,要想从“网红”变成“长红”,首先需要拓展“新爆点”。网络热度的盛衰往往是有周期的,想要把热点留在淄博就不能只依靠“烧烤”一个支点,需要在烧烤热度还未消退的时候顺势推出美食“新爆点”和文旅新产品。中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需要扩容提档升级,包括住宿类、交通类、娱乐类、购物类的设施都需要考虑外地游客规模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摘编自《凭什么是淄博?淄博“凭什么”?》)

    材料五

    盘点“五一”假期,除了打卡淄博美食美景,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淄博陶琉国艺馆、博山陶琉大观园、周村古商城、各文创园区,都少不了大包小提拎着陶瓷、琉璃、丝绸等礼品的身影。相信他们如此步调一致的行为,不仅是打包特产的初衷和乐趣,而是因为对一封信中提到的文化灵魂“三件套”的种草,更是源于淄博始终坚守的文化自信和厚积薄发的文化底气。

    (摘编自《解码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一”期间,淄博旅游业消费额和游客在淄博本地中小商户日均消费金额大幅增长。 B . 淄博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鲜明悠长,自然风光多样秀美,美食美景各具特色。 C . 4月份,微博和新闻发挥的作用开始变大,但短视频仍是淄博烧烤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 . “烧烤”作为一个爆点,让淄博迅速成为热点城市,并且已经从“网红”变成了“长红”。
    2. (2) 结合材料和微博截图,概括让网友“阿文爱旅游”直呼幸福圆满的事件。

    3. (3) 结合材料二~五,为推动顺德美食“火出圈”“火长久”提四条建议。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鱼尾纹

    韩树振

    ①父亲眯起眼瞅了瞅墙上的日历,惊讶地说:“哎呀,今天芒种啦!走,咱爷儿俩到地里去转转。”我不情愿地跟在他屁股后面。

    ②村路的尽头就是自家的麦田。父亲或蹲在地头,或走进田间,随手采三两麦穗,捂在掌心,两手合力揉搓片刻,拣去麦梗,吹掉麦芒麦皮,端详着麦粒,在手中一掂:“挺肥的,好收成!”说着一扬手,把麦粒扔进嘴里,蠕动着腮帮,慢慢地咀嚼着,一脸喜悦与陶醉,只是眼圈红红的,眼角湿湿的。

    ③我学着父亲的样子,采一两个麦穗,捂在掌心用力揉搓,麦芒扎得手又疼又痒,好像搓不下多少麦粒。麦粒青青的鼓鼓的,扔进嘴里嚼嚼,一嘴麦青味。

    ④“老话说‘麦熟一晌’。过几天联合收割机来了,恰好开镰收割。”父亲道。

    ⑤“啥‘麦熟一晌’!都是老皇历。”我不屑地说。

    ⑥“麦子说熟就熟,一晌就全熟了。”父亲颇为自信。

    ⑦“看来,没白忙活,没白受累。”我递上一句。

    ⑧“人不辜负庄稼,庄稼怎能辜负人呢?”父亲凝望着金黄的麦田,若有所思,浇水的时光历历在目。

    ⑨几场东风刮过,开春了,要给麦子浇水施肥。街头传来“尿素、二胺、复合肥,卖化肥喽——”的叫声。我连忙从家里跑到街上,循着吆喝声望去。是串乡卖化肥的中年汉子,身材粗壮,皮肤黝黑。我急忙回家对父亲喊:“爹,卖化肥的来啦!”父亲披上衣服不急不忙地来到街上,叫住卖化肥的。攀谈一番,父亲掰着手指数了数麦田的亩数,卸了十几袋复合肥。

    ⑩常言道:“浇一回地,蜕一层皮。”浇地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浇地收尾时,河里的水抽干了,只好耐心地等待河床底的泉涨水,针孔大小的泉眼,纤细无声的泉流,涨半天水,浇上一分地,再涨半天水,再浇上一分地,如此循环。

    ⑪“浇地太麻烦啦!爹,咱别浇啦!”我实在没有耐心了,扯着嗓子嚷。

    ⑫“你懂啥?这关系到一季的收成,咋狠心丢下不管呢!”父亲顿时青筋暴起,瞪圆浑浊的眼睛冲我大吼。

    ⑬父亲平时很和蔼,又过了耳顺之年,极少发脾气。这时却发疯似的大吼起来。我用眼角的余光怯怯地扫过父亲铁青的脸,只见他的鱼尾纹像被铁犁犁过一般,沟壑分明。

    ⑭我后悔不该说那些话。是呀,看看麦田的墒情 , 麦子正等着喝水,怎能狠心不管呢?

    ⑮父亲告诉我时,他依然眼含热泪。当年父亲跟着大人们去赶集,走着走着,“扑通”一声饿倒在地上。大人们把父亲背回家,我的奶奶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炕上抱着枕头哭,绝望的泪水打湿了枕头。突然奶奶有了主意,她抄起剪刀把枕头豁开,倒出里面的秕子,用水淘了淘,掺和着从地里捡来的胡萝卜须,在锅里蒸了顿饭。父亲吃了顿饱饭,逐渐地缓了过来。“粮食是命根子!”这话常挂在父亲的嘴边。每次吃完饭,他都要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容许留下一粒剩饭。父亲把半张脸埋进碗里,眼角的鱼尾纹特别扎眼。

    ⑯当初跟父亲浇地时刚能没脚面的麦苗,已经株株挺立、穗穗丰盈。当初“浇地不觉足染泥”的嫌弃,也成了“灌麦顿教手沾香”的得意。

    ⑰眼前身后是片片金黄的麦田,成熟的麦穗有一种朴实沧桑的力量。作为一个吃馒头长大的人,我对麦子有一种天然的眷恋和感恩。不觉间,我眼睛里落下了泪帘。一阵风吹过来,麦浪起伏,沙沙作响。于是我心头泛起一首汉俳,随口吟诵道:

    “滚滚波涛涌,

    离离麦浪声似蛩,

    节气值芒种。”

    ⑱父亲有些耳背,疑惑地问:“你在说啥?”

    ⑲“麦子好收成!不愁吃穿不愁喝,手头儿又富裕。”我急忙改口大声说。

    ⑳“小康社会嘛。政策好!好年景!”父亲的脸上绽出微笑,然后弯下腰用手指掸了掸裤腿上的尘土。

    ㉑“天天吃白面,赛过活神仙。”他直起腰又补上一句。

    ㉒“天天吃白面馒头,蒸白面包子,肉多馅肥,上捏十八个褶,熟后像菊花盛开。”我凑到父亲身边,在他耳旁打趣。

    ㉓父亲笑了,笑得格外开心,鱼尾纹如水中的蜜般化开,甜蜜无比。

    【注】墒情:土壤湿度的情况。

    1. (1) 第⑲段“我急忙改口大声说”的原因是什么? 
    2. (2)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 (3) 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如果给本文设计一幅插图,哪个方案更合适?请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方案A:父亲凝望着金黄的麦田。 

      方案B:父亲的鱼尾纹如水中的蜜般化开。

三、作文(50分)
  • 9. 请以“这就是我的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