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三)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八下·长沙期末) 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核心素养。“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下列哪一材料( )
    A .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B . 第二天,美国便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 . 美国飞机对我国边境城市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我国政府应邀,赴朝参战 D .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 2. (2023八下·城阳期末)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中国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 )
    A . 五四运动爆发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新中国的成立 D . 三大改造的完成
  • 3. (2023八下·城阳期末)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建国初的一首歌曲中唱到:“咱们的土地回老家哟……自己耕种自己的田哟……多收粮食送前线,援助人民志愿军。”这首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 . 土地改革的进行 B . 西藏的和平解放 C .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 改革开放的成功
  • 4. (2023八下·城阳期末) 1949年10月后,“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 . 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 .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 . 已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 5. (2023八下·禅城期末) 下表是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

    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

    14.9

    18.7

    23.6

    26.8

    上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 .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 . 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 .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 6. (2023八下·东丽期末)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人民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 .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 .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确立 D . 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7. (2016八下·麦积期中) 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 . 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8. (2023八下·通州期中) 194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内容有“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篇社论报道的是(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9. (2023八下·通州期中)  对以下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①贫农和中农占有土地的比重增加 

    ②富农和地主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③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国家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0. (2017八下·高安期中) “魂飞万里,盘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随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前倾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B . “铁人”王进喜 C .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 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 11. (2023八下·海淀期末)  1953年“鞍钢大型无缝七高炉开工纪念章”(下图)可用来研究( )

    A . 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 .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发与建设
  • 12. (2023八下·西青期末)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大跃进”的开展
  • 13. (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如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变实

    结论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中共八大召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八字方针”实施

    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文化大革命”发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A . A B . B C . C D . D
  • 14. (2023八下·崂山期末)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为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 成立合作社 B . 赎买政策 C . 无偿没收 D . 政企分开
  • 15. (2023八下·崂山期末) 纪录片《百炼成钢》中说道:“1953到1957年,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远超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 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 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C . 使中国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D . 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16. (2023八下·通州期中)  下面两段法律文献的共同之处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A .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B . 保障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 . 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完善 D . 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
  • 17. (2023八下·长沙期末) 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这些史实直接表明党和国家( )
    A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 开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已完成 D . 正在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8. (2023八下·莲湖期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表明党中央的发展理念是( )
    A . 创新 B . 绿色 C . 共享 D . 开放
  • 19. (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指出,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这一光辉起点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 20. (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 南方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当时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它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又一个明媚的春天,它的内容有( )

    ①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③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④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1. (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 对如图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图一:与实施土地改革有关

    ②图二:与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关

    ③图三:与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④综合因素:农业投资在经济投资总额中占据首位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2. (2023八下·崂山期末) 如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三大改造完成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 中共八大召开
  • 23. (2023八下·崂山期末) 如图所示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

     

    A . 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B .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 . 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D . 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 24. (2023八下·崂山期末) 如图年代尺上,确立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会议分别是( )

     

    A . 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九大 B . 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八大 D . 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九大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3八下·营口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神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固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下面表格是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有度一家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资料的数据对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哪“三座大山”的统治?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的是哪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哪一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农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十变化彻底摧毁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4. (4) 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在这些斗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26.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三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2. (2) 从材料二看党和国家实行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中概括这次改革完成的意义?
    3. (3)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 27. (2023八下·通州期中)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1949-1956年北京工业企业的变化                                                                                                                                                                                                                          

    1949年

    1956年

    户数

    总产值(万元)

    户数

    总产值(万元)

    工业企业合计

    4243

    8261

    720

    112481

    地方国营

    69

    1685

    172

    62195

    公私合营

    9

    450

    507

    48198

    私营

    4150

    6048

    6

    154

    材料三:1956年在全国先进生产运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赵梦桃(女)、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女)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图中A、B两地的建设成就。(写序号)并说出,“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历史作用。 

      ①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的产地 

      ②第一座沟通长江南北的桥梁所在地 

    2. (2)  依据材料二,写出1949-1956年北京工业企业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1956年劳模群体的特点。并分析这次劳模评选的作用。
  • 28. (2023八下·呈贡期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一一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等

    1. (1)  材料一中的“这次全会”指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全会作出了什么样的历史决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指引中国“实现光明前景”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并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