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九)

更新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商鞅变法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 同室居住。这一规定(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 C . 推动了土地所有制形成 D . 健于贯彻儒家的礼仪制度
  • 2.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 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3. (2023七上·内江期末) 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 “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 . 实施“推恩令” C . 盐铁专卖 D . 北击匈奴
  • 4. (2023七上·内江期末)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于是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百家争鸣 C . 楚汉之争 D . 光武中兴
  • 5. 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
    A . 削夺大将兵权 B . 设置转运使 C . 废除宰相 D . 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 6. (2023七下·覃塘期末) (2分)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搜寻到的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由此可知,这位同学探究的学习内容是(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A . 唐诗的繁荣 B . 宋词的发展 C . 元曲的流行 D . 小说的巅峰
  • 7. (2023七下·覃塘期末) (2分)科举考试是历经了隋唐到清代1300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 . 贵族垄断,看重门第 B . 德才兼备,地方推举 C .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 8. (2023七下·新民期末)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指的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郑和下西洋 D . 鉴真东渡
  • 9. (2023八上·雷州期末)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奋”,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这体现了( )
    A . 民众对清政府彻底失望 B .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 国人学习研究风气浓厚 D . 中国的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 10. (2023八上·雷州期末) 《前驱》描写了 1926—1927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一支武装队伍,在北伐战争中的一段斗争生活故事。该书细致地讲述了主人公青年连长万先延的成长过程。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A . 国内倡导文学革命 B . 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C . 振兴实业,实业救国 D . 打倒军阀,除列强
  • 11. 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 .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 . 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C .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 . 签署了“双十协定”
  • 12. (2023八上·长沙月考) 1949 年 4 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感怀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
    A . 有利于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 .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 13. (2023八下·海南期末) (3分)如图可知,1970﹣1979年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推动这一建交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 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C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万隆会议顺利召开
  • 14. (2023八下·梁平期末)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 .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 . 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 . 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 15. (2023八下·武侯期末) 1971年10月的某份报纸刊登的一则新闻中,有“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外交胜利”等内容。据此判断,这则新闻最有可能在报道( )
    A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 . 北京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C . 中日两国的正式建交 D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6. (2023八下·晋安期末) 1983年,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与港商、广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合资兴建华南毛纺厂,开创了合资出口的先河,年创汇400多万美元,成为当时的龙头企业。华南毛纺厂的成功得益于( )
    A . 设立特区 B . 乡镇企业的创办 C . 对外开放 D . 体制改革的深化
  • 17. (2023八下·长沙期末)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该方针旨在( )
    A . 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现状 B . 克服我国经济困难局面 C . 加快我国对外开放步伐 D . 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 18. (2023九上·长沙月考) 某学者在探究文艺复兴的起源时提出:“在讨论新艺术与新城市关系时,我们强调像佛罗伦萨这样相当发展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经济、新政治的社会背景,是完全必要的。”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 . 文艺复兴起源于佛罗伦萨 B . 文艺复兴促使中世纪城市崛起 C . 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思想解放 D . 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19. (2023九上·双流期末) 1760年的英国,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伦敦一个;在1801年,英国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2%;到了1851年城市的总人口就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了,并且已有7个人口达10万以上的城市。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 . 英国疆域扩大 B . 粮食产量骤增 C . 移民人口增多 D . 城市化的发展
  • 20. (2023九上·双流期末) “所有被派往海外、受过华盛顿将军统帅的法国将士,在回国之后,对自由都怀有一颗热烈之心。这使得他们很难重新安安稳稳地过上凡尔赛的宫廷生活。”据此可知(   )
    A . 法国人羡慕美国的富庶 B . 法国希望像美国一样实现国家独立 C . 独立战争激励了法国人 D . 法国不愿再受其他国家的殖民压迫
  • 21. (2023九上·古冶期末)  有学者说:“如果说中世纪的时候,大家的内心世界主要是信仰和服从,那么到了十四世纪以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就逐渐发生变化了。”人们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起点是( )
    A . 文艺复兴 B . 启蒙运动 C . 新航路开辟 D . 殖民掠夺
  • 22. 列宁在评价文学作品的原则时曾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符合这一原则的艺术家是( )
    A . 但丁 B . 列夫·托尔斯泰 C . 巴尔扎克 D . 彼特拉克
  • 23. (2024九下·期末)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 B .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 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 . 农奴得到与地主相等的份地
  • 24. 下表为1923年编制的《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上册第二编插图目录,该目录反映出编者

    A .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B . 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C . 受“生物不变论”影响 D . 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 25. 下列关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人“信息时代” B . 互联网的发展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拓展了空间,限制了经济一体化发展 C .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已实现男女完全平等 D . 环境危机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 26. (2023七上·浏阳期末)  “—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嘉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据着文明和友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材二: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救,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材料三: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地是哪里?西汉政府为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3. (3) 谈古论今: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认识。
  • 27. (2023八下·期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许士玲《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

    ——摘编自《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三:2020年1月15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新的一年大陆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框架内,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

    ——《新浪新闻》

    材料四: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统编教材《八年级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 (2) 材料二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伟大构想?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九二共识”的内容。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是什么?
  • 28.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不觉,失之难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战前预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几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摘编自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材料中”争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的标志是什么?

    2. (2) [战时热点]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军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摘编自《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紧急演说》

      罗斯福总统为什么把1941年12月7日称作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他的这一演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战后回顾]

      “二战”相关数据统计表                                                         

      持续时间

      6年

      参战国数

      60多个

      卷入人口

      约20亿

      伤亡人数

      6000多万

      经济损失

      40000多亿美元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根据”战后回顾”,你能得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哪些结论?

    4. (4) [战争反思]

      “你向后看得越远,就能向前看得更远。”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反思历史,反省战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