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strong><span>选择题:</span></strong>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 )
    A . 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 B . 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 C . 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 D . 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
  • 2. 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集簿》。《集簿》内容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这是汉代实行哪一制度的依据( )

    A . 刺史制 B . 编户制 C . 上计制 D . 察举制
  • 3. 下表是明清时期在贵州推广科举制后的相关记载摘要。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地区

    记载

    出处

    平坝卫

    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

    【明】沈思充《贵州通志》

    贵阳

    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

    【明】郭子章《黔记》

    安顺

    务本兴行,渐洗蛮陋

    【清】鄂尔泰《贵州通志》

    A . 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 B . 完成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 . 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 D . 加速了改土归流的实施
  • 4. 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证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 . 契约签订较为规范 B . 契约内容繁杂严苛 C . 土地流转十分频繁 D . 官府加强社会管控
  • 5. 右图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的推广过程。据此可知,该农作物是( )

    A . 棉花 B . 玉米 C . 甘蔗 D . 水稻
  • 6. 对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有学者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齐民要术》等农书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

    ②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与江南经济开发有关

    ③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④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到赋税政策的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7. 1886年8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招股10万两,分1000股,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这表明( )
    A . 遭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出现了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 C . 民国成立促进了股市的发展 D . 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
  • 8. 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1785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 )
    A . 经济形态迥异 B . 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C . 政治制度差别 D . 治国理政思维有别
  • 9. 下表所示为我国1979—2009年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原煤/亿吨

    原油/万吨

    天然气/亿立方米

    发电量

    /亿千瓦时

    成品钢材/万吨

    焦炭

    /万吨

    水泥

    /万吨

    1979

    6.35

    10615

    145.1

    2820.0

    2497.0

    4583.0

    7390.0

    1989

    10.54

    13764

    150.5

    5848.0

    4859.0

    6624.0

    21029.0

    1999

    12.80

    16000

    252.0

    12393.0

    12109.8

    12073.7

    57300.0

    2009

    31.15

    18948

    852.7

    37146.5

    69405.4

    35744.0

    164397.8

    A . 工业门类逐步构建完整 B . 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 C . 基础建设实力日益雄厚 D . 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 10.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 )
    A . 维护党管干部原则 B . 整顿官僚主义作风 C . 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D .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11. 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A . 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 . 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 . 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 12.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 .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B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D .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 13.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 . 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B . 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C . 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D . 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 14. 下表为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对比。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时间(年)

    威尼斯

    米兰

    1600—1609

    22430

    15000

    1640—1649

    11450

    3000

    A . 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 B . 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 C . 价格革命对产业的冲击 D .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15. 在《国富论》(1776年)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 . 蒸汽的力量 B . 劳动分工 C . 垄断组织 D . 严格的纪律
  • 16. 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B .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 . 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D . 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strong><span>8</span></strong><strong><span>分,第19题1</span></strong><strong><span>6</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下表呈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几个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

    主要内容

    A.“大一统”与德法相依政策

    大一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政策。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法律的儒家化与慎刑原则值得重视。

    B.“大一统”与民惟邦本政策

    大一统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大一统与民本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封建王朝采用度田、占田、均田、限田等方式调整土地,抑制兼并,保障小农利益。还通过赋税制度调整,平均财富,稳定民心,如唐代中叶两税法和明代一条鞭法,就有均衡财富的意图。

    C.“大一统”与基层治理举措

    大一统要有一套严密稳定的基层组织机构做保证。秦汉后,基层乡里已纳入国家治理体制,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基层组织几乎不存在。兴修水利、储粮备荒、赈济抚恤等,也是政府经常采用的基层社会救济措施。

    D.“大一统”与权力制衡原则

    ……

    ——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 (1) 参照已有研究视角,撰写研究视角D的主要内容。
    2. (2) 请再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围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9. 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创作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