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专题一 光学--“高效复习”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

更新时间:2024-03-07 浏览次数:4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复习一 耳的结构
  • 1. (2021七下·柯桥月考) 去年,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鼓室组成中耳 B .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 . 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D . 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 2. (2022七下·杭州月考)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 . 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 . 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 . 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 3. 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 (1) 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和[]。 
    2. (2) 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和[],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 (3) 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而听觉是在形成的。 
    4. (4) 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 4. 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 (1) 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2. (2) 有些人晕车,与耳的有关。
    3. (3) “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在这一过程中,耳朵通过耳廓收集声波,声波进入之后,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4. (4) 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5. (5) 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张开,使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胀痛。
二、复习二 光的直射
  • 5. (2023·宁波模拟) 如图所示为一个放置于宁波某地水平地面上的简易计时模型一圭杆垂直底盘。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 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 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 . 一天内,正午的杆影最短 D . 该模型依据杆影的方位计时
  • 6. (2022·龙泉模拟) 下列四种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
    A . 妙趣手影 B . 小孔成像         C . 日食奇观 D . 水中倒影
  • 7. (2023·杭州模拟) 在探究“树阴下光斑”的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陶取一张硬纸片,用小刀开有三角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按箭头方向逐渐向上移动乙纸板,缩小孔的大小,观察形成的亮斑形状。

    1. (1) 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移动乙,甲不动,观察阳光通过变小的孔在地面上形成的亮斑形状,实验记录下亮斑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
      A . 始终为三角形 B . 从三角形到圆形 C . 始终为圆形 D . 都有可能
    2. (2) 研究孔的大小对亮斑形状的影响,选正方形状孔的卡片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 (3) 晴朗夏日的树下小陶发现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留下的亮

      斑,大多数是圆的,其原因是

  • 8. (2022七下·宁波月考) 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波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与该距离有什么定量关系?于是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一步探究:

    ⑴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纸板上,小波在A位置看到纸板上的字,如图甲所示

    ⑵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小波从B位置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图丙中的(填写序号)。

    ②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测量像高,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试验次数

    1

    2

    3

    4

    像距v/cm

    10.0

    15.0

    20.0

    25.0

    像高h/cm

    2.2

    3.3

    4.4

    5.5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 9. (2017·瑞安模拟)

    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

    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1. (1) 影子的形成原理是根据

    2. (2) 当点光源的高度为70cm,此时影子长度为cm。

    3. (3) 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之间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三、复习三 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定理
  • 10. (2023七下·富阳期中) 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 筷子“折断” B . 阳光下鸽子的影子 C . 用放大镜看字 D . 桥在水中的倒影
  • 11. (2021七下·拱墅期中) 如图是小徐测视力时的示意图,测量时小徐距离观察到的像(   )

    A . 2.7米 B . 5.0米 C . 5.8米 D . 5.4米
  • 12. (2021七下·温州期末) 平面镜前飞过一小球,小球的运动轨迹如上图所示,则它在镜中像的轨迹应为(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④→② D . ④→③
  • 13. (2022七下·乐清月考)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 (1) 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2. (2)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是:
    3. (3)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的。
    4. (4) 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 14. (2019七下·绍兴期中) 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2)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的关系
    3. (3)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
    4. (4) 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魔术师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规律,创造了“空间旋转”“飞天仙女”等节目,当演员躺在转盘上做各种动作时,观众所看到的悬在空中做优美动作的演员,只不过是躺在转盘上的演员在平面镜里的像,当然事先要在转盘前安装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如图所示,如演员横躺在转盘上,当演员的头在左侧,观众可看到演员的像是(填“正立”“倒立”“横躺”)的。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运用了光原理。

四、复习四 光的折射与色散现象
  • 15. (2023·柯桥模拟) 用如图所示的球形鱼缸养鱼,分别从上方和侧面观赏缸内的鱼,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从侧面看到的鱼是左右相反的像 B . 从上方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浅 C . 从侧面看到的鱼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 . 从上方看到的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16. (2023·定海模拟) 2022年11月8日晚,“月全食掩天王星”在夜空中上演,如图所示,发生该天象时,地球、月球、太阳和天王星恰好在一条直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天晚上的月相是新月 B . 该天象每个月都会发生 C . 形成该天象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D . 该天象发生时,天王星应处于图中c的位置
  • 17. (2023·舟山模拟) 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沿某一角度斜射入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 如图所示。为使光斑向左移动,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 . 向容器内缓缓加水 B . 增大入射角 C . 将激光笔向右平移 D . 使容器水平向左移动
  • 18.    

    1. (1) 太阳的热主要以(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和蓝光。
    2. (2) 在②区域中看到彩色光带,这是现象。
    3. (3) 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激光准直器,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填序号)
  • 19. (2023七下·上虞期末) 小明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小明把一枚硬币放在桌子上的空碗里,头部保持不动,并将桌子上的碗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看不到硬币为止。然后缓慢向碗中倒水,直到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
    1. (1) 小明看不到硬币的现象是由于,重新看到碗底硬币是由光的现象造成的。
    2. (2) 若用MN表示水面,则下面四幅图中,能够合理解释该实验现象的是图

  • 20. 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个现象说明:

    2. (2)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3. (3) 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21. (2021九下·柯桥月考) 如图1,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 (1) 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2. (2) 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反射光;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3. (3) 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2所示,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 22. (2023·慈溪模拟) 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光路示意图如甲所示。现有一束红光AB射到长方体玻璃砖上,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 , 从玻璃砖中出来的光线为CD,CD的反向延长线与AB相距h红,如图乙所示。若把红光改为紫光,保持入射角a不变,则ββ;hh(填“>”、“<”或“=”)。

  • 23. (2022·椒江模拟) 如图所示,人脸识别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屏幕上所成的是缩小的虚像 B . 该摄像机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C . 若镜头的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D . 若要使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小一些,人应离镜头近些
五、复习五 凸透镜成像定理
  • 24. (2022·温州模拟) 我校项目化小组同学利用纸盒和凸透镜等材料制作成像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纸盒侧面,F光源可以在纸盒中的轨道上移动,轨道上标注了离纸盒侧面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若光屏上呈如图所示的像,则F光源可能处在轨道的哪一位置(      )

    A . a点位置 B . b点位置 C . c点位置 D . d点位置
  • 25. (2022·杭州模拟)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象,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图甲中光屏上呈正立等大的实像 B . 图甲中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处 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80cm刻度处 C . 图甲中将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将光屏适当左移,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D . 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 26. 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乙均不能成像 B . 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 . 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 . 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 27. (2023·柯桥模拟)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2. (2) 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如图丙中的(填序号)。
    3. (3) 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 28. (2023九下·西湖模拟)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 (2) 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选填“1、2、3、4”)。
    3. (3) 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 29. (2019·吴兴模拟) 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

    1. (1) 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 (选字母)。
    2. (2) 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
    3. (3)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 。

      丁图

  • 30. (2023·萧山模拟)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1. (1) 正确调节好实验装置后,移动蜡烛至如图所示的位置,观察到光屏上有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焦距范围是

      (用含f的不等式表示)。

    2. (2) 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也恰好能成清晰的像,此时成的像的性质是
    3. (3) 如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