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9课...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发展到3亿。这表明( )
    A .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B . 清朝前期经济停滞不前 C . 清朝前期的兴盛 D . 清朝前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 2.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这说明清朝前期( )
    A .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 . 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 . 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 . 人口增长较快
  • 3. 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业网。这一商业网包括( )

    ①农村集市②城镇集市③区域性市场④全国性市场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4. 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的现象。这描述的行业是( )
    A . 制瓷业 B . 造船业 C . 纺织业 D . 冶铸业
  • 5. 《清顺治朝实录》中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 . 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 . 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 . 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 D . 减轻了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
  • 6. 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A . 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 . 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 . 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 . 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7. 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按工作量收钱)”。这说明当时( )
    A . 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 工业革命已在江南地区开始 C . 已卷入了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 D . 江南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8. 下图是雍正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耕织图》中的一幅。雍正版《耕织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祺和他的福晋(清朝皇室贵族之妻的称号)的容貌。该《耕织图》反映了( )

    A .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 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 . 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 . 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 9. (2023七下·广州期末)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且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 10. (2023七下·朝阳期末) 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 )

    A . 粮食作物种类不断丰富 B . 灌溉工具取得进步 C . 粮食的总产量有所起伏 D .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 11. (2023七下·朝阳期末)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 . 出现的原因 B . 经营的范围 C . 雄厚的资本 D . 产生的影响
  • 12. (2023七下·通州期末) 如表表格中的数据共同说明( )                                                                                                                      

    时间

    成就

    1685年﹣1799年

    全国共有耕地由约6亿亩增长到约为10.5亿亩

    1684﹣1760年

    全国瓷器景德镇平均年产量为25万担,比前代增加了39%

    1700年前后﹣1794年

    人口从约1.5亿增加到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A . 明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B . 明朝时期制度的改革 C . 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 D . 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 13. (2023七下·河西期末) 与汉代“千里不贩籴”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 )
    A . 交子的出现 B . 市舶司的设置 C . 商帮的兴起 D . 十三行的设立
  • 14. (2023七下·崂山期末)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组成的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清朝
  • 15. (2023七下·海淀期末)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主题是( )

    A . 建筑风格的演变 B . 古代商业的发展 C . 冶金水平的提升 D . 对外交往的深入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 (1) 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