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初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典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1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试题(共7小题)
  • 1. 默写与运用。

    ①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黄鹤楼》

    ,志在千里。《龟虽寿》

    ④国庆节长假小墨和父母来到了西湖白堤,看着堤坝两岸的柳树,他忍不住吟诵起《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 2.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东坡食汤饼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 , 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⑦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 (1) 【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作者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
    2. (2) 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塞上

      义尽

      B.无与为乐者

      有词

      C.相与步于中

      若市

      D.竹柏影也

      弥彰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划线句,注意其中加点字含义。

      黄门箸而叹,东坡已尽矣。

    4. (4) 对【乙】【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 . 【乙】文中“亦”和“相与”点出苏、张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 【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 【乙】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 【乙】【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5. (5) 一切景语皆情语。【甲】诗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准确地描绘了 的塞外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乙】文写景句则点染出一个 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6. (6) 【乙】【丙】两文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奇货可居《战国策》

    濮阳人吕不韦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曰:“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注】①吕不韦:战国时大商人,后为秦国相国。②贾:做买卖。③秦质子异人: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④泽:恩泽。

    1. (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而谓父曰

      ②泽可以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现在人们努力耕田,拼命劳作,还不能丰衣足食。 B . 如果人们拼命耕田,迅速出力,却难以维持温饱。 C . 今天人们用力耕田,费心工作,尚不能吃饱穿暖。 D . 即使人们吃力耕田,快速做事,仍难以吃穿有余。
    3. (3) 从选文内容看,吕不韦是一个的人。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反季蔬果的自然与反自然

    ①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都是正常的,也是有价值的和健康的。对于蔬果,人们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观念——应季蔬果在营养、口感和外形上都优于反季蔬果。

    ②什么是反季蔬果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异地种植,例如冬季海南的热带水果对东北三省而言就是“反季”;二是利用长期保鲜,保存技术把很多应季蔬果保存到冬天成为“反季”;三是在当地以特殊的方式,如大棚种植的反季蔬果。从本质上看,大棚蔬果才是真正的反季蔬果。

    ③姑且不论大棚蔬果是否因违反自然规律而产生营养和口感的缺陷,仅从对环境的影响上看,反季蔬果也该背上一个“反自然”的罪名。研究表明:大棚种植的排放量是夏季自然光照下的7倍。环保主义者认为不能把大棚蔬果当成绿色食品。

    ④2019年底法国政府率先提出不倡导利用大棚生产反季蔬果。但此举引起了法国民众的不满,认为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单方面管制本国种植而不限制进口,既坑害了本国种植者,也会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有人认为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大棚排放的温室气体不过九牛一毛,此举未免显得有些“矫情”。

    ⑤对民生和经济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然而,理性看待,法国的这个做法利大于弊,且顺应自然,有利于人类的未来。

    ⑥当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全球共识。哪怕只能减少一点点,也应当去做。更何况,如果世界各国都这么做,减少的温室气体就会是一个大数目。仅法国一个国家,以每年冬天有1000个大棚生产反季蔬果计算,且只以生产西红柿而言,一个大棚一个冬天将生产10吨西红柿,整个法国就会是1万吨,便会多排放2.2万吨温室气体。如果再考虑其他反季蔬果的生产,数字会更加惊人。

    ⑦反季蔬果对环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简易大棚还会造成严重的塑料膜白色污染。据环保部门统计,中国每年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残留的农膜不仅会降低耕地的生产力,也可能会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向大海,为全球的塑料污染增添无尽的源头。

    ⑧种植反季蔬果的大棚提高了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为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控制害虫,种植者必然要大量使用杀虫剂。在中国,为减少大棚生产成本,菜农普遍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

    ⑨一方面,温室大棚有利于害虫和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如果连续种植相同的蔬果,还会出现“连作障碍”。为此,种植者也会增施化肥以增加产量。这不仅影响大棚蔬果的安全性,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化肥残留量高会直接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大幅上升,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可能诱发癌症。

    ⑩由此看来,禁止大棚反季蔬果的生产和销售有着充足的理由。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享用反季蔬果,因为____。

    1. (1) 第④段加点词“矫情”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本文主要说明的对象是____
      A . 反季蔬果 B . 大棚反季蔬果 C . 反季蔬果对自然的影响 D . 反自然的种植
    3. (3) 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
    4. (4) 本文介绍了反季蔬果的弊端有:

    5. (5) 下列最适宜填入第⑩段的句子是____
      A . 在严格的标准控制下,大棚反季蔬果没有安全和健康风险。 B . 大棚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C . 可借助异地种植或保鲜技术满足人们消费反季蔬果的需求。 D . 对于民生和经济来说,目前禁止大棚反季蔬果弊远大于利。
  • 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难忘的体罚

    ㅤㅤ①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为全镇老少的严师,让大家膺服于心。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ㅤㅤ②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拿起一本书就径自翻了起来。

    ㅤㅤ③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____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ㅤㅤ④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 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影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ㅤㅤ⑤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到了老师的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只是……”

    ㅤㅤ⑥“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她又说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ㅤㅤ⑦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我抖抖索索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ㅤㅤ⑧“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了伊丽莎白的呜咽。“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茨白了!您还是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样了?”

    ㅤㅤ⑨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打呀!”

    ㅤㅤ⑩什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ㅤㅤ⑪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内容有删改)

    1. (1) 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两种心理状态:①;②
    2. (2) 联系上下文内容,对文中第⑤段省略号所省略内容理解最适切的一项是 ____
      A . 请保留原来的分数 B . 请用板子打我们吧 C . 请宽恕我们的错误 D . 让我们细细说理由
    3. (3) 第⑩段加点部分“原来如此”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4. (4) 选文开头说弗洛斯特女士“成为全镇老少的严师”,请结合下文内容,与这一称号不符的表现是 ____
      A . 叮嘱我们考试时必须诚实有信、认真对待。 B . 每次考试前一直用那块松木板子警示我们。 C . 处理我们的作弊行为非常严厉又特别独特。 D . 当我们作弊后都用那块松木板子责打我们。
    5. (5) ①分析选文第⑧段接连用3个拟声词“啪”的表达效果?(写出一点即可)

      ②从全文来看,老师对我们实施的体罚令“我”“难忘”,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请分析:

      角度一:

      角度二: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那时在对面岸上,只有刘文辉将军(四川的协助独裁者)部队的一旅人。别的四川军队,以及一些从南京来的增援部队,正在清闲地向着大渡河前进,他们以为在他们没有来到之前,这里单独的一旅人也就够了。

    【材料二】在安顺场北约四百里的地方,山峡十分高,水流十分狭,河床深而水流快。那里有一座有名的铁链子悬桥,名叫____。……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之下。很厚的木板,捆在铁链上面,做成了桥的道路。当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木板,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谁能想到红军会用几条光光的铁链子就过河,这不是发疯吗?可是他们做的却正是这类的事!

    【材料三】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愿意自杀的青年!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迷信的四川人这样惊叹着。

    【材料四】那一些战士们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厉害,那么勇敢,而且——各种肤色的观察家都已承认了,就是蒋介石将军自己的部下也已暗中承认了的——那么的无法战胜——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是什么使他们那么战斗呢?什么东西支持着他们呢?

    1. (1) 以上材料均选自《》一书,作者是 
    2. (2) 前三则材料分别从 三个角度强调红军战士赶在国民党之前强渡大渡河的不可能。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一诗中这样回忆这次战事:“”。
    3. (3) 阅读【材料四】:本书作者在前往共产党苏区前有很多的疑问,请你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写一封信给作者,为他答疑解惑。
  • 7. 作文题目:我想这样选择

    要求:

    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