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该事件( )
    A . 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 . 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 .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 2. 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据此可知,最佳火药配方的硝酸碳配比应为74.84%、11.84%、11.32%,但关天培的火药配方仍是8:1:1,也无法像英国一样在工厂中生产高纯度硝和硫,使原本就落后的枪、炮实战效能更减。材料说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侧重于( )
    A . 科技落后 B . 指挥不当 C . 经济迟缓 D . 制度腐败
  • 3. “英国商人在华‘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规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 )
    A . 中外交往的序幕 B . 协定关税的先例 C . 平等协商的先河 D . 对外贸易的窗口
  • 4.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 . 实践(资政新篇) B . 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 . 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D . 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 5. 如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 . 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 . 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C .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 .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 6.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族,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 . 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B . 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 . 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 7. 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主要由于( )
    A . 国家落后,列强侵略 B . 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C . 闭关锁国,文物走私 D . 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
  • 8. 关于《瑷珲条约》的签订,据俄国记述,中国官员屈服是因为“一则中国虚弱无力,清王朝风雨飘摇,二则他们害怕我们联合英国。”材料反映了( )
    A . 清朝内外交困无力应对强势外交 B .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加剧 C . 日本趁火打劫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D . 沙俄在东北占有军事优势
  • 9. “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诗中描写了( )
    A . 武昌起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三元里人民抗英
  • 10. 太平天国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爱新觉罗氏的皇权陷于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集权的中央政府,从而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维护了人民利益 B . 破坏了社会经济 C . 具有反侵略性质 D . 打击了清朝统治
  • 11. 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
    A . 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B . 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 C . 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D . 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 12. “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曾国藩等人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材料中“新的政策”主张( )
    A . 平均分配土地 B . 进行制度变革 C . 抵制鸦片贸易 D . 学习西方技术
  • 13. 有学者认为,卖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 . 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B . 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C . 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D . 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 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紧握了西化的火把。”文中的“西化”( )
    A .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 . 有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C .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D . 引发了清政府的体制变革
  • 15. 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分析梁启超主张( )
    A . 发展科学技术 B . 建立新式海军 C . 开展外交活动 D . 改革政治制度
  • 16. 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 .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B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 . 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D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7.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据此,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 )
    A . 清华学堂 B . 京师大学堂 C . 南洋公学 D . 北洋西学堂
  • 18.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材料描写了( )
    A .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 . 革命党人英勇作战
  • 19. 《王大点庚子日记》反映了清末民众的心态。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件事有意义:看热闹和占便宜。至于热闹从哪儿来,便宜在哪儿占,都没要紧。这种心态源于( )
    A . 对中华民国的支持和同情 B . 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 C . 缺乏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D . 文化素养的极度缺失
  • 20. 孙中山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同情农民。在联络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他开始感觉到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初步意识到革命的知识分子只有和农民“分头合作”,才能实现革命目的,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了( )
    A . 平均地权 B . 创立民国 C . 驱除鞑虏 D . 土地私有
  • 21.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洲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变革发饰( )
    A .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C .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 22.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据此观点,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应该查找( )
    A . 1912年新闻纪录片《武昌首义》 B . 历史专著中的有关叙述 C . 蒋翊武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 D . 今武汉湖北军政府旧址
  • 23.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禁止株连通电》中提到:对“曾仕清廷”之人不可株连,不可以“嫌疑”二字滥用拘系。这一主张有利于( )
    A . 消除立宪派的影响 B . 获得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C . 打击北洋军阀统治 D . 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
  • 24. 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
    A . 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B . 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C . 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D . 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 25.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信息。如下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时间

    人物

    口号/主张

    1861年

    曾国藩

    自强求富

    1898年

    康有为

    变法革新

    1911年

    孙中山

    民主共和

    1915年

    陈独秀

    民主科学

    A . 赢得了民族独立 B . 摆脱了民族危机 C . 进行近代化探索 D . 实现了国家富强
  • 26. 下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 )

    A . 宣统帝下诏退位 B . 军阀间混战不休 C . 巴黎和会的获胜 D . 袁世凯复辟帝制
  • 27. 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
    A . 民主和科学 B . 维新变法思想 C . 民主革命思想 D . 马克思主义
  • 28. 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见其主张是为了( )
    A . 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B . 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 C . 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 D . 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
  • 29.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则摘于1919年间的文句揭示了( )
    A . 列强已全面控制中国 B . 慈禧太后之卖国求荣 C . 庚子赔款让国人蒙羞 D . 北洋政府之外交残局
  • 30. 在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成为革命运动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
    A . 开启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B . 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幅漫画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议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帝且条约签订》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任选其一,说出相应的列强侵华事件,并简析其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重建文化自信心”的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各一例)
    3. (3) 根据材料三中的目录提炼一个单元主题,并举例说明这些目录安排的依据。
  • 32. 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接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立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交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这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返。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史法史事考二集》

    1. (1) 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哪种记述更为可靠,并说明理由。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33. 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与此同时,也为时人提供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一部分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

    材料一 近代两幅历史照片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

    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据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 (1) 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积极向西方学习。请列举两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史实及影响。
    2. (2)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