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吉安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中,每天都会看到无数的信息碎片 , 我们容易焦虑,容易挫败,容易迷……殊不知,我们看到的别人的人生也不过是个碎片,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生是自己的,不必②____。我们应该更专注于眼前的事,把当下的事做好,积跬步以至千里;我们应该深耕自己,聚焦自己的目标,心无旁①____,风雨兼程。

    1. (1) 文中加点字“惘”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 zhōu B . wáng C . wǎng D . chàng
    2.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沥尽心血 B . 杞人忧天 C . 自吹自擂 D . 妄自菲薄
    4.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中,我们都会看到每天无数的信息碎片。 B . 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无数的信息碎片。 C .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中,每天都会看到无数的信息碎片。 D . 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每天都会看到无数的信息碎片。
  • 2.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此,必须时时谨记自己的承诺,小事也要认真对待。曾子妻子哄骗儿子,要“杀彘”给他吃,结果曾子真的要“捕彘杀之”。

    ②“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清代廉吏汪辉祖认为,只要有一件事失信于人,别人可能就事事生疑。

    ③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上,更要看重实际行动,要从每一件事做起。

    ④戏言虽小,但关乎诚信,为了救导孩子诚实守信,曾子身体力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终给孩子“烹彘”而食。

    ⑤面对妻子所谓“特与婴儿戏耳”,曾子严肃地批评:“现在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A . ⑤②④①③ B . ⑤③②④① C . ③②①⑤④ D . ③①②⑤④
  • 3. 某班围绕“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展开讨论,下面是四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A . 甲: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接受,也不应当面指责对方,而应陈述己见,讲清道理。 B . 乙:无论是开会还是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C . 丙:从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补充对方的观点。 D . 丁: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帮助同学可以很快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大家可以从学习和生活相互帮助做起。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羊公却姓杨。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元素在西湖为其饯行,苏轼唱和此词。杨元素,即杨绘。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④羊公:指西晋名将羊枯。羊祜仁德爱民,后人在其常游憩的蚬山上为其立碑建庙,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上片想象词人与友人分别在密州和杭州,相隔天涯、相望不得的情景,奠定了全词的伤感基调。 B . 下片词人表示不要过多地倾诉那些离别时的伤感话语,要享受喝酒的人生快乐,显示出词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C . 词的最后一句,词人以杨元素比羊祜,真挚地赞颂了杨元素是一位爱民的好官。 D . 词中“灯火冷”描绘了一幅时间很晚、灯火稀疏的送归图。
    2. (2) 这首词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表达了较为复杂的情感,两首词都有别情中的豁达。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这种别情中的豁达的?
  • 5.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

    李贺宇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选自《新唐书》)

    【注】①仆:谦辞,称自己。②苦节:坚守节操,守志不渝。③遑:闲暇。④胝(zhī):老茧。⑤奚(xī)奴:奴仆。⑥牵合程课:牵强附和固定的格式。⑦率:大抵,一般。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始 

      ②及 

      ③省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②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3.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面对人生的不幸,李清照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自己奋力挣扎的苦闷,而李白则用“”《行路难(其一)》表达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②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晋人向秀与王质的典故,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③《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镣,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④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见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⑤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消遣的钱也消遣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兴致。

    ⑥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⑦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⑧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⑨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⑩一天快过去了。

    ⑪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⑫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⑬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陛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⑭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钴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蔑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圆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哈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⑮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⑯街上有人放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枝,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⑰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⑱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作“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作“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1. (1)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依据文章内容,完善下列表格。

      故乡灯节中灯的种类及特点

      种类

      特点

      屋里的灯

      大而多样

      孩子们的灯

      会让人感到凄凉

    2. (2)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 (3)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年,就这样过去了”这句话的理解。
    4. (4) 请说说本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有何特点。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①____。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翼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唯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任穷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艰难时期的事例体现了“咬牙”精神。 B . 文章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的观点。 C . 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D . 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见“咬牙”就是成功的序曲。
    2. (2) 下列诗句,不适合放在本文第①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应县木塔能够屹立千年不倒,实在令人惊奇。应县木塔有美丽的传说。在应县当地的传说中,木塔的修建者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相传有一次,鲁班的妹妹要与他比赛手艺。妹妹说自己可以一晚上做出十二双绣花鞋,要是鲁班能够一夜间盖起十二层的木塔就算鲁班赢。造一座木塔比起做绣花鞋的难度不知道要高多少,可鲁班接受了这个规则不平等的比赛。他真的在一夜之间造出了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可是木塔太重了,造好后一直往地下陷,鲁班就把木塔截成两截,陷进地下的部分慢慢钻出来,就是今天的应县木塔。木塔建成后,天上的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成果,就派火神爷和和龙王爷送来避火珠和避水珠,有了这两件神器,木塔从此就水火不侵,屹立不倒。

    (摘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材料三

    应县木塔能够千年屹立不倒,是因为它独特而充满智慧的建筑结构。我们来给木塔做个简单的解剖,就能知道其中的秘密。

    应县木塔没有避火珠,但有避雷针,只是这个避雷针设计得非常巧妙。木塔的塔顶有一个铁刹,从下到上依次排列的都是一些宗教的法器,看起来很漂亮。铁刹的四周有八条铁链相连。如果发生雷击,铁刹就充当了避雷针的作用,而四周的八条铁链可以将雷电引下去,避免木塔受到雷击。

    地基上,32根粗壮的木柱分成三圈,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这张八角形柱网,承载着木塔上层的重量。为了保证柱网的稳定,使其更加牢固,里面两层的柱与柱之间用枋和梁进行连接。这样,柱网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就不会轻易变形了。柱网的外面还砌了两米厚的土墙,土墙将木柱紧紧包裹,使柱网变得更加牢固。

    木塔的基础打好了,各层之间的柱网该怎么连接,伸出去的屋檐该用什么支撑呢?答案是斗拱。

    斗拱主要的作用是受力。它将上层建筑的重量转移到下面的柱子上,是中国古建筑中一项伟大的发明。斗拱是用一些小木头,层层叠叠在一起。其中,弓形的木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这些斗拱像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卸掉大风、地震带来的冲击力。斗拱其实是一种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木结构之间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巧妙、牢固,而且充满了智慧。

    应县木塔有一个用石料和夯土做成的厚重地基,这个地基埋在地下的部分就有2米,总的厚度超过6米,相当于3、4个人的身高那么高。厚重的地基,有效地支撑起高大的木塔。

    (摘编《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造》)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 B . 应县木塔能够屹立千年不倒是因为有避火珠和避水珠。 C . 木塔的修建者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 D . 应县木塔的铁刹就充当了避雷针的作用,而四周的八条铁链可以将雷电引下去,避免木塔受到雷击。
    2. (2) 根据材料三内容,概括应县木塔能够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四、名著阅读(10分)
  • 10. 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 )
    A . 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 . 《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C . 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D .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孙光萱
  • 11. 阅读回答问题。
    1. (1) 杨联芬在《<艾青诗选>序》中说:“艾青诗歌的价值,在于其对于民族、人类的爱,对人的朴素情怀的感动,以一种独特的美的形式来呈现与表达。”请结合《艾青诗选》中的具体诗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2) 某出版社收到了《艾青诗选》封面设计稿,认为不够贴切。请结合《艾青诗选》的内容补全优化方案并说明理由。

      ①【优化方案一】从诗歌意象角度给封面添加构图。

      要素:

      理由:

      ②【优化方案二】添加背景色彩:。

      A.以斑驳暗沉的棕色作为主色调。

      B.以鲜艳亮丽的红色作为主色调。

      选 方案;理由:

五、写作(50分)
  • 12. 写作。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题目一:请以“喊出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上面的小诗耐人寻味: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开着……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