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为了迎接世界诗歌日的到来,深圳市某中学某诗歌社团于3月19日至3月22日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26分)
  • 1. 【活动一:朗诵诗歌】小深在活动中,选择朗诵泰戈尔的诗歌。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听见回声,来自广(mào) 的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lián)刀收割空(kuàng)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yè)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摧残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治如火

    乐此不疲

  • 2. 当社团成员小圳询问小深选择泰戈尔诗歌的理由时,小深给出了如下答复:

    小深:⑤1938年初,当泰戈尔在报纸上读到日本军队出征前举行祭祀、祈祷胜利时,不禁怒火中烧。他写下了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诗作《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并两次发表公开信,支持中国的抗战。⑥诗人不仅以诗笔声援中国人民,而且亲自参加援华抗日活动,抱病率领国际大学艺术团在加尔各答进行义演。他呼吁印度人民向中国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质援助。他本人慷慨解囊,为援华基金捐款500卢比。他的正义行动大大激发了印度民众支援中国人民的热情。(摘自新浪新闻中心)

    1. (1) 小圳发现小深的回复中划线句⑤是一个病句,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 (2) 划线句⑥是一个( )关系复句
      A . 并列 B . 转折 C . 递进 D . 承接
    3. (3) 下列成语应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时代的气象万千为诗歌注入了丰富多变的内容和高蹈超然的气度。 B . 历代唐诗选本层出不穷 , 其中以清代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C . 孙洙在选编《唐诗三百首》时特别注意汇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D . 泰戈尔寻章摘句 , 对诗歌的格律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4. (4) 小圳也想朗诵诗歌,你会向小圳推荐以下哪一首诗歌?请从作品内容、情感表达、朗诵技巧等多角度思考,写一段推荐语。

      《乡愁》(余光中)        《我爱这土地》(艾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 3. 小深同学发现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是他整理的表格,请帮他补全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

    古诗文名句

    现代诗句

    相似点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开阔浩渺的白雪世界

    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深沉的爱,化作泪千行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鱼我所欲也》)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重视仁义

    寄书长不达,。(杜甫《月夜忆舍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

    家书表乡愁

    。(秦观《行香子》)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运用各种颜色渲染美好的春光

    。(李白《行路难》)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情怀

  • 4. 小深尤其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不禁和小圳分享了他的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深:这首诗除了“明月”之外,一词也指月亮,作者借月亮既表达了,又表达了

二、阅读(46分)
  • 5.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扶风:地名,在今陕西省。②忭:高兴,快乐。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学习方法

      文言词句

      加点字释义

      课内勾连记忆法

      一狼仍(《狼》)

      太守归而宾客

      好之者不如之者(《论语》)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明年(《岳阳楼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

      词性推断法

      “腰白玉之环”的“腰”是动词,解释为“在腰间佩戴”(《送东阳马生序》)

      既而弥月不下雨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3. (3) 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 . ①③④ B . ④⑤⑥ C . ②④⑤ D . ①⑤⑥
    4. (4) 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种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 6.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很严峻。部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艾青究竟何许人也?他的诗作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是现实主义诗人,时代的歌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吸吮着农妇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巴黎留学归来,以一个画家的灵感描摹光与色的变幻;他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监狱中发愤而作,以一个青年的激情奏响抗争之曲;他在不断沦陷的国土上辗转流离,以一个爱国者的赤诚深沉呼唤独立自由……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百家讲坛》、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原”策略之四: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

    “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读者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感受器官去感知它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了解和把握了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诗歌中的有些意象有绘画的效果,能用美术方式表征,还原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漫画、油画、照片等,这有助于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另外,还原的策略要灵活运用。比如,跨学科适合与哪些学科(如政治、音乐……)融合?以什么活动方式融合?……总之,通过跨学科融合,运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多重编码形式,立体还原诗歌的美好,来突破诗歌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才会有阅读的兴趣。

    【材料四】

    1. (1) 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作的、有固定格律的诗歌类型。 B . 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画面、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 C . 还原诗人所生活时代的重点是通过抽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D . 读者可以通过意象想象诗歌所刻画的内容,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画面。
    2. (2) “材料一”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材料四”是初三某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在哪种“还原策略”中作为佐证材料?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
    4. (4) 以下是赵老师关于《艾青诗选》的教学片段,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赵老师授课时用到了哪些“还原策略”?

      教学篇目:《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准备

      ⒈配乐:曲调悲凉、舒缓、催人泪下。

      ⒉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真实照片,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

      ⒊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二)教师诵读指导

      ⒈还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

      ⒉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绪,再来发声。

      ⒊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者说体会。

  • 7.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路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②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路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

    ③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上,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肢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夹回南京去了。

    ④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滚滚疾转的风火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寂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⑤在香港,我的楼下是山,山下正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从黎明到深夜,在阳台下滚滚碾过的客车、货车,至少有一百班。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过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也已听惯,早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了。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醒,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相通。将来我回去台湾,最不惯的恐怕就是少了这金属的节奏,那就是真正的寂寞了。也许应该把它录下音来,用最敏感的机器,以备他日怀旧之需。附近有一条铁路,就似乎把住了人间的动脉,总是有情的。

    ⑥香港的火车电气化之后,大家坐在冷静如冰箱的车厢里,忽然又怀起旧来,隐隐觉得从前的黑头老火车,曳着煤烟而且重重叹气的那种,古拙刚愎之中仍不失可亲的味道。在从前那种火车上,总有小贩穿梭于过道,叫卖斋食与“凤爪”,更不少了的是报贩。普通票的车厢里,不分三教九流,男女老幼,都杂杂沓沓地坐在一起,有的默默看报,有的怔怔望海,有的瞌睡,有的啃鸡爪。有的闲闲地聊天,有的慷慨激昂地痛论国事,但旁边的主妇并不理会,只顾着呵斥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要香港社会的样品,这里便是。周末的加班车上,更多广州返来的回乡客,一根扁担,就挑尽了大包小笼。面对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的名画《三等车上》。只可惜香港没有产生自己的杜米叶,而电气化后的明净车厢里,从前那些汗气、土气的乘客,似乎一下子不见了,小贩子们也绝迹于月台。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接踵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写火车的诗很多,我自己都写过不少。我甚至译过好几首这样的诗,却最喜欢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这首: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1. (1) 小深想用表格的形式来梳理文章的脉络,请你与他一起完成。

      人生站台

      地点

      时间

      心理感受

      第一站

      四川乡下

      中学时代

      第二站

      北上昆明

      十岁

      快意

      第三站

      大一的暑假

      哀伤、仓皇失措

      第四站

      台湾

      来台之后

      自由、惬意

      第五站

      香港

      初到香港

      思念

      十年下来

      火车电气化之后

      怀旧

    2. (2) 请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标题“记忆像铁轨一样成长”富有诗意,请分析其妙处。
    4. (4) 作者在文末引用了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诗歌,请联系作者在本文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5. (5) 火车触动了余光中对亲情、乡情的诗意回顾及对现代化发展的思考。哪种交通方式也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 8. 阅读题目,回答问题。
    1. (1) 在叙述中插入诗词,是《水浒传》行文中的一大特点。根据诗意,下面这首诗应插入的回目是( )。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A .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B .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C .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D .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2. (2) 在互联网时代,小深建议以直播方式推广诗歌,邀请你一起设计诗选直播脚本。

      推广书目

      主播领读

      亮点推荐

      阅读方法

      艾青《艾青诗选》

      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复活的土地》)

      把握诗歌有表现力的意象

      泰戈尔《新月集》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云和浪》)

      诗中用“笑哈哈”来修饰“撞碎”,反常规词语的搭配写出孩子的天真情态。

      艾青《艾青诗选》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体会诗歌耐人寻味的哲理

三、写作(45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仰望四月早天的云烟,感慨逝去的欢乐与忧戚,领略泰戈尔歌咏人生的真谛……有人说“我们不必做诗人,我们要做心中有诗的人”。的确,我们不仅读诗,写诗,还要学会心中有诗。那些心中有诗的人,总能在平凡的点滴中,体会到非凡的滋味,把每一个暗淡的日子,过得充满诗意。

    请以“心中有诗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④文章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