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25小题,共25分。)
  • 1. 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罚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 . 大肆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B .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和巨额的赔款 C . 承认《天津条约》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D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 2. “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老将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法军”,这一英勇的场景应发生于(   )
    A . 吴淞战役 B . 黄海海战 C . 威海卫战役 D . 镇南关大捷
  • 3. 图1、图2是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图1                            图2

    A . 中国经济由商品输出转为商品输入 B . 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 .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入
  • 4. (2022八上·海珠期中)  1851至1864年,短短14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B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 统治集团内部的决策失误 D . 湘军和淮军的围剿
  • 5. (2022·扬州) 1863年,有人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西方的大炮、弹药、器械等“实中国所不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见他主张(    )
    A .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 .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C . 发展近代民用企业 D .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 6. (2021·潍坊)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 .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 完成了反帝任务 C .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 促进了思想解放
  • 7. 某班开展“看口号猜历史事件”的竞赛活动。下列竞猜对应正确的是(   )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五四运动 B .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C . “打倒列强,除军阀"-辛亥革命 D . “民主”和“科学”--护国战争
  • 8. 下列是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某单元的目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洋务运动…………………………………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戊戌变法…………………………………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2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 . 两次鸦片战争的烽烟 D . 从天朝上国时代步入不平等条约时代
  • 9.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那个时期(20世纪初)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指的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资政新篇》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华民国约法》
  • 10.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 清政府统治时期 B . 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11.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打破了当时“男尊女卑”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陋俗,这一社会进步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 .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 .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 C .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D . 推动白话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 12. 1919年6月11日的《大公报》上有一漫画,所题文字是“各埠商家爱国热,闭门休息似过年”。该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 . 武昌起义的胜利 B . 新文化运动开始 C . 五四运动的发展 D . 中国共产党诞生
  • 13. 历史必将铭记这样一些历尽百年沧桑的上海地标——“这一……大事件,距离上海开埠78年,距离辛亥革命10年,距离五四运动2年……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与海纳百川的远东大都市上海,一同见证了浩浩荡荡的红色巨流。”这一“大事件”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中共一大 C . 七七事变 D . 新文化运动
  • 14. “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民军队的建立 B . 国共两党的合作 C . 黄埔军校的建立 D . 国民政府的成立
  • 15. “它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懂得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从此,人民军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材料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四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南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 16. 毛泽东说:“照搬苏联的经验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下面率先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A .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 南昌起义的发动 C .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D . 红军长征的开始
  • 17. (2022·广东) 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    )
    A . 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B . 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C . 军民团结共同对敌 D . 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 18. 让我们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下图是长征遗迹的照片,下列描述与其相关的是(   )

    A . 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 B .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C .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 .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 19. “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促成上述协议达成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 中共七大的举行 D . 重庆谈判的成功
  • 20. (2021·泸县) 朱汉国在《明确“十四年抗战”有重要意义》一文中指出: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六年是局部抗战,后八年是全国性抗战。其中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转折性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中共七大
  • 21. 与“毛泽东”“弥天大勇”“身系天下之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西安事变  C . 重庆谈判 D . 挺进大别山
  • 22. (2022·苏州) 标语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下列宣传标语出现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
    A .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 “兵民是胜利之本” C .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23. (2017·潍坊)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 解放军作战勇敢 B .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 . 民众的大力支援 D . 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 24. 晚清有人写诗描写上海“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宴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该诗感叹了当时上海新出现(   )
    A . 西式餐饮 B . 游园活动 C . 影视娱乐 D . 电力照明
  • 25. 如下图是1902年与1912年中国新式学校数量数据图,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廷救亡图存发展近代教育 B . 科举制废除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C .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教育转型 D . 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9分,27题9分,28题7分,共25分)
  • 26. 纵观近代百年中国,一个古老儒家帝国历尽无比艰难,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变为一个近代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材料二

                    图1  手工纺纱                图2 湖北织布局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 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

    材料四  五四运动后期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4争,中国新的革命力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此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从图1到图2表明,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举出一例与图2性质相同的近代企业名称。
    3. (3) 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指出社会习俗方面发生的变化两项。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新的革命力量”指什么?“新的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怎样的准备?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危机意识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和寻找挽救中国的思想和道路。

    ——摘编自施亚美《中国的觉醒与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德意日法西斯军队

    1110万人

    中国抗击日军

    240万人

    占比

    21.6%

    战区总面积

    2200万平方千米

    中国战区

    600余万平方千米

    占比

    27%

    61国参战人口

    17亿

    中国参战人口

    4.5亿

    占比

    26%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出中国正面战场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和共产党开赴抗日前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典型战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因素;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国际地位带来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结合三则材料提炼中华民族精神。
  • 28. 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简表(部分)

    时间

    概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甲午战争以后

    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全面抗战期间(1937—1945年)

    民族工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国民党统治后期(1945—1949年)

    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1.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