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下·广安月考) 秦朝建立后,除全国推广郡县制外,还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朝的上述举措(    )
    A . 扩大了统一国家的规模 B .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 . 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 . 加强了社会基层的管理
  • 2. 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   )
    A . 强化对经济的管控 B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 禁止商业借贷活动 D .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 3. 如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该作品反映的书法形式( )

    A . 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 B . 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 C . 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D . 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
  • 4. 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强调“原人伦者,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者,无先乎敦睦”。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 )
    A . 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 B . 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 C . 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 D . 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
  • 5. 明代文言公案小说作品能将公案与世情、爱情有机结合起来,在鞭笞封建官府草菅人命、兵痞衙役为非作歹、下层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丑恶现实的同时,也热情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善良忠贞、仗义助人、勇于牺牲的美德。这反映了( )
    A . 文学教化功能增强 B . 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 . 世俗文学开始兴起 D . 封建专制的束缚松动
  • 6. 如表为梁启超1896年所编《西学书目表》。据此推断,梁启超此时主张( )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等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

    下卷:“杂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等5类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全面了解学习西方 C . 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D . 民主革命实现共和
  • 7. 1900年到1936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品类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生活用品占比从90%逐步下降到55%,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 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B .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经济特征
  • 8. 新文化运动引入了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 . 以解放中国农民阶级为宗旨 C . 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 . 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 9. 孙中山曾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其在解释“民生主义”时说,“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生观( )
    A . 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 B . 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C . 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 . 深谙民生问题的艰巨
  • 10. 1927年4月中旬,毛泽东受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他积极重建工农自卫军,组织秘密训练,计划武装“上山”,“准备长期奋斗”。同年7月底,他起草的《关于湖南暴动的大纲》,表述了其“上山”思想的具体内涵,被中共中央采纳。毛泽东的上述革命活动( )
    A . 推动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B . 奠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的基础 C . 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 促进了国民革命进一步发展
  • 11. 淮海战役时,山东柳行村的20名妇女在15天碾米4500斤,她们高喊“碾出小米送前方,打倒老蒋保安康”的口号,积极支援前线作战。这表明( )
    A . 军民一体打倒专制统治 B . 根据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 . 农业生产取得重大进步 D . 华北率先展开战略决战
  • 12. (2023·苏州模拟) 毛泽东在接见印度、缅甸、印尼等国领导人时表示:中国方面对华侨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要求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不要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要搞好同居留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中国不会输出革命。这反映了新中国( )
    A . 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工作 B . 注重发展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C . 倡导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D . 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 13.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2.4,至1984年这一比例变为1:1.70。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 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 B . 城镇职工收入水平逐渐下降 C . 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14. 1992~2022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15艘神舟飞船,先后将16名航天员、26人次顺利送入太空。2022年,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由此可见,我国( )
    A . 现代科技创新居世界前列 B . 航天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C . 已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D . 国防建设倚重航天技术
  • 15.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自己就是中心,整个世界都只集中在他身上,因为他的自我认识就是对神的认识。而且,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理解他自己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必须照着这样去理解他们自己。这说明苏格拉底(   )
    A .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B .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C . 注重探索自然规律 D . 坚持民主政治的规则
  • 16. (2023·天门模拟) 哥伦布曾在日记中写道:“臣于同月向二位陛下呈上了关于印度地区和一个叫作大可汗的君主的奏书……二位陛下即令臣率一支装备充足的船队前往印度各地,并令臣一改寻常的路径,不由陆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这段日记可用于研究的问题是(   )
    A . 传统商路的中西交流 B . 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C . 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 D . 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17.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 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 B .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 C . 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 D . 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 18. (2023高一下·建平期末)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执政时期(1760~ 1820年),国王仍保有个人选择大臣的权力。一些比较重要的国家职务、教会职务和军事职务的任命仍集中于国王及其亲信手中。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 国王仍处于权力中心地位 B . 光荣革命成果遭到了侵蚀 C . 资产阶级的力量较为弱小 D . 代议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
  • 19. 法国大革命前,音乐家们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的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写音乐。法国大革命后,音乐家们则紧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音乐家的地位从奴仆一跃为时代的先导。这一变化说明,法国音乐( )
    A . 具有民族主义的风格特征 B . 蕴含挣脱束缚的时代精神 C . 朝着技艺高超的方向发展 D . 逐步向更广泛的群体普及
  • 20. 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的文学主流。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现实的手段,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欧美( )
    A . 充满对战争和危机的恐惧 B . 打破了罗马教会精神独裁 C . 积极追寻自由的理想世界 D . 社会弊端和矛盾尖锐复杂
  • 21. 自伽利略时代以来,时间和空间是各自独立的绝对的存在的观念就开始建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次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它认为时间和空间各自都不是绝对的,而不同的观者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这一革命性的论断( )
    A . 解决了全部宇宙学的疑难问题 B . 彻底淘汰了经典力学理论 C . 极大地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 . 直接推动了原子弹的发明
  • 22. 19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工业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出口数量扩大,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 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 B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 . 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 D . 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23. 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对苏联、东欧的出口管制》文件,要求立即、无限期地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的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此文件说明( )
    A . 美苏争霸局面愈演愈烈 B . 东西德国的建立激化美苏矛盾 C . 美苏之间冷战对抗加剧 D . 两极格局形成加剧了阵营对峙
  • 24.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近年来,“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也纷纷出现,人工智能正在融入金融、医疗、教育、农业、零售等各行各业。这表明人工智能( )
    A . 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困局 B . 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 . 削弱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 . 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二、非选择题
  • 25.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 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在交锋与消融中渐渐蜕变。中世纪的西欧,人们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规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尘世烦恼;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那种强烈地珍惜尘世幸福和快乐生活的兴趣逐步显现。中世纪的那种在枯燥的基督教义上盛行的禁欲主义,藐视财富和甘于清贫的观念受到挑战;而正当合理享受则备受推崇,对拥有财富的褒扬不绝于耳。以前,人们尊重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式的孤独生活,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却大力推动抛头露面、广泛交际的上流社会生活,倾向拥抱文明开化、现世开放的乐观主义生活情趣。种种进步的社会观念说明:西欧社会已经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社会迈进。 

    ——摘编自肖杰《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生观变化》

    材料二: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理性是一种“自然的光亮”,他们就是要用这种理性之光去启迪人类,使之从中世纪神学的非理性的迷梦中醒悟过来。不仅如此,“启蒙”还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鼓舞人们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自然法、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和权力制约说、财产自由,思想自由与个人主义等。美国独立战争也把自由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摘编自郑晓宇、李顺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及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由粗野、落后向先进、文明迈进”在人生观方面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意义。以美国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在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8. 材料: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改革,在军事方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1870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的山县友朋提出军事改革要“内足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1873年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建立近代军制。新征集的义务兵按法国陆军模式加以训练,使用新式枪炮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编制。19世纪80年代后,又设立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新式军队称为“皇军”,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1878年,日本颁布的“军人训诫”,并且以“武士道”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通史》(近代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 29. 材料:1999年3月至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中北约使用的几乎全是新近研制或改进的高技术武器,如上千架的“第四代”战机,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内的55艘舰艇和50多颗北约军事卫星及美国全球卫星系统,采用了空、地、海、天、磁五维作战,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非接触性,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科索沃战争不仅给南斯拉夫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秦思《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索沃战争所反映出的现代局部战争新形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30. 材料:梅文鼎(1633-1721)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历算家和天文学家。文鼎为学勤奋,广阅博览使他汲取了古籍中丰富的营养,40岁时写成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方程论》,阐发中国古算中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纠正了一些传世的错误之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随着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潮流兴起,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文鼎科学、客观地对待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对中西之学采取去伪存真、兼收并蓄的态度,在天文算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著有《测器考》、《自鸣钟说》等。在中国科学史上,梅文鼎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前有明末传统历算的衰颓和西方科学的输入,后有清中叶乾嘉学派对包括历算在内的传统学术的复兴。梅文鼎的天文和数学研究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摘编自《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编著数学、历法以及天文学著作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梅文鼎学术研究成果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