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如图纪念邮戳中所示的民族英雄是( )

    A . 郑成功 B . 林则徐 C . 左宝贵 D . 邓世昌
  • 2.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表格中《1843年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 开放通商口岸 B .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 赔款2100万银元 D . 协定税款
  • 3. 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 .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华 D .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4.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人民的探索 B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中国人民的抗争 D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5.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场文化启蒙( )
    A . 揭开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 B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 .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 .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准备
  • 6. 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孙中山 D . 蔡锷
  • 7. 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 .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C .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 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8. 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下图所示的“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 . 1915年 B . 1918年 C . 1919年 D . 1958年
  • 9.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1926年,时代的最强音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时期 B . “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时期 C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日战争时期 D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
  • 10. 历史不会忘记,93年前,正是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探索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新型人民军队由此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历史征程。这次著名的会议是(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瓦窑堡会议
  • 11. (2022·荆州) 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
    A .   发动秋收起义 B . 进行城市斗争 C . 开展土地革命 D . 举行工人暴动
  • 12. (2022·赤峰)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 武装斗争 C . 土地革命 D . 根据地的建设
  • 13.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党反动派力量强大 B . 红军的力量弱小 C . 红军内部意见不统一 D . 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
  • 14.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一大召开 B . 工农武装割据 C . 遵义会议 D . 七届二中全会
  • 15. 某电视台摄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宣传片,栏目组要实地拍摄反映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的场景,应到( )
    A . 井冈山 B . 吴起镇 C . 会宁 D . 延安
  • 16. 1931年日本占领沈阳后,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这表明( )
    A . 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C . 国共两党正式联合抗日 D . 日本侵占东三省的幻想破灭
  • 17. 某会议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
    A . 1929年12月 B . 1935年1月 C . 1945年4月 D . 1949年9月
  • 18.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 )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百团大战 D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19. 某校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一些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①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③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④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A . 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 B .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 C . 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 D .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
  • 20.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 . 中共七大召开 C . 重庆谈判 D .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21. 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A . 北伐战争 B . 百团大战 C .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D . 抗美援朝
  • 22.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材料描述的史事发生在如图的( )

    A . B . C . D .
  • 23. 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的“天翻地覆”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四渡赤水 B . 强渡大渡河 C . 淮海战役 D . 南京解放
  • 24.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A . 社会生活的变化 B . 教育事业的发展 C .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民主政治的进程
  • 25. 下面是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主题是( )

    A . 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B . 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 . 中国近代发展道路的探索 D . 维新变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之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对于人才)给予特赏以昭激励。”

    ——人民网资料

    材料三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李鸿章的说法?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光绪帝为实现“国家富强”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
    3. (3) 材料三中的“革命”和“全人格的觉醒”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在国家危难之际,于上海和嘉兴南湖的动荡船舶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

    ——刘冠君《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材料三  刘少奇在修改党章报告中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这个论断列入党章,为中共七大所通过。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会议名称是什么?
    2. (2) 中国共产党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并简述其重要意义。
  • 28. 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1. (1) 材料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3. (3) 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