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 1. 如图是出土于河南和尚岭2号墓的春秋晚期楚国文物,其壶身既有楚地传说中的鸟头蛇身像,也有中原地区传说中龙的画像。据此可说明,当时(  )

    A . 楚地冶炼技术比中原地区先进 B . 中原与楚地区域文化交融互鉴
    C . 楚地与中原地区绘画风格一致 D . 龙蛇已成为中华各族共同图腾
  • 2. 《诗经》载:“诸侯不命天子,则不为君”,诸侯成为“君”的前提,是接受和得到天子的册命,表示对天子的臣服。由此看出,当时的这种礼制(  )
    A . 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 B . 强化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 改变了原有继承方式 D . 导致了诸侯间的攻伐不已
  • 3. 《左传》提出“夫民,神之主也”,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命题,并肯定郑子产、齐晏婴等政治家关注民心向背,淡化上天意旨的言行。当时这些思想(  )
    A . 摆脱了神权色彩 B . 突破了贵族政治 C . 肯定了重民轻神 D . 遏制了诸侯争霸
  • 4. 西周时期,“里”指“国人”的居住区;战国时期,“里”逐渐成为普通的基层行政组织,各国每里户数各有不同,因时因地而异。“里”的职能变化(  )
    A .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 适应了社会转型 C . 冲击了宗法制度 D . 完善了户籍管理
  • 5. 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墓的秦简,记载了不少有关秦朝官吏在执行职务时,要“审悉毋私”“审当赏罚”“举事审当”,反对“居官善取”“贱士而贵货贝”“受令不偻”等准则。据此可说明,秦朝(  )
    A . 注重规范官吏品行 B .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C . 行政法律体系完善 D . 重视提升官吏行政效率
  • 6.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以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汉初采纳了黄老之学,而没有信奉儒家“积极有为”的治国理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治国方略选择需考虑现实情况 B . 黄老之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 D . 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
  • 7. 为解决对匈奴作战的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开始招募内地农民戍边屯田,对戍边农民赐予官爵,分给官地、农具、种子等,在西域实行屯田制度。该举措(  )
    A . 推动了中原农耕文明普及到边疆 B . 消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C . 有利于西域主权归属问题的解决 D . 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 8. 《隋书•食货志》载,“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北魏则长期“钱币无所周流”,民间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交易。反映这一时期(  )
    A . 社会经济发展大幅衰退 B . 北方只能用谷帛支付
    C . 货币使用仅限对外贸易 D . 货币流通条件不成熟
  • 9. 隋初,“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文帝、炀帝相继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文帝罢去郡一级,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下表)。这一改革(  ) 

    行政区划

    改革前

    隋炀帝改革后

    241个

    680个

    190个

    1524个

    1255个

    A . 改进了地方治理 B .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 扩大了地方权力 D . 废除了郡县制度
  • 10. 唐代画家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如图),以印度佛典《瑞应本起经》为蓝本,描绘释迦牟尼降生时天地诸界的反应,画中的人、鬼、神、兽等皆加以中国化。这反映了,唐代(  ) 

    A . 佛教文化臻于鼎盛 B . 佛教融入本土文化 C . 绘画艺术辐射域外 D . 儒学主流地位丧失
  • 11. 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建造了平城京(如图),城市的中轴线也名“朱雀大街”,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据此可说明,当时(  )

    A . 平城京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B . 日本已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C . 中华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D . 隋唐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
  • 12. 宋代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即有土地的纳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北宋中期“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佃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这一举措(  )
    A . 激化主客户间矛盾 B . 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C . 推动市民阶层兴起 D . 意在加强户籍管理
  • 13. 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吸取了阿拉伯天文学精华;波斯人札马鲁丁被元廷召入编制《万年历》;中国四大发明,随着蒙古大军西征传至阿拉伯和欧洲大陆。这说明元朝时(  )
    A . 中西互鉴开放多元 B . 陆上丝绸之路繁盛 C . 西学东渐开始起步 D . 中西科技发展同步
  • 14. 唐代科举放榜之后,进士需先拜谒宰相;宋太祖颁布诏书:“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皆不得呼举官为恩师、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该禁令(  )
    A . 遏制了结党营私 B . 有利于君主权力加强
    C . 维护了社会公平 D . 规范了科举考试程序
  • 15. 根据如表可知,从宋到元的手工业技艺演进(  ) 

    工艺在宋元两朝的演进例举

    《太平御览》
    (宋)

    工艺部

    棋类

    博戏类

    其他类

    类同唐宋杂艺术

    类同古代仪式之艺

    工之艺

    《元史》

    《方技传》中附“工艺传”

    塑像工艺

    造炮工艺

    铠甲工艺

    A . 体现治国方略变化 B . 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要
    C . 重视传统伦理道德 D . 提升了匠人的社会地位
  • 16. 观察如图,隋元运河的修建与完善,说明(  ) 
    A . 南北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B . 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C . 水运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D . 交通建设与国家统一同步
  • 17. 元末,确立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修史方案,三史分修;此后,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这说明(  )
    A . 修史对君臣大义的坚守 B . 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
    C . 以史为鉴修史观的形成 D . 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
  • 18. 李时珍在薪州大疫接诊过程中,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等错误,于是走遍大江南北,积累药物标本,优化前人药物分类,“稿凡三易,然后告成”《本草纲目》。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知识分子热衷科学创新 B . 施医用药须经科学实验
    C . 勘误别类演绎仁医精神 D . 师古不泥推动医术完善
  • 19. 下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  ) 

    估算学者

    美洲

    日本

    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

    全汉昇

    5500万两

    5800万两

    约1.13亿两

    李隆生

    1.25亿两

    1.7亿两

    约2.95亿两

    王裕巽

    1.3亿两

    2亿两

    约3.3亿两

    万明

    12620吨

    7500吨

    约5.4亿两

    Yamamura和Kamiki

    3500万两

    1.9-2.5亿两

    约2.3-2.8亿两

    A . 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 . 政府推动了赋税征收白银
    C . 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 D . 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 20. 1655年,顺天府巡按贪赃枉法,顺治帝将其正法,并反复告诫称“遣尔等往巡直省,朕即倚为耳目手足……”;次年,山西巡按又被劾贪赃;顺治帝去世后,巡按制度被废止。这一制度变化,反映了清初(  )
    A . 朝廷加强了吏治整顿的力度 B . 监察与行政间相互制衡
    C . 中央集权强弱决定制度存废 D . 地方治理不断做出调适
  • 21. 1748年,澳门华人李廷富被葡萄牙士兵殴打致死,澳门总督借故销毁尸体,隐匿凶手。乾隆帝申饬广东巡抚办理错误,并指出外国人来到中国“益知守法”,要求此后类似案件“务必按律定拟,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据此推知,当时清政府(  )
    A . 力图摆脱治外法权的束缚 B . 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坚持
    C . 改变传统夷夏观念的固守 D . 在涉外司法中的被动性
  • 22.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一个怀孕的女奴如获得了解放,其子女出生天然就应当是自由的。未成年人应当处于监护之下……这些都应当反映在法律和政治生活上。其意在主张(   )
    A . 淡化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 B . 保护生命个体的人文精神 C .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 捍卫弱势群体的平权地位
  • 23. 孟德尔(如图)在得知《物种起源》问世后,充满信心地说“看吧,我们的时代到来了”。其信心源于(  ) 

    孟德尔(1822-1884)
    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奥地利一所修道院的修道士。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进行杂交实验。潜心研究8年,豌豆杂交实验非常成功。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

    A . 实验成果得到了印证 B . 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
    C . 突破了神权思想束缚 D . 进化论逐步成为共识图五
  • 24. 二战前,有史学家认为,历史应当是“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标尺”,代表进步的文明启迪落后的文明;二战后,不少史学家则认为,各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的时间观念和历史叙述方式。这一变化,更凸显(  )
    A . 历史内在的教化功能 B . 历史价值体系的重构
    C . 历史研究的主观色彩 D . 历史表达的多元视角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 
    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繁荣、文化先进而军力孱弱的北宋和南宋,都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武力面前退出历史舞台的。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需要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困窘、挫折乃至惨败的后果,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值得注意的是。 
    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文化的生命力也得以提升和完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第二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明确,史论结合)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郑和率2.78万人第一次下西洋。回航途中,郑和从容指挥打败海盗袭扰,船队满载着象牙、胡椒、香料和药材等顺利回国。1407年,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了真腊(今柬埔寨)迄罗(今缅甸)等地,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农作物栽培等技术;还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1409年,郑和奉旨第三次下西洋。船队到锡兰,提前察觉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预谋,才免遭不测,后押解亚烈苦奈儿到南京皇宫,明成祖对其宽大处理,放回锡兰。至1433年,郑和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等地,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梁启超先生曾评价道“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到了明朝后期大约有十几万华侨散居在南洋各国。 
    ——摘编自朱光立《浅谈郑和下西洋对当下意识形态传播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功绩。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取得功绩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