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城区四校联考2023-202...

更新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 1.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

    励精图制谋发展;锐意进取创辉皇。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阅读经典,我们不但能听圣哲的教,还能汲取文化的精髓,从而成就最好的自己。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我们要重蹈覆辙 , 将古人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B . 天宫二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 ,直上云天,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C . 每天下班前,住院部的张医生总会在病人弥留之际 , 叮嘱病人注意事项。 D . 一个言行相顾的人说话做事是不会出尔反尔的。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 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B . 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C .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D . 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 5. (2020·襄城模拟)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语,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 

    ②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④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 

    ⑤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

    A . ②④①③⑤ B . ③⑤②④① C . ④②⑤③① D . ③①②④⑤
  • 6. 古诗文默写。
    1. (1)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2) 《长沙过贾谊宅》中“,湘水无情吊岂知”通过反衬、烘托的手法,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3.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的句子是:
    4. (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5. (5)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语句填空)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8分)
  • 7. 学校正在开展以“青春·奋进”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2. (2) 【材料】段意花是益阳水文局的临时工,丈夫李国庆在益阳水文站工作。他们在一条趸船上住了14年,经常勇赴江流,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溺水的生命。保守估计,他们先后救了50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7岁。和许多普通家庭一样,他们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以至于6万多元的债务整整还了17年。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段意花的家庭在这一天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假设你们班想请段意花来做一次报告,如果你代表班委会去邀请她,你会怎么说?

    3. (3) 我们身边也不乏自强不息的人,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采访他们,让他们谈谈个人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受到鼓舞。把下面采访提纲补充完整。

      ①采访准备。联系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时间,地点,事先沟通采访内容,自己确认采访内容提纲。

      ②实时采访。。

      ③撰写采访稿。整理采访素材,撰写采访稿,内容要紧扣主题,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还可以录制成小视频。

      ④展示交流。将各组的采访稿展示出来,分享交流。

    4. (4) 阅读下面几则关于自强不息的材料,探究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 

      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③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④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

      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有:

三、阅读与欣赏(45分)
  • 8. 名著阅读

    《水浒传》是第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阅读下面的选段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金老开了房门,便道:“提辖官人里面请坐。”A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提辖,便待出门。……(店小二欲拦)A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回)

    片段二

    那汉(李逵)那里肯应,火杂杂地轮着大斧,只顾砍……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

    (节选自《水浒传》第四十回)

    片段三

    众人却待动手,原来黑旋风李逵在门缝里都看见,听得喝打柴进,便拽开房门,大吼一声,直抢到马边,早把殷天锡揪下马来,一拳打翻。

    (节选自《水浒传》五十二回)

    1. (1) 片段一中的A是(填人名),绰号是
    2. (2) 联系整本书,分析片段一中的金老“作谢提辖”的原因。
    3. (3) 结合选段,分析A和李逵的性格有何异同?
  • 9. 古代诗歌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1) 下列对《月夜忆舍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和几个弟弟正分散各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B . 首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凄凉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 . 颔联在对比中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D . “戍鼓断人行”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2. (2)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 10. 文言文阅读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亭之旧:

      乃来以记于余: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3. (3) 下列选项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诸山之小者 B . 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 C . 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 D . 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4. (4) 文中说“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这句话道出了襄阳人愿意跟随史中辉出游的原因,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即“。”
    5. (5) 这篇文章与《醉翁亭记》均出自欧阳修之手,试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11. 记叙文阅读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 (1) 文章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 (2) 结合文章内容,仿照第③、⑧段开头的画线句子,为第④段开头写一句话。
    3. (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 文章第一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 . 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C . 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D . 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4. (4)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第⑥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 12. 说明文阅读

    ①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劳?为什么你花了许多时间去度假,回来后依旧没有生活的热情?这是因为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让你得到放松。那么抛弃它,来一场休息的革命!

    ②休息方式有很多种,睡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它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非常适用。“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味地补睡眠并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

    ③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今晚我要睡个好觉。其实这是一个陷阱。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你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的方式来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让精神放松下来。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下班后游泳半小时你就会神采奕奕,而周末两天不出门你依旧无精打采。

    ④既然睡眠不是帮助脑力劳动者休息大脑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休息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个区域活动,另一个区域就休息。所以,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比如,你星期五写了很长时间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剪剪枝,以便使头脑清醒,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

    ⑤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进行转换。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学问时,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精力在一个问题上。但是,他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他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思考下去。他说:“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大脑。我在治学中充分利用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所以,如果你有好多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以免过度疲劳,耗尽精力。

    ⑥如果你的精神超级紧张,不妨尝试去做点儿有挑战的事。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精神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理找到一位医师,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建议。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竟然完全康复。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和你的职业类似。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做学徒,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等。

    ⑦可见,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它调整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

    1. (1) 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极度”为什么不能删去?
    3. (3)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对睡眠不足者来说,睡眠是一种非常适用而又有效的休息方式。 B . 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 C . 卢梭在治学中通过将脑力劳动转换为体力劳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倦。 D . 当精神超级紧张时,你可以尝试再做一份与自己职业不类似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 13. 议论文阅读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如果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蚕……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绮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质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诗文选粹》第九辑)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第⑧段中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 14.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二:

    “青春是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进入青春期,梦想、友谊、亲情、个性,时时与我们相伴;孤独、迷惘、挫折、叛逆,常常与我们同行。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别样的青春风景。

    请从上面材料中选取两三个关于青春的关键词,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别样的青春风景”的联想、感悟或思考。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⑤题目自拟,但不得以话题为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