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天门市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

更新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20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yíng)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四面水花则(qiāo)然不惊。 B . 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航母舰(zǎi)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 , 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C .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聋发聩 ,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形。 D .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mí)补,不是传播知识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zēng)。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人在修建这些建筑时,借助山势,因地制宜 , 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B . 收到100万的投资后,武汉这对80后夫妻白手起家 , 如今拥有三个大型服装店。 C . 疫情期间,防疫物资供应络绎不绝 , 从未缺货。 D . 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型祝福花篮,是设计者和匠师们妙手偶得的结晶。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B . 在古代艺术展览上,同学们都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心中充满对先人之才智的钦佩。 C . 阅读名著时,可在浏览目录的基础上从最感兴趣的部分入手进行选择性阅读。 D . 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关心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为维护其和平与稳定,我国发扬了灯塔的作用。
  • 4.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②这个人工湖来水90%源于汉江,10%来源于汉江支流——丹江。

    ③这个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

    ④一期工程年均可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的20多座城市调水95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

    ⑤这个水源地的大坝加高后,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

    A . ③①②④⑤ B . ①③②⑤④ C . ②①④⑤③ D . ②③①⑤④
  • 5. 古诗词情景默写
    1. (1)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 (2)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 (3) 徜徉在经典诗文的画廊中,目之所及,美无处不在——穿行三峡,你会折服于郦道元《三峡》中“”的清幽秀美;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高远辽阔;游历武汉,你将欣赏崔颢《黄鹤楼》中“”的鲜明色彩;
  • 6.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我看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新闻点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月5日凌晨,河南省新密市一中学生骑车时不慎撞上了路边停靠的宝马车,他匿名留下字条向车主道歉,同时还留下了自己寒假打工挣来的300多元钱作为赔偿。宝马车主被该学生的诚实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深深打动。2月12日,找到这名中学生后,宝马车主不仅不追究他的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中国青年报》)

    2. (2) 【新闻追踪】班级里的小记者就以上新闻采访小华同学,根据语境小华应该怎样回答?(回答内容至少引用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

      小记者:请问新密市中学生留钱给宝马车主的这个行为有必要吗?我们中学生还未成年,撞上了停靠的宝马车也是不小心,新密市的这个中学生是不是小题大作了?

      小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pan>(18分)</span></strong>
  • 7. 古诗赏析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边境的敌人。

    1. (1) 对下面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诗是王维受排挤奉命赴边塞慰问的途中所作,乙诗中李自胸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B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都描写了边塞奇美的风光。 C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分别从侧面、正面描写战事紧张。 D . 两首诗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化用典故,比喻生动,对仗工整,虚实结合,正面衬托,举一反三,可谓手法多样,精彩高妙。
    2. (2) 两首诗同为边塞诗,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联系诗句具体分析。
  • 8.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②偃蹇③,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④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⑤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鱼梁:石砌的拦水坝,中间留有空泂,以便鱼往来。②突怒:突出高起。③偃蹇:屈曲俯伏。④嵚(qīn)然:倾斜的样子。⑤罴(pí):熊的一种。

    [注]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啖(dàn):吃或喂。⑦黑牡丹:牛的戏称。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千转不穷        素湍绿潭 B . 负势竞               梁之有丘焉 C . 露尻尾              四百 D . 势竞上             土而出
    2. (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 .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 .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 .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3. (3)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 . 乙文第三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 . 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 . 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三、名著阅读(9分)
  • 9.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 (1) 下面是小语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以“领袖人物形象”为主题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A、B、C三处尚未填出,请帮他完成。

    2. (2) 小语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认为作者过于真实地记录了领袖人物的生活琐事,这削弱了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选择你喜欢的英雄人物并结合事迹阐述理由。
    3. (3)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请你为它写段推介语。
四、&nbsp;<strong><span>现代文阅读(23分)</span></strong>
  •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

    追忆汪曾祺先生

    许文郁

    ①清晨,坐在书房中使用电脑,伴着悠悠茶香,总会时不时扭头注视壁上那幅紫藤: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这是作家汪曾祺的惠赠。

    ②1996年12月16日,我作为外省代表团一员,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间隙在京西宾馆的场院里,看到一个矮矮黑黑的老者,身边围着几个年轻女子,有人搀扶,有人引路,叽叽嘎嘎地说这说那。一天午饭后,难得见老人一个人在溜达,我走上前去招呼:“您好!您……”大脑突然短路,我尴尬地站在老人面前,汪老静静地看着我,稍候,嘴角一动温暖的笑容展开:“我是汪曾祺。”沙哑的嗓音在我耳边响起,“对对,汪曾祺!”我那时还不知汪老嗜酒,看着他暗黑的面色,关切地询问“天天开会,您有些累吧?”“开会倒不累只是每天有许多人来找我写字画画。”一听这话,我似乎忘记了问候的初心,急急地说:“汪老,您给我也画一张吧,让我住的房子不再家徒四壁。”汪老略一沉吟,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对汪老说自己是甘肃代表团的,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老人。几天后,会议即将结束,还没有得到汪老的画我明白自己那天过于唐突,尽管内心有些遗憾,也不便催问了。

    ③会议结束当晚,因为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活动,没能赶上晚实。回到京西宾馆已是晚上9点多了,会议组织者找到我说汪曾祺晚饭时几次打问甘肃团那个瘦瘦的女同志在哪里。我一惊,忙问清汪老房间号。汪老正在房间休息,见到我说:“前几天我这里没有画画的生宣了,只有熟宣,是写字用的,今天我找了两张生宣,给你画一张吧,你喜欢什么?”“我……”我又尴尬了,迟疑着不知说什么好。“画紫藤吧,晚上光线不太好。”汪老说着铺开纸,沾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淡淡紫色的花瓣,又有点点蓝或浅粉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没有更多的绘画颜料,只能这样了。”汪老说着在画面右侧题了“有条皆曲,无辨不垂”。看着那八个字的题词,我正琢磨,忽听汪老说:“哎呀,我的印章找不到了,这些天用得太多,不知搁在什么地方了。”我有些遗憾地看看汪老说:“我帮您找。”四面浏览,看到房角堆着几张报纸和沾染墨色的废纸,还有一个灰蓝色的布袋,我便屈膝弓腰翻找,一枚方形的石质印章出现了,我忙拿起来问:“是这枚吗?”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便接过印章,打开一边的印泥盒,沾上那鲜红的印泥向落款处拓去。当我欣喜地擎着那张异常珍贵的画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看表,已经是夜半12点多了。

    ④第二年5月16日,一则噩耗传来:作家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77岁。我领感到五雷轰顶!这一天,离我与汪老初次见面刚5个月,老人就“因病去世”,这病,是多年坎坷的必然,是长期劳累的后果,也是由于众多求索者(包括我)的自私。愧悔!愧的是个人的自私,悔的是我的不识时机。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注视画中的落款——“汪曾祺”,三个字凝结的是多么无私的品性,是多么干净的人性!

    ⑤汪老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故事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候,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在汪老笔下,却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非此即彼的表白,呈现出的是乱世中一处净美的桃花源。今天看来这样一位老人,经过多少风雨,看过多少霓虹,却能将岁月的泥沙沉淀,只留一潭明净。汪老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就是汪曾祺,在潮流迭起的大时代中,不追风不赶潮,执着地追寻人性之美展示人性之美,这种对人性的自然呈现,对人性解放的呼唤,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啊!

    ⑥紫藤的花语是“深深的思念和执着的等待”。浪漫的紫色,神秘而富有特色,我现在居所的窗外,正植着一丛紫藤。我总会时而望向窗外的紫藤,时而注视壁上的紫藤,“有条皆曲,无辫不垂”,那藤蔓不歇地向高处攀缘,向着美的终极攀缘,而攀上高处的花叶,姿态又是那样柔软而低调,颌首而垂,清清浅浅,平平淡淡,一任生命的自然。窗里窗外,紫气萦绕,暗香浮动中,托起的是人性的高贵与永恒。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1年3月15日,有删改)

    1. (1)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空缺。

      ①观画藤萝,帮寻印章
      ②评价作品,怀念汪老

    2. (2) 请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①汪老说着铺开纸,沾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淡淡紫色的花瓣,又有点点蓝或浅粉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

      ②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

    3. (3) 有人说第④段有些多余,可以删除,你怎么看?
    4. (4) 本文追忆汪曾祺,作者却多次提到“紫藤”。请分析“紫藤”在文中的作用。
  • 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①文言文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语汇系统,直到今天,部分文言词汇依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恰当地使用。

    ②汉语在语言史上应该是个奇迹,经历了几千年,它的语汇系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稳定性依然是他的显著特征。比如“人声鼎沸”一词,“鼎”这种器物虽然消失已久,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沉淀了下来,如果不知道“鼎”为何物,那肯定不会准确理解“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当然也就谈不上恰当使用了。

    ③再看一看:高山景行、宜室宜家、窈窕淑女……这些美妙的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而来,如果你读过相应的典故,那么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将不再是抽象的意义,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表达将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成为美妙的享受!

    ④再者,语汇有科学意义和联想意义。科学意义是显性的固定的,联想意义是隐含的临时的。联想意义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它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这些联想意义的不断沉淀,便形成了缤纷多彩、意蕴深长的意象:说到梅花,就想到清高幽独;说到大雁,就思乡情切……这些意象已经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读一读现代散文的名篇吧:《荷塘月色》荷香月色水乳交融,古雅而幽静;《故都的秋》悲秋念国深入骨髓,苍凉而深沉……哪一篇不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准确传承?

    ⑤再次,古代汉语在历史流变中,它的音韵之美被逐步发掘,使得语言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形式做到了高度和谐。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每次对语言形式的探索都促进了汉语的巨大飞跃。平仄、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段的完善,句式的长短错落搭配,这种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现代汉语目前尚难以望其项背。

    ⑥如今,不经推敲、不讲文采的“口水文”大量泛滥,这是汉语的进步还是退化?

    ⑦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坚持一定要向文言看齐。只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一下古代汉语的经验,使得我们的母语能够更美,能够以崭新、高雅的面貌出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把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辉煌文化传布四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语在语言史上绝对是个奇迹,虽经历了几于年,但仍具有显著稳定性。 B . 看到“窈窕淑女”等词语时,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C . 语汇的联想意义是指在特定的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 D . 古代汉语中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是现代汉语必然无法企及的。
    2. (2) 文章第⑥段提出问题“不经推敲、不讲文采的‘口水文’大量泛滥,这是汉语的进步还是退化?“请结合文章的观点对此问题作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3. (3) 小明读了此文之后认为作者想恢复文言文,显得没有理性,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对小明的看法予以反驳。
五、写作(50分)
  •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的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求知若渴的琅琅书声是一道风景,家庭里妈妈的唠叨叮咛是一道风景,雪灾中救人的解放军是一道风景……人生中的风景亦随处可见:成功时灿烂的笑容是一道风景,失败时坚强而挺直的身影是一道风景,跋涉时勇往直前的信念是一道风景……生活中不是缺少“风景”,而是缺少发现“风景”的眼睛。

    请以“有你的地方就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要套写、抄袭,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