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邢台英华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3-26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题目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yú  dùn)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____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méng  mèi)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1. (1) 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ú dùn) ②(méng mèi)

    2. (2) 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滞留 ②禁锢

    3. (3) 下列两位同学关于文段中重点字词的发言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发言人

      发言内容

      修正

      晓冀

      “穹”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穴”部,再查4画

      ①发言中“”错误,应改为“

      萌萌

      “器宇”是名词,在文段中的意思是“器物高大”,其中“器”为上中下结构,共16画

      ②发言中“”错误,应改为“

    4. (4) 下面两句话语意相近,你认为将哪一句放入原文横线处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①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②谁承认了这一点谁就讲了真话。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驼梁山因山顶酷似驼峰而得名,夏天的驼梁山层峦叠翠、森林繁茂、瀑布成群,是避暑的最佳时节。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最值得____,它依山势高低而品种各异:山脚为灌木林,山腰为针阔混交林,山顶为花园草甸。驼梁无处不飞瀑,大大小小的瀑布,如条条白绢____在满目翠绿的幽峡中,显得灵秀而生动。驼梁山顶的草原、花海,更是一处让人____的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1. (1)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称道飘舞惊叹 B . 称颂飘摇惊叹 C . 称颂飘舞惊讶 D . 称道飘摇惊讶
    2. (2) 驼梁山的飞瀑、山顶的草原和花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学过的四字词语概括:
    3. (3) 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3. 在“生活处处皆语文”主题演讲会上,主持人做了如下开场白。请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语文,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我们可以从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①”中品味炼字之妙;学语文,可以激发想象,我们可以引用李清照《渔家傲》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②”来描绘海天溟蒙的景象;学语文,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可以借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③”来抒写悠闲自得的心境;学语文,可以追忆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杜牧《赤壁》中的“④,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探寻历史背后的意义;学语文,能激发报国之志,我们可以像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⑤”的将士们一样高唱以身报国的战歌;学语文,可以启迪哲思,我们可借晏殊《浣溪沙》中的“⑥,似曾相识燕归来”来宽慰自己不要因落花易逝而惋惜,要学会在燕归中得到慰藉。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 (1) 这两首诗写成时间相隔不过五年,因此有诸多相同点;从甲诗颈联中“”一词、乙诗颔联中“风尘”一词可以看出,两首诗都有“战乱”这一底色;两首诗都围绕“”字展开,通过该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 (2) 有很多诗评家将《春望》一诗誉为“五律压卷之作”,称其颔联字字千钧,吟之有味,尤妙。你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妙在哪里?请任选一个角度谈一谈。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 , 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丙]荆庄王欲伐陈 , 使人视之。……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修:长,长久。②萧瑀:唐朝初期宰相。③诈力:欺诈和暴力。④殊:不同。⑤陈:国名。⑥宁国:楚国大臣。⑦洫(xù):护城河。⑧罢:同“疲”,累。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寡助之至: ②尚诈力益:

      ③荆庄王伐陈欲:

    2. (2)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3处)。

      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4. (4) 乙文中“人心则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5. (5) 丙文中,宁国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陈国民众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出“陈可伐”的结论。(用原文词句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五峰游记

    ①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②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挟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③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有百数十里。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梁。谷黍豆类也有。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它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它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它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只看见它的破坏,看不见它的建设,冤枉了它。

    ④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⑤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

    ⑥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动,曾有五警士被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⑦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旁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⑧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对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找夫妇替我们操作。祠内有两处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做柴,颇有一种趣味。

    ⑨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来游的人却也常有……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⑩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⑪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作者:李大钊。选自《现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注释】①京奉线:北京至沈阳(旧称奉天)的铁路。②标:清末陆军编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团。③韩公祠:韩文公祠,纪念韩愈的祠庙。④操作:指生活服务之类。

    1. (1) 阅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我”的行踪图补充完整。

    2. (2) 请品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这句话调用多种感官写景,有什么妙处?
    3. (3) 李明阅读文章后认为,第①段虽看似与作者写的“游记”无关,实际上不可或缺。请你简要分析。
    4. (4) 作者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写作本文并未停留在山水表面,更是心系社会发展、民生疾苦、革命历史。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其中任一方面的理解。

      【材料】1919年7月,李大钊回到家乡避居五峰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再论问题与主义》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指导性理论基础。《五峰游记》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①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面长鼻直,额头很高。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赵树理同志是我见到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

    ②树理同志衣着朴素,一年四季总是一身蓝卡其布的制服。但是他有一件很豪华的大衣。他身体不好,怕冷,冬天出门就穿起这件大衣来。那是刚“进城”的时候买的——那时这样的大衣很便宜,拍卖行里总挂着几件。奇怪的是他下乡体验生活,回到上党农村,也是穿着这件大衣去的。那时作家下乡,总得穿得像个农民,至少像个村干部,哪有穿这样豪华的大衣去的?可是家乡的农民并不因为这件大衣就和他疏远隔阂起来,赵树理还是他们的“老赵”,老老少少,还是跟他无话不谈。看来,能否接近农民,不在衣裳。但是敢于穿着豪华大衣而不怕农民见外的,恐怕也只有赵树理同志一人而已——他根本就没有考虑穿什么衣服“下去”的问题。

    ③他吃得很随便。家眷未到之前,他每天出去“打游击”。他总是去最小的饭馆。霞公府附近有几家小饭馆,树理同志是常客。这种小饭馆只有几个菜,最贵的菜是小碗坛子肉,最便宜的菜是“炒和菜盖被窝”——菠菜炒粉条,上面盖一层薄薄的摊鸡蛋。树理同志常吃的菜便是“炒和菜盖被窝”。

    ④赵树理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农村才子。王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树理同志曾在一个集上一个人唱了一台戏:口念锣经过门,手脚并用作身段,还误不了唱。这是可信的。我就亲眼见过树理同志在市文联内部晚会上表演过“起霸”(戏曲表演中程式之一)。见过高盛麟、孙毓堃起霸的同志,对他的上党起霸不是那么欣赏,他还是口念锣经,一丝不苟地起了一趟“全霸”,并不是比画两下就算完事,虽是逢场作戏,但是也像他写小说、编刊物一样地认真。

    ⑤赵树理同志讲话很“随便”。那一阵很多人把中国农村说得过于美好,文艺作品尤多粉饰,他很有意见。他经常回家乡,回来总要做一次报告,说说农村见闻。他认为农村还是很穷,日子过得很艰难。他戏称自己戴的一块表为“五驴表”,说买这块表的钱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那时候谁家能买五头毛驴,算是了不起的富户了。这些话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⑥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作“绝处逢生法”。有时实在没有较好的稿子,就由编委之一的自己动手写一篇。有一次没有像样的稿子,大概是康濯同志说:“老赵,你自己搞一篇!”老赵于是关起门来“炮制”。《登记》(《罗汉钱》)就是在这种等米下锅的情况下急就出来的。

    ⑦赵树理同志的稿子写得很干净清楚,几乎不改一个字。他对文字有“洁癖”,容不得一个看了不舒服的字。有一段时间,有人爱用“妳”字。有的编辑也喜欢把作者原来用的“你”改“妳”。树理同志为此极为生气。两个人对面说话,本无须标明对方是不是女性。世界语言中第二人称代名词也极少分性别的。“妳”字读“nǎi”,不读“nǐ”。有一次树理同志在他的原稿第一页页边写了几句话:“编辑、排版、校对同志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得改为‘妳’字,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⑧树理同志的字写得很好。他写稿一般都用红格直行的稿纸、钢笔。字体略长,如其人,看得出是欧字、柳字的底子。他平常不大用毛笔。他的毛笔字我只见过一幅,字极潇洒,而有功力——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见到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刚成立,负责“宫务”的同志请十几位作家用宣纸毛笔题词,嵌以镜框,挂在会议室里,也请树理同志写了一幅。树理同志写了六句李有才体的通俗诗: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今天数谁大,劳动众弟兄。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

    (作者:汪曾祺。选自《草木春秋》,有删改)

    1. (1) 作者在文中既说赵树理“随便”,又说他“认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 (2) 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既是幽默的,又是质朴的。请以下面的任一语句为开头 ,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①文章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人情味。②文章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3. (3) 作者以赵树理的通俗诗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4. (4) 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赵树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三、整本书阅读(7分)
  • 8.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问题。

    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晓冀选取了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和科普作品《昆虫记》中的选段与大家分享。

    语段一:一九三四年末,红二十五军八千人在A率领下离开河南。十月间他们到达陕西南部,同刘志丹所武装起来的该地一千名左右红色游击队会合。A在那里扎营过冬,帮助游击队建立正规军,同杨虎城将军的军队打了几次胜仗,在陕西南部五个县里武装了农民,成立了一个临时苏维埃政府,由陕西省“契卡”的一个二十三岁的委员郑位三任主席,李龙桂和陈先瑞为红军两个独立旅的旅长。A把这个地区留给他们去保卫,自己率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在成千上万的政府军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到了苏区,一路上攻占了五个县城,把马鸿宾将军的回民军队两个团缴了械。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语段二: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拉茜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走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

    “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

    “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什么记号?你怎么做的?”

    “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我取了一张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就这样迷了路,其他的,凭着它们的记忆力顺着原路回去了。这证明它们并不是像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也照旧回得来。

    (选自《昆虫记》)

    1. (1) 阅读晓冀分享的语段,你发现语段一中的A是让埃德加·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①(人物名),作者对他“具有真诚热情的好感”;语段二中红蚂蚁具有强大的韧劲和②,由“凯旋”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它是③(态度)的。回顾两位作者完成著作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要想了解事情真相,不仅要广泛收集信息,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还要④
    2. (2) 跳读是在阅读中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一些无关紧要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暂时跳过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概念、术语、不理解的词语,而抓住名著的关键性材料或围绕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阅读的速读方法。不论是阅读纪实作品、科普作品,还是阅读小说,都可以适当跳读。上面两个语段均适合跳读,你会跳过哪些内容呢?请从以上两个语段中任选一处,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别人是你的风景,你又在别人的风景中;你是你生活的主角,同样也是别人生活的配角。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角色,孩子、学生、共青团员、班干部、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围绕“角色”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是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的,可以讲述与“角色”有关的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