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城垣、外城以及大型水坝坝体,加上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    )
    A . 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 . 城市建设水平领先 C . 社会动员能力较高 D . 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 2.  关于“共和行政”,存在两种不同记载或表述: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二是“周公、召公行政”,主要见于《史记》。《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    )
    A . 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 B . 上述较晚文献的记载 C . 未采用上述文献记载 D . 上述文献的综合记载
  • 3.  “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这则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 吴越矛盾迅速激化 B . 齐桓公率先称霸 C . 韩赵魏商业的发达 D . 都江堰利在千秋
  • 4.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    )
    A . 背弃儒家基本主张 B . 为贵族政治做辩护 C . 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D . 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 5.  巴人是南方的一个重要族群,在春秋战国时被中原鄙弃为“西南蛮夷”,“西戎之国”。秦国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对巴的管控。根据所学判断推测,秦朝为加强管控采取的措施是(    )
    A . 移入居民,徙六国豪强充实边疆 B . 设置州县,地方长官由政府任免 C . 修筑长城,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 D . 怀柔政策,借儒学实现文化融合
  • 6.  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    )
    A . 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 B . 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 .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 D . 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
  • 7.  《华阳国志》记载:“(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汉武帝时则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以上材料反映出(    )
    A . 盐铁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B . 盐铁官营政策巩固了西汉统治 C . 私人经营导致政府控制力衰微 D .  朝代更替后政策必然发生改变
  • 8.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说:“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    )
    A . 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 . 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C . 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 . 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
  • 9.  学者研究指出:“唐人修《晋书》,南北(朝)《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不善隶书,或曰善隶书,或曰善草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对此理解合理是(    )
    A . 王羲之因唐太宗推崇其隶书而称“书圣” B . 王羲之最初因《兰亭序》成就书坛地位 C . 魏晋以来隶书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 D .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基本完备
  • 10.  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史家胡三省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下列史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的是(    )
    A . 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 B .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C . 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 D . 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
  • 11.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这可能导致(    )
    A .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被史学家全面抹杀 B . 隋朝在隋炀帝短暂的十余年统治后覆亡 C . 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 D . 此后历代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
  • 12.  在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们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书”或“行卷”,希望博得他们的赞赏,以便先声夺人;数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这说明当时(    )
    A . 科举制度舞弊较严重 B . 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 C . 科举考试竞争较激烈 D . 科举考试选拔极不公平
  • 13.  宋史记载“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理解准确的是(    )
    A . 征兵体检史上的重大进步 B . 大大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 C . 根除了唐末以来割据隐患 D . 利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 14.  宋人蔡絛在私人笔记《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东京)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私人笔记是最客观的文字史料 B . 宋代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 C . 汴京马行街因人多灯多无蚊虫 D . 宋代城市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据
  • 15.  右图为上世纪80年代在江西临川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俑座底部有“张仙人”字,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关于该俑解读有误的是:(    )

    ▲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

    A . 该俑应是代表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 B . 是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 C . 实证了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D . 与《梦溪笔谈》相关记载形成互证
  • 16.  南宋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中记载;以前闽地风俗是“自缙绅而下,士人富民胥吏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躅(超越等次)”;三十年来却“渐失等威”。对此,朱熹讲“衣服无章,上下混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 政府放开对社会的控制 B . 实现身份平等成为共识 C . 程朱理学已受官方尊崇 D . 朱熹主张维持等级秩序
  • 17.  从下面一幅地图中能提取的有效信息是该时期(    )

    A . 长途贸易发展迅猛 B . 海外贸易异常繁荣 C . 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D . 水、陆交通都发达
  • 18. (2023高一上·蓝山月考) 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大多采用由皇帝直接下令决定某人入阁的形式,叫“特简”。后来,也可以由阁臣会同非内阁的廷臣推荐候选人供皇帝选择;皇帝若拿不定主意,可以抽签决定,叫“枚卜”。从阁臣的产生可以看出(    )
    A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内阁辅臣德才兼备 C . 内阁辅臣权力膨胀 D . 利于皇帝控制内阁
  • 19. (2023高一上·蓝山月考) 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    )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顷)

    高宗乾隆十八年

    1753年

    1.84

    7352218

    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2.86

    7605694

    嘉庆十七年

    1812年

    3.34

    7889256

    A . 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 .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 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 . 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 20.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则进一步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纵出自圣人……,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 . 二位学者反对格物致知与儒家经典 B . 儒学思想体系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C . 城市市民阶层兴起促进儒学普及化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儒学体系崩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strong><span>40</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其中第</span></strong><strong><span>21</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3</span></strong><strong><span>分,第</span></strong><strong><span>22</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3</span></strong><strong><span>分,第</span></strong><strong><span>23</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4</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历十五年的战乱之后,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积极重建官学教育体系。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讲经辨学,奖赐太学博士及弟子极为丰厚,导致学风大盛,延及周边四夷蛮荒民族,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桓帝时南阳太守刘宽“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阯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

    ——摘编自屈直敏《两汉地方官学建置考》

    1. (1) 据材料概括东汉官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学发展的原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官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开支,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在此背景下,两税法将德宗建中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予以承认,并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地方藩镇非法聚敛。由此,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两税法实行后,“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影响。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代税收制度改革的诸多因素。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三个命题密切关联。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中国境内)、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三者之间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却“三位一体”,正是这三者之间的结合才构成中华民族实体和统一国家的政治实体。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多元一体格局阶段划分的依据和阶段性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

    ——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

    材料二  根据考古的发现,可以说明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在远古时代就逐步形成了许多许许多多的民族集团或文化区域,这些民族集团又经过了长期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只有到了清朝中叶,汉、满、蒙、回(主要指新疆各少数民族)、藏等各大民族集团统一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才真正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为统一祖国、奠定祖国的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简述古代(鸦片战争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阶段性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举措并概述其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