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

更新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2022·娄底)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总装调试 B . 燃料注入 C . 点火发射 D . 船箭分离
  • 2. 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熬制井盐 B . 火药爆炸 C . 粮食酿醋 D . 烧制陶瓷
  • 3. (2023九上·阜宁期末) 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
    A . 对大棚蔬菜施加适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 B . 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要向水中添加少量该物质,就能把水变成油 C . 冬天,某村有一户人家关门闭户在家烤火,结果导致全家中毒 D . 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野兔等低矮动物走进谷底常会窒息死亡
  • 4.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干冰易升华,作制冷剂 B . CO具有可燃性,用作炼铁的还原剂 C . 铜有良好导电性,可用做导线 D . 洗洁精能乳化油污,可用于洗餐具
  • 5. 下图分别是钠元素,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B . 硫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 C . 钠元素和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同一个周期 D . 钠与硫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 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通过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 . 数九寒冬,腊梅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 固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 .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 7. 下列物质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 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冒“白雾” B . 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会析出白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8. 构建“单质及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华雪同学在化学学习中构建的“铁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图中③对应的物质是( )

    A . Fe B . FeO C . Fe(OH)2 D . Fe(OH)3
  • 9. 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MnO2)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O2),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 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B .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C . 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D . 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 10. 用如图所示简易装置探究水的组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 .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 . 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1:2 D . 电解时,加入少量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
  • 11. 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守恒观:4gH2在34gO2中燃烧生成38g水 B . 微粒观: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C . 能量观: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D . 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12. 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 CO2转化为CO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 CO2参加光合作用;CO用来冶炼金属 D . 扶贫技术组在某村利用沼气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13. 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处的化学方程式为: B . b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 . 尾气可以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D . 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有氧化性,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
  • 14. (2017九上·信阳期末) 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23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27

    A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 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27 C . 表中“待测”值为5 D . X中含有氧元素
  • 15. 已知32gO2、44gCO2中所含分子数均为a。现将44gx充分燃烧,反应中有关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B . 反应中O2与CO2的质量比为5:3 C . 物质X的化学式为C3H8O D . 生成H2O的质量为72g
二、非选择题(有5大题,共40分)
  • 16.    
    1. (1)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适当的物质填空,并将字母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A、钛合金   B、聚乙烯   C、鸡蛋   D、蚕丝   E、医用酒精   F、水果

      ①健康:食用以预防坏血病,食用为人体提供能量。

      ②医疗:可用杀菌消毒,可用制造人造骨骼。

      ③生活:可用纺织衣物,可用作为食品包装。

    2.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稻济天下”,在不断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同时,还成功培育出了适宜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①“杂交水稻”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

      ②“海水稻”富含硒,硒是人体必需的(选填“微量”“常量”)元素。

    3. (3) 为缓解能源危机,可利用天然气制取氢气,主要流程如下:

        

      ①变换反应炉的作用是将CO转化为,同时提高H2的产率。

      ②变压吸附器中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提纯H2 , 发生的变化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③上述流程中,属于单质的物质是

      ④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填序号)。

      A.CH4    B.H2    C.H2O

  • 17.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 (1)  t1℃时,甲的溶解度是g;
    2. (2)  P点的意义:
    3. (3)  t3℃时,向50g水中加入35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g,溶质质量分数为
    4. (4) t3℃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 . t2℃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乙溶液中溶质质量 B . t3℃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乙溶液中溶质质量 C . t2℃时,甲溶液中溶剂质量=乙溶液中溶剂质量 D . t3℃时,甲溶液中溶剂质量<乙溶液中溶剂质量
  • 18. 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同学们发现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起无明显现象。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产生探究兴趣,于是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1. (1) 【探究一】通过能量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毛毛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牛牛同学认为毛毛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2. (2) 牛牛同学为了验证毛毛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氢氧化钠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图①所示:

      ①由图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到达C时溶液中溶质有

    3. (3)  【探究二】通过溶液酸碱性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娇娇同学利用图②实验进行反应,证明碱与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4. (4) 明明同学观察到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请你分析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 (5) 【探究三】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为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萌萌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已知:①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②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6. (6)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
    7. (7)  【探究四】

      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下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你补充完整。

  • 19. 某工厂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混合加热室”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原因是
    2. (2) 生产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3. (3) “氧化室”反应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写元素符号)。
    4. (4) “电解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 (5) “电解室”中产生的氢气是一种理想新能源,但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的原因之一是(填字母)。

      a. 制取成本高          b.产物无污染       c.燃烧热值高

  • 20. 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H2C2O4)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受热分解后得到三种氧化物,某兴趣小组对草酸的有关性质进行了探究。
    1. (1) 【提出猜想】猜想一:草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猜想二:三种氧化物可能是CO2、CO和(填化学式)。

    2. (2) 【查阅资料】I.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遇水变成蓝色。

      II.向氯化钯溶液中通入CO,会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为验证猜想二,将草酸受热后得到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的A、B、C装置。

        

      【实验结论】当观察到装置A中变蓝、B中变浑浊、C中的实验现象时,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实验反思】①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还有一个缺陷,处理方法是

      ②草酸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4. (4) 【拓展提升】某实验小组同学从碳酸钙、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中提取氯化钠,实验操作的一部分流程如下图。请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②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③本实验最终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