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所示为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器情况。据此可知,彭头山文化( )

    大型打制石器

    制作粗糙,无固定形状。

    细小打制燧石器

    缺少正规样式。

    磨制石器

    数量极少,种类单一,体型偏小。

    A .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B . 原始农业生产发达 C . 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D . 私有产品大量存在
  • 2.  《尚书》中的《酒诰》和《召诰》均提及了“男”服,位列侯、甸之后。《酒诰》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召诰》则言“命庶殷:侯、甸、男、邦伯”。材料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 )
    A . 宗法观念的萌发 B . 国家的管理制度 C . 等级制度的强化 D . 君主专制的形成
  • 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他们在城里开设作坊,生产的产品或是由自家销售,或是交给专门从事贩运的商人去销售。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 社会秩序的稳定 C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 变法运动的开展
  • 4.  秦朝协助郡守治理地方的官员分曹办事,各司其职,分为民政(户曹、比曹、时曹、田曹、水曹),财政(仓曹、金曹),交通(集曹、漕曹、法曹),军事(兵曹、尉曹),治安(贼曹),司法(决曹、辞曹),教育(学官),卫生(医曹)等。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 导致政府机构的臃肿 B . 解决了地方治理难题 C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 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 5.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最终确立了五铢钱制(如下图)。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旨在( )

    A . 推动经济发展 B . 促进商品流通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统一财政管理
  • 6.  大业二年(606年),“太常少卿裴蕴希旨,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乐者,皆直太常。帝从之”。大业六年(610年)二月,隋炀帝下令“征魏、齐、周、陈乐人,悉配太常。皆置博士弟子以相传授,乐工至三万余人”。据此可知,隋朝时期( )
    A . 民间音乐发展迅速 B . 选官制度出现转型 C .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D . 民族音乐融合发展
  • 7.  下表所示为唐诗中对一些城市景象描述的诗句。这可用于印证唐朝时期( )

    城市

    诗人

    诗句

    洛阳

    韦庄

    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宋州

    杜甫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成都

    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扬州

    李白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苏州

    王建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A . 社会经济的繁荣 B . 诗歌主题的转变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世俗文化的兴起
  • 8.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
    A . 是军事扩张的产物 B . 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C .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 9.  明太祖时期,皇帝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种种限制,严令禁止宦官参与政事,并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一规定( )
    A . 旨在维护专制皇权 B . 消除了宦官专权隐患 C . 提升了丞相的权力 D . 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 10.  明清两代,地方官员上自督抚,下至知州知县,都有督责人民植棉纺织责任;不论社会条件是否适宜发展棉纺织业,处处都有人提倡。到15世纪末叶,棉花已“遍布于天下”。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B .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C .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11. 徐继畬在西洋地图集的基础上,于1845年撰成《瀛寰志略》二卷,后又广泛“荟萃采择”中西文献资料,并于1848年在福州刊刻了《瀛寰志略》十卷。在著书过程中,他通过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外交官、医生等,并询问福建当地航行外洋的舵工,掌握了大量资料。据此可知,徐继畲( )
    A .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 . 践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 . 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 . 推动了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
  • 12.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痛斥“动言风煞(水),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的现象,主张于全国21省通21条大道;而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洋务派官僚倡议修建铁路、开采矿藏时,朝野守旧势力纷纷援引风水龙脉之说相指责。对比两者可知(    )
    A . 洋务新政后期的改革越来越趋向保守 B . 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 《资政新篇》体现先进国人的近代观念 D . 洋务运动违反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
  • 13.  1900年6月,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清朝东南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一事件反映出( )
    A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民族矛盾已经出现缓和 C . 列强侵华方式出现变化 D . 清朝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 14.  1912年,孙中山在《宣告各友邦书》中声称:“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则否。”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改善了中国外交处境 B . 缓和了与西方列强矛盾 C . 反帝斗争的不彻底性 D . 试图改变传统国际秩序
  • 15.  五四时期,大量报刊社出版了介绍外国思想的专辑,如马克思研究号、易卜生号、杜威号、爱因斯坦号、达尔文号等。这些报刊的创办( )
    A . 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B . 造成了传统文化的丧失 C . 改变了中国文化落后局面 D .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 16.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到达江西兴国后,指导中共兴国县委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制定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变“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将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这些措施( )
    A . 拉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B . 解决了广大农民土地问题 C . 有利于革命阵营的壮大 D . 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曹操借鉴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成功经验,于公元196年实行《置屯田令》。屯田采用军事化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民屯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流民,军屯的劳动力自然为军人。曹魏的屯田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充足的军粮,保证战争的需求。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出于对屯田兵的担忧,最终废弃屯田。北魏太和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已经统一,但社会重新基本安定以后,流民返回故里时却发现土地已被别人占据。同时,在长时间的战乱里形成的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组织遍布北方地区,不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隐匿户口,侵夺税利,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北魏实行均田制,一是为了将流动人口与荒芜土地对应起来,二是为了限制、消解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坞堡经济。

    ——摘编自宋文杰《北魏均田制与曹魏屯田制关系探讨》

    材料二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以后,均田制度相继为东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采用,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实施,均田制才退出历史舞台。均田制播扬海外,日本的班田、朝鲜的丁田,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在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出现的,它必然与拓跋族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当时北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密切相联。

    ——摘编自薛振《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屯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目的以及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君主强调自身合法性的依据,既诉诸于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正名理论,也诉诸于神化君主世袭罔替的血统高贵性和道德完满性。可是,明末吕坤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以自奉哉?”清初唐甄说“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直接戳破了君主自我神化的虚伪性。

    ——摘编自孙邦金《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材料二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学术层面人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很多西学由日本引入,而引入的内容也从科技转向哲学、社会科学。加之新式学堂的增多,西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政治绑定关系逐渐出现裂痕。从废除科举制度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儒学丧失了全部的政治保障,知识分子纷纷转型,使儒学的传承中断。

    ——摘编自于跃《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及反思——以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中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儒学地位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新兴商业城市得以建立。这一时期民族商业集团的诞生成为中国商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近代新式商业主要出现在中国沿海一些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一批新式大规模百货商店,主要经营工业产品。当时一些工矿企业主认识到商业利润高,开始把部分工业资本投向商业,使得商业资本比例逐渐上升。另外,更有些资本持有者干脆组建商业资本集团,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伴随着农产品的商品化,并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农村市镇的商业发展也较为迅速。

    ——摘编自徐占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原由初探》

    材料二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实行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政统归该部管辖;6月,财政部通令各地造币厂停铸“袁大头”,改铸造孙中山头像银元;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条例》,为创建国家银行进行具体筹备。1934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正式成立。作为国家银行,南京国民政府赋予了中央银行各种特权,这为它能以政府财务代理人身份对全国金融业务实行垄断提供了条件。在此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分别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注入官股,进行人事改组,从而控制了这两家中国最大的银行。上述举措使得国民政府得以逐步完成对全国金融的控制,为统一全国金融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傅志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年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元时期,社会文化重心下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集《夷坚志》中出现的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社会变迁的折射。

    形象一:孝敬父母的儿童形象。六岁的宜哥为了母亲不受产乳之苦,虔诚念诵佛道二经,“每以清旦,各诵十遍。仰天焚香,输写诚恳”,两年之后其母病惠遂绝,该故事彰显了孝道的观念。

    形象二:走街串巷的儿童形象。儿童成为流动性的小商贩,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卖豆小儿、卖鞋小儿就是现实儿童参与经商的缩影。

    形象三:遭遇恶报的儿童形象。一幼女嗜饼,“每食时,但取其中有糖及麻者咀之,而弃其图”,后“震雷击之,堕地死”,整个故事宣扬了恶习有报的观念。

    —摘编自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集《夷坚志》中塑造的一个或多个儿童形象,拟定一个符合宋元时期社会变迁的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鲜明,持论有据,逻辑严密,结论明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