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学...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37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

    树碑

    李小庆

    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

    “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

    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候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

    “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

    小李老师也想五儿。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

    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

    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轧的感觉?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1. (1) 【识·心理】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②“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2. (2) 【品·环境】本文在不同时空的几处场景中都写到了“夕阳”,别具情味,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深意。
    3. (3) 【析·手法】本文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都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请参照课文学习经验,探究本文中插叙的作用。
    4. (4) 【悟·道理】文末提到“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你认为这个人最有可能是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福爷 B.小李老师 C.五儿 D.小四儿

  • 2. (2023九上·浙江月考)  散文阅读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 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旅游,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看作书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 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作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嘁嘁喳喳,忙忙碌碌。惟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之灵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宋仁宗皇三年(公元 1051 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 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地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 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④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我想一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司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牌楼,突兀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牌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门,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肩动历史车轮的人。

    (选自《梁衡散文集》)

    1. (1) 文中提到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请联系全文,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井水调药,

      治民痼疾

      统兵戍边,

      推行新政,

      治民痼疾

      赈灾放粮,

      写《岳阳楼记》,

    2. (2) 本文标题为《一个永恒的范仲淹》,可作者为何要用较长的篇幅叙写衡王呢?
    3. (3) 结合链接材料,赏析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意境之美”。

      【链接材料】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 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4.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选文,探究范仲淹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原因。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 3. (2023九上·东阳期中) 生活之趣体现在细节中,“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

    ①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②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③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④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⑤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⑥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⑦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⑧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⑨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⑩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⑪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⑫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⑬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⑭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⑮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⑯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隔儿,回家。(摘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一书)

    1. (1) 本文着眼于“馄饨”写了哪几件事?请根据文章,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小时候 

      很馋馄饨,被大人唬馄饨让人混沌

      小学三年级

      ①  ②  

      后来 

      见识师傅剁肉馅的奇妙

      如今 

    2. (2) 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特色)
    3. (3) 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品析人物心理)
    4. (4) ⑪和⑫段都是馄饨制作的细节描写,是否可删去一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你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联系下面链接材料,分析本文标题有哪些深层含义?

      材料一: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思想模糊不清,不分明。

      材料二:陈晓卿:“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寻找儿时美好的记忆,这些才是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舌尖上的中国>:再现美食的文化情怀》)

  • 4. (2022九上·大冶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不时刮过一阵寒风,卷起刚刚停歇的落雪,扬洒在空中。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大雪天,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老板问。

    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孩子,进店说吧。”

    老板说。男孩从雪里拔出腿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将上面的积雪拍打掉,一边把帽子递回给男孩,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病。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这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盯着男孩。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流云百福瓶。”老板娘说着将瓷瓶从盒中拿了出来,男孩双脚向前迈进一步,生怕瓷瓶从老板娘手中滑脱,答道:“这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目光在一处处云纹上停留、跳转,忽然皱起了眉头,嘴角一撇,把瓷瓶递给了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云纹形若如意,绵延不断,福纹呈飞临之态,寓意进福,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男孩看着老板递过来的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老板站在当铺门外,探着头,眯着眼,不时在男孩回望时挥手示意,直到那小小的身影远去,消失在转角。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按照男孩典当瓷瓶、老板娘鉴定瓷瓶、老板留下瓷瓶、小孩母亲赎回瓷瓶的情节展开叙述。 B . 文章描写小男孩“瑟缩地站着”、“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等动作细节表现了他家境贫困。 C . 老板仔细鉴定青花瓷瓶是真品后,决定以高价典当男孩的青花瓷瓶,先付给了他一半的价钱。 D . 文章的末尾写“春天”“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有暗含小男孩和他的母亲渡过难关之意。
    2. (2) 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提示:从描写方法与作用的角度赏析)

      ②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提示:环境描写有何特点与作用)

    3.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当铺老板是一个怎样特点的人?
    4. (4) 本文缺少一个题目,如果提供“青花瓷瓶”、“风雪典当”、“善心无价”三个题目供选择,你选择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