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12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初遇经典(32分)
  • 1.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在新学期的语文学习旅途中,我们遇见了四季,跟随朱自清倾听春天里liáo( ① )亮的笛音,陪同老舍欣赏冬日贮蓄的绿意;我们遇见了亲情,瘫痪的史铁生在与母亲jué( ② )别时收获了“好好活儿”的勇气,莫怀戚在解决分qí( ③ )时担起家庭重责;我们遇见了师长,是鲁迅笔下质朴bó( ④ )学的寿镜吾先生,是给予海伦光明希望的莎莉文老师......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 2. 请梳理半个学期学过的古诗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光浩渺,亘古永恒,能遇到千百年前的古诗文,我们何其幸运。我们在古典诗文中与万物邂逅,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对话,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诗文内容

    情感/哲理

    意象

                ▲     ,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对好友赴任路途险远的关切与同情

            ▲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对故乡、故人的依依不舍

                ▲     , 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

    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蕴含着浓郁的乡愁

    枯藤老树昏鸦,            ▲     ,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温馨安详的场景更勾起内心的孤独凄凉

    子在川上曰:“            ▲     ,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时间如流水,劝慰我们要惜时

    哲理

    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

    读书时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为人

    子曰:“        ▲                ▲     , 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为人要践行三个原则: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 3. 古诗联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一)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②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

    绘图景

    ⑴反复阅读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处,结合相关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悟情感

     

    示例:《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运用“梅子”“芭蕉”“柳花”等季节性意象,写出了在初夏午睡起来后闲适、慵懒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意象

    ⑵《山行》

  • 4. 文言文联读

    【甲】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谢公,子、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曰:“可令儿子来!”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对曰:“战惶惶,汗如出浆。”复问曰:“卿何以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②寒温:寒暄。③吉人:贤明的人。④钟毓、钟会:钟毓,三国时期魏国车骑将军。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将军,后平蜀。⑤钟繇(yáo):三国时期魏国相国。

    1. (1) 根据表格汇总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三人俱谢公

      语境推测法:①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②(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     

      三贤孰愈

      查阅字典法:①面对,朝着;②方向;③先前,刚才;④表示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     

      十三

      课内迁移法: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     

      魏文帝

      古今异义词: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     

    2.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

      复问曰:“卿何以不汗?”

    3. (3)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任选一种场景,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场景一】

      客:(面带好奇,走上前)向三贤孰愈

      谢公:(             ▲     )小者最胜。

      设计理由:    ▲    

      【场景二】

      魏文帝:( 仔细观察,面带好奇)卿面何以汗?

      钟毓:(              ▲     )战战惶惶,汗如出浆。

      设计理由:    ▲    

    4. (4) 《世说新语》一共三十六篇,每篇均有一个篇名,部分篇名如下表所示。你认为【甲】【乙】两篇分别应该放在哪一篇之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篇名

      内容

      德行

      指人的道德品性

      方正

      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言语

      指人的口才辞令

      品藻

      指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鉴别

二、初遇父母(35分)
  • 5. 人的一生里注定要遇见两个人,他们逆光而来,给予我们生命,温暖我们成长的岁月,他们承载着世间所有的美好,值得最真挚的感恩。

    父亲的病(节选)

    ①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②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④“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⑤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⑥“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②……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⑦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⑧父亲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⑨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⑩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到:“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⑪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⑫“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⑬“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⑭“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⑮“父亲!!!父亲!!!”

    ⑯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⑰“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⑱“父亲!!!”

    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㉑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1. (1) 【感知的读】根据下表所示陈莲河的用药、诊断情况,概述其为父亲治病的动机。

      治疗时间

      起先药方

      中期诊断

      最后治疗

      用药、

      诊断情况

      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

      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

      动机

          ▲    

          ▲    

          ▲    

    2. (2) 【品味的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写的是“过去的我”的经历、感受,请结合加点词揣摩,说说“我”当时是怎样的内心感受。

      ①我有时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到:“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②“父亲!!!”我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3. (3) 【思考的读】鲁迅的文章结尾往往于叙述中渗透情感和思考。作者多年后回忆此事,“现在的我”却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内容分析本文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4. (4) 【探究的读】读《朝花夕拾》里的文章,有时会读到一个天真的“小鲁迅”,有时会读到一个深沉的大鲁迅。请你参与“探究《朝花夕拾》中‘小鲁迅·大鲁迅’”的专题阅读活动,帮助设计阅读方案,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阅读任务

      过程记录

      选篇阅读

      小组交流

      「谈发现」

      • 小玉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现:百草园之趣、三味书屋之趣让“小鲁迅”拥有童年的快乐,也有“大鲁迅”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抹杀的思考。

      • 苍苍读《无常》,发现:“小鲁迅”与其他乡间孩子对活无常的喜爱,,页让“大鲁迅”从中看到人间公道的缺失,引发了他对“正人君子”的讽刺。

      • 我读《    ▲    》,发现:            ▲            

      温馨提示:本题已出现的散文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除外。)

      从篇到本

      探究鲁迅

      「提建议」

      要探究《朝花夕拾》中“小鲁迅·大鲁迅”,阅读时,从内容和方法上,我有以下建议:    ▲    

  • 6. 现代文阅读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⑪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⑫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⑬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⑭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1. (1) 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2. (2) 标题“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各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3. (3) 有感情的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从文中划线的甲乙两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朗读”知识卡片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于语句中的某些词或者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音常常落在有并列关系之处,有对比关系之处,有转折关系之处,有递进关系之处,有强调意味之处,有修辞手法之处等。

      停连——朗读时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我选择            ▲         , 朗读设计及理由:    ▲            

    4. (4) 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 , 并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的。

      【链接材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三、巧遇时光(60分)
  • 7. 初中生活以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巧遇,也许有些人让你难以忘怀,有些景让你流连忘返,有些事与你产生羁绊,以“巧遇     ”为题,写写这半学期来的回忆瞬间,不少于500字。

    要求:

    ⒈请在题目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写作对象;

    ⒉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写作对象

    写作提示

    可以是熟悉的人,比如同学、邻居等;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此景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处?这里的景物有何特点?有何来历?

    什么事情的发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它对你有何不同寻常的意义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