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读一本好书,好似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神圣美好、不容亵渎(dú)。正襟危坐,心无旁骛(wù) ,让思绪飞入富丽堂皇的知识殿堂;让心灵____成长的养料;让灵魂____圣者的箴(zhēnɡ)言。人生如书,断章取义定然破绽百出,附庸风雅定然徒有其表,言不及意定然遭人厌弃。杜绝妄想、摒弃浪荡,谨记成功的秘诀(jué):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通过阅读,让成功的喜悦走进你的世界!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亵渎(dú) B . 心无旁骛(wù) C . 秘诀(jué) D . 箴(zhēnɡ)言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断章取义 B . 言不及意 C . 富丽堂皇 D . 杜绝妄想
    3.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汲取 倾听 B . 吸取 倾听 C . 摄取 聆听 D . 吸收 谛听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阅读,让成功的喜悦走进你的世界!(搭配不当) B . 通过阅读,让成功的喜悦走进你的世界!(不合逻辑) C . 通过阅读,让成功的喜悦走进你的世界!(成分残缺) D . 通过阅读,让成功的喜悦走进你的世界!(表意不明)
  • 2.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剧外,于当代青年而言,他们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自己的同龄人。

    ②革命先辈们所展现的担当、奋斗精神,能照亮后来人前行的道路。

    ③如何书写青春华章,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青春之问”。

    ④这些同龄人,感召着当代青年领悟自己的使命责任,坚定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⑤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神州大地。

    A . ①③⑤④② B . ③②⑤④① C . ③②⑤①④ D . ①④②⑤③
  • 3.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毛泽东《沁园春·雪》)
    2. (2)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4) 寄书长不达,。(杜甫《月夜忆舍弟》)
    5. (5) 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月清霜冷的诗句“

      ”隐含羁旅之思。 

    6. (6)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比喻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尽的惆怅和迷茫。
二、综合性学习
  • 4. 学习与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老百姓对诗词的热爱,激活了大家对儿时背的诗歌的记忆,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非常重要。

    材料二:2017年3月,《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与读者见面,该书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新书《中国诗词大会》(上下)由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官方独家授权出版。该节目主持人也邀请读者们一起加入这场诗词狂欢,她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开展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材料三:复旦大学某教授认为,“传”与“承”要分开来看。所谓“传”,是指将现有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但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百分之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通过“承”来有所选择,去糟粕、取精华。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 (2)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不少于50字。
  • 5. 名著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文段选自《艾青诗选》中《》,此节诗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 、河流、风 、,它们的核心是“”。艾青诗歌的另一个主要意象是

  • 6. 书法临写与鉴赏
    1. (1)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内。

































    2. (2) 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篆书的特点是笔法古朴,瘦劲挺拔,圆润流畅,粗细均匀,上紧下松,讲究对称。 B . 隶书的特点是结构扁平匀称,形态舒展超逸,神采飞动秀美,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C . 草书的特点是用笔灵活,笔法简便,具有流动之美,收放结合,疏密得体。 D .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秀美圆润,用笔规范,一丝不苟。
三、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 (1) 请简要赏析首联中“穷”“独”两字的妙处。
    2. (2)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树林阴

      ⑵太守 

      ⑶予求古仁人之心

      然则何时而乐耶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3)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任意一篇作品名称。
    4. (4)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生需要一把剪刀

    马祖云

    ①刘邦入关后来到秦皇宫,禁不住金银财宝、香车美女的诱惑,在纵情享受中把军中大事置之脑后。大将樊哙忠言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此处。这是何地?是以前暴君秦王享乐的地方。你如果想得天下,就得赶快离开这迷人之地!”经多人劝说,刘邦幡然醒悟,立即搬离秦宫,屯军灞上,厉兵秣马,最终打败项羽。由此可见:制欲止奢,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②人生在世,皆有七情六欲。何谓欲?先贤曰:“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欲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需求和欲望。积极合理的欲求,是进取之基、事功之梯、动力之源;非分的欲望,是健康之害、事业之敌、人生之祸。古人往往把后者专指为贪欲,是修身修为的必然课题。所以,古训道:见欲而止为德。

    ③今天,追求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无可厚非。然而,倘若人生观扭曲,贪欲膨胀不止,以致欲而无度、望而无底、求而作恶,势必自焚欲火、身败名裂。对此,一首古代民谣鞭辟入里:“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坐骑;骡马成群轿皆备,田地不广用难支;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不足,四品三品仍嫌低……各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世事证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必自取灭亡。

    ④哲人说:“人生需要一把剪刀,合理正确剪裁,方可裁出美丽的生活。”人如树,欲似杈,人的一生需要拿起剪刀不断地裁去横生的枝杈,除去旁出的枯枝,修出亮丽的身姿。特别是精神家园中,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只有用“见欲而止”这把剪刀,剪除失志之念、失德之欲、失格之为,才能让生命之树长青,使人生绚丽出彩。

    ⑤现实中,有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渐被失控的欲望拉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有的人在享乐中,玩物丧志,昏沉迷失,醉生梦死。有的人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还自己一个纯洁空明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自身之福、家庭之幸、事业之利。

    ⑥托尔斯泰在《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⑦一位地主终生皆在挖空心思地“跑马圈地”。有一次他向一位头领买地。头领说他可以以1000卢布买他一天所走过的土地,但若当天不能返回起点,他将失去1000卢布。他拼命地跑,占了很大一片地,最后回到起点时却累死了。他的仆人挖坑把他埋了。他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第②段和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 (2) 第③段引用的民谣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结尾说“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根据文章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 (1) 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教“我”磨面做饼→⑵→奶奶珍藏着玉心佩→⑶→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 (2)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⑴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⑵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 (3) 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 (4) 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四、写作(40分)
  • 11.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⑴题目一:谢谢你,让我

    ⑵题目二:历练

    要求: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的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