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 0 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亵渎(dú) 游弋(gē) 冠冕堂皇 一代天娇 B . 恐吓(xià) 恪守(kè) 心无旁骛 法律制载 C . 宽宥(yòu) 飘逸(yì) 自惭形秽 十拿九稳

    D 眺望(tiào) 褴褛(lǔ) 矫揉造作 形消骨立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丧失了大公无私的信念追求,就不可能有将自己生死置之不理的决绝与刚毅。 B . 我们中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C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二者间不容发,正在走向一体化发展。 D . 产业扶贫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了稳定的脱贫政策,农民脱贫的信心与日俱增。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 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B . 青年学子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正是汲取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 C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以这样的宏大格局来把握中国走向和世界大势的。 D . 目前,C919 已累计获得近30多家客户、1061 架订单,商业运营稳步向规模化迈进。
  • 4. (2020·鄂州)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B . 春天到了,凤凰广场上桃花啊、杏花啊、梨花啊,都开满了枝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赏。 C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 D . 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
  • 5. 下列语句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降落伞是用特殊的纺织材料制成,虽然薄如蝉翼却非常结实。

    ②每块布的四边都用横竖两个方向的编织袋缝牢,以抵抗强烈的撕扯力。

    ③不仅如此,做伞的布料也是经过放灼处理的,能够耐受400℃的高温。

    ④它的缝制也很特别,由1900多块像鱼鳞一样的小布拼接而成。

    ⑤返回舱的降落伞由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三个部分组成的。

    A . ①⑤②④③ B . ④⑤①③② C . ②③⑤①④ D . ⑤①④②③
  • 6.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  ,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2. (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 。”
    3. (3)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  , 。”两句,从视觉、听觉 两个角度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4. (4)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  , 。”两句,借舟子之口收束全文,道出“痴”意。
  • 7. 名著阅读。

    ①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你把快乐带给人间,/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②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1. (1) 上面诗句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1933年他第一次用这个笔名发表了《 》。
    2. (2) 结合上面的诗句,说一说该诗人诗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 8.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为了做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工作,学校决定于后天下午两点半在艺体馆召开“家校共育呵护成长”的主题家长会,要求同学们今天下午放学回家后通知家长按时参会。请你把转述给家长的话写下来。

  • 9.  完成下面的综合性学习题。

    你所在班级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理解。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自强不息”的内涵: 

    2. (2) 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第二位同学李红演讲的题目是《志当存高远》,第三位同学张鑫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梦想》。假如你是本次演讲活动的主持人王林,请你在李红演讲结束后,张鑫演讲之前说一段串词。
二、阅读(40分)
  • 10. 文言类

    醉 翁 亭 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 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 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 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翅膀) B .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C .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D .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杂然而前陈者 醒能述以文者 B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 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引出人和事。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 B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C . 选文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情懑。 D .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4.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 (5) 选文作者的“乐”是否是真实的?为什么?
  • 11. 古诗类

    鹭 鹭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1. (1) 这首诗写了有关“鹭鸶”的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 (2) “一树梨花落晚风”一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
  • 12. 说明类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 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 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 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 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 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 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 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 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 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 世界读书日是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创办这个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人去阅读与写作,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尊重作者。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 (1) 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杜甫、杨万里、黄庭坚、陈寅恪等人都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B . 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是为了鼓励大家阅读和写作,关键是为了大幅度提高作者的稿酬。 C . 我们应该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 D . “读书种子”是无形的,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2. (2) 选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选任选一个角度,以你读过的一本名著为例,谈谈你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
  • 13. 叙事类

    山村弦歌①

    宋利萍

    ①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思》,一百零八枝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嘚瑟。

    ②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 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③他疼爱那个病快快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 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没了你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地做起7树枫。

    ④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尔远地穿草绿率,背意骤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候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要没! 在 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地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阖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⑤“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花错误不客乞脑绷子弹得铮铮响, 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 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的。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⑥“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在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⑦“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⑧“树头”在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换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⑨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 这些笨拙的农村娃儿,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啦啦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 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⑩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⑪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不久  撤了给钱上 没有老师来 , 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⑬ 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注释】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

    1. (1) 选文以“山村弦歌”为题,有什么含义?
    2. (2) 选文第①段写“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语境,理解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奔”表达作用。
    4. (4)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树头”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三、写作(50分)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 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马克思

    【材料二】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联想或思考?请以“青春”为题,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