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28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应用(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叶茶,都汲取着大自然的养分,积淀着精益创造,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放眼神州,像茶文化一样的① ____宝 ,② ____ _。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 四节气倒计时”以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彩的非遗展 演引人驻足。它们是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正能量,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1.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jī 魄 B . jí 瑰 C . xī 魄 D . xí 瑰
    2.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大相径庭 B . 可歌可泣 C . 富丽堂皇 D . 数不胜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伟大是什么? ____ ,也不需要留名青史的不世之功,可能只是生活中一段稍显平 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也可能只是危急关头一次挺身而出的果敢……这些不平凡的瞬间 都赋予普通人以高光时刻,于平凡之中透出伟大之光。微光汇聚在一起可以成就熊熊燃烧的烈焰,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只有甘于平凡、脚踏实地、埋头苦于,普通人就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只要甘于平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普通人才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B . 只要甘于平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普通人就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C . 只有甘于平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普通人才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D . 只有脚踏实地、甘于平凡、埋头苦干,普通人就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2. (2)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B . C . D .
    3.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伟大不需要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 B . 伟大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 C . 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便是伟大 D . 伟大需要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
    4. (4) 班级开展新闻采编活动,你负责“视频新闻”组,在安排任务时,组员刘平不想扛摄像机,对你说:“张晓,我想当记者去采访。”下列用于应对的话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____
      A . 想当记者?你找得到采访对象吗?列得出采访问题吗? B . 摄像机对于我们的视频新闻很重要,你是男生,能更好地保护摄像机。 C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D . 你精通摄像,了解拍摄技巧,能用摄像机拍出高质量的视频新闻。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 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②禄米:用作俸禄的粟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

    自谦之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首联中的“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堂周围的环境, 一弯清流绕宅而过。 B . 颈联对“老妻”和“稚子”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富足。 C .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表面上是喜幸之词,但实际上蕴含着不少悲苦之情。 D . 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 (2)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颔联描绘出一幅  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的情感。

  • 4.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  仆虽口未 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语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②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③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④。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⑤,背古锦囊,遇所得, 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 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仆谦辞,称自己。②苦节:坚守节操,守志不渝。③遑闲暇。④胝老茧。⑤奚 (xī)奴:奴仆。⑥牵合程课:牵强附和固定的格式。⑦率:大抵, 一般。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之 

      ②及 

      ③省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② 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3.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唐 代 诗 人 崔 在 《 黄 鹤 楼 》 中 直 抒 胸 臆 , 表 现 乡 愁 的 诗 句是 : ? 
    2. (2)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面对此景,渔者 歌 : , 
    3. (3) 王维在《使至塞上》 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 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 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在一 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 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

    ② 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 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看到这个毯子, 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 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③ 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④ 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 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⑤ 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 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 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槽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 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 一双大手托住了他。 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 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⑥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 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 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 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 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碎不 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⑦ 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 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 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⑧ 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

    ⑨ 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 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 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⑩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 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 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⑪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 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1. (1) 请你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

      父亲病重念叨黄河→①  →讲军毯来历,病重父亲嘱托儿子找军毯主人 → ② 

    2.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下列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____
      A . 第①段“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为后文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他的想法埋下伏笔。 B . 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 一遍遍抚摸毯子,暗示了这条毯子价格昂贵,是当时的稀缺品 C . 父亲的军毯寄托着父亲对帮助他的解放军的感激之情,体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D . 文章结尾段最后一句,升华文章主旨,体现了红军精神和军民互助精神代代相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多部聚焦宋史文化艺术的图书近年来持续热销,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宋,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名称,而是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随着 传统文化复兴,宋朝的器物、文化、审美等成就愈发受认可,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 精神需求,人们需要将小日子过得更优雅一点。”历史学家吴钩,曾写下《宋潮》《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仁宗》等系列著作,他表示,无论 是点茶、插花、宋瓷、服饰的清雅宋式审美,还是繁华街巷的市井烟火气与现代气息,宋代文明在各方面达到史上一大高峰。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材料二:电视剧《梦华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人生活的鲜活画卷,带大众了解 到一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 如疏星淡月”。茶具繁多,工艺步骤烦琐,穷尽雅致的“点茶”,却成了宋人饮茶的主流 方式。他们最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 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宋人还将茶玩出了“花样”。比如,斗茶。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比拼茶叶 质量、比拼点茶技术…这是宋人独有的雅玩,放到现在也别有生趣。传闻,书法家蔡襄 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

          到了民间,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于闹市、于门前,但凡有兴致,便可就地“开场斗茶”。要的是尽兴的痛快,风雅的狂欢。风雅的宋人,把精致刻在骨子里。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 丹青”。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茶百戏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刻在茶里。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摘编自《热剧<梦华录>茶文化上热搜,宋人茶事,慢煮光阴》)

    材料三:宋瓷与宋词尤其体现了雅致的极简美学。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 全国各地都有窑场。宋瓷,是因极简而极美的化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廖宝秀从 大道至简的内敛美学,解语更深层次的宋人精神文化映照。“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 做将来”——宋朝工匠逾越了传统五色的界限,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 本源的色彩。由此,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融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宋代士人则展现出“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魄与人格, 他们看重内在自我的实现,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修养,呈现出文雅、洒脱、有趣的 人生。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明月夜,短松冈”的哀伤,到“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旷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很多流传千古的宋词,无不体现出个人心境与胸怀。

    (摘编自《传统文化成“流量密码”,宋代美学缘何历久不衰》,《文汇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上述材料从文化艺术角度呈现了宋朝风雅的美学风尚。 B .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风雅的宋文化契合时代精神需求,宋朝美学几乎成为出版领域的“流量密码”。 C . 材料二详细介绍了宋朝风雅的茶事,无论是点茶、斗茶还是分茶,宋人都极为讲究,力求雅致,对“生活品味”的追求远甚于财富权力。 D . 材料三主要介绍了宋瓷与宋词的极简美学。宋代词人追求内在自我的实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宋,演变成了艺术文化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风雅的宋文化契合了时代精神需求。 B . 宋朝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C . 宋人茶事,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空前繁 荣。 D . 宋朝工匠在传统五色中,在浩渺云烟的沧海山河中,找寻到更为本源的色彩。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梅

    林旭华

           ① 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② 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 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③ 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 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④ 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鳞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⑤ 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 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 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 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⑥ 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窖,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抬头,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 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⑦ 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⑧ 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 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 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⑨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⑩ 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 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⑪ 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⑫ 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1. (1) 文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⑤-⑥ 段内容填写下表。

      生命阶

      含苞的梅

      ② 

      ③ 

      特点

      红瓣灼灼,嫩蕊颤颤

      轻柔地飘落,散发淡淡馨香,悠悠地旋转飞舞

    2. (2)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第②段写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为下文寒梅的傲然绽放作铺垫。 B . 第⑤段“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寒梅盛放的声音。 C . 第⑦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花瓣飘落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 D . 文中作者将所见、所思、所感巧妙融合,表达了细腻丰富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四、&nbsp;名著阅读(10分)
  • 9. 下列对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得以首次全面报道,这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 . 《 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瓦解了种种歪曲共产党的谣言。 C .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了众多共产党领袖的家庭环境,也追溯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D .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作家的丰富想象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
  • 10.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现在到了检验阅读效果的时候了,请阅读下面这句话,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 11. 九年级(5)班拟开展“读名著,谈收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就下面的专题进行探究,谈谈你的探究结果。

    专题探究:读《红星照耀中国》,体悟纪实写法

五、写作(50分)
  • 12.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盏灯会为你守候, 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父母是家,祖国是家,学校是家,班级是家…

    因为有了这些家,我们每个人才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有牵挂,才有永恒的爱。

    请以“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② 不得抄袭;

    ③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④ 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