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28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梁,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中,英雄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和平年代,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①____怀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英雄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能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②____,更在于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崇高风范和英雄精神。

    1.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jī 湎 B . jí 缅 C . jǐ 缅 D . jì 湎
    2.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铤而走险 B . 挺身而出 C . 锋芒毕露 D . 目不窥园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瑰宝。汉字起源甚早,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使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 (  )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 ____,是其他文字所不及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通过字体的古今演变,使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B . 字体的古今演变中,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C . 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D . 借由字体的古今演变,使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
    2. (2)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B . C . D .
    3.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汉字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 B . 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 C . 可见,汉字展现了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 D . 可见,这种问候展现了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
  • 3. 临近学考,下面张贴在教室里的考前激励语,在内容和表达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奔跑才有机会赢。 B . 即使饱受挫折,也不能让梦想黯淡无光。 C . 耀眼的成功背后,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汗水。 D . 多拿一分,就能压倒千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注】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觳(hú)纹:比喻水的波纹。縠,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B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C . 上片以静衬动,以无声衬有声,写出了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D .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2. (2) 这首词的结尾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洪武乙亥,余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节选自杨士奇《游东山记》,有删改)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客 

      ②可 

      ③延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②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3. (3) 概括文中蒋隐溪父子各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性默写(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范仲淹《岳阳楼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中国健儿始终以淡泊与宁静的心态面对结果。无论是输是赢,为热爱坚持、为梦想拼搏的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2. (2)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航天员刘洋引用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苏轼《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 《醉翁亭记》中描绘了山中四季景色,春夏是“”,秋冬则有爽朗之气,水位下降,岩石裸露。四季之景各异,引人入胜。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

    韩青

    ①当年,孟子离开齐国,停留在休邑,公孙丑问道:“做官不受俸禄,合乎古道吗?”孟子说:“不是的。在崇邑我见到了齐王,退出来后就有离开的意愿,因为不想改变这个意愿,所以没有接受俸禄。随后齐国发生战事,不能提出离开的请求。在齐国久留并不是我的本意。”这里边就包含着这样一个规则:无功不受禄。如果孟子当时接受了俸禄,而自己又没有做什么,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不讲规则的人,而这样的人,自然不是什么君子,也不会成为什么圣人。可见,一个人只有牢记规则,他才会做正确的事,合乎真、善、美的事。

    ②《道德经》中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可见,得道之人之所以与世俗之人不同,就是因为前者依靠的是道,而道,就是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做一个正常的人、大写的人就必须遵守规则,并将规则深植心中。事实早已说明: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人物无一不是守规则的人。

    ③由此可见,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规则带在身边,就是说,规则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当年,康僧渊在豫章时,在郊外建造了一个用来修行的住所。他独居在那里研习、讲论佛理,并且专心致志地加以体会。可是,后来很多人都来探望他,甚至来者络绎不绝,而这严重影响了他的修行。他无法忍受这种有名气的生活,于是偷偷离开了那里。而他离开那里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要遵守心中的规则——不想跟名利之类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可见,规则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为他保驾护航,让他继续过自己想要的淡泊生活。如果他丢失了规则,那么他就会重新回到这个俗世,继续做一个俗人。

    ⑤其实,每个人都想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自己做人的规则,并且,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就像康僧渊一样。

    ⑥显而易见,要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而这也是它的真谛。宋朝庆历年间,有官员犯法,罪不至死刑,可是执政大臣以其情节严重,请求杀了他,唯独范仲淹不说话。退朝后,他对同僚说:“大家劝皇上在法律之外杀人,虽然一时痛快,但是不宜教皇上杀人手滑。”大家都赞同。范先生做得对,那近臣没犯死罪,就得按规则不杀他,可是,如果杀了他,这样一来,就可能会造成“教皇上杀人手滑”的后果,进而破坏一些规则。

    一位诗人曾写道:“规则如冬,为你降下高洁的雪。”规则虽然像冷酷的冬天,可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苦寒,它才会为我们降下一场场高洁的雪。据说,有一次,惠特曼看到但丁的肖像时说道:“这是一张摆脱世俗污秽的脸,他为获得这张脸,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毋庸置疑,但丁是守规则的人,他为此就要跟那些世俗的东西划清界限,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高洁的灵魂,进而才能写出《神曲》这样的巨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经过层层论证后得出结论: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 B .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文采。 C . 文章第④⑥两段都是在阐述要守规则,因此可以互换位置。 D . 规则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门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2. (2)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然而校园小卖部里售卖的很多商品,例如辣条、汽水等高糖、高脂、高盐的食品,大量使用了添加剂、香精、香料来刺激味觉,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浓烈味觉的依赖,而对自身成长发育有利的蔬菜、牛奶、水果等清淡食物产生厌倦,从而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不均衡,影响青少年的茁壮成长。

    客观上讲,校园内的小卖部、超市等经营场所在不同地方中小学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对一些寄宿制学校来说,设置类似经营场所的确能给师生生活带来方便。但校内小卖部、超市等经营场所也确实常投中小学生“所好”,售卖糖果、辣条、饮料等高盐、高糖及高脂肪类零食,这显然不利于发育期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营养均衡。同时,由于进货渠道难管难控,一些校内小卖部、超市等甚至违规售卖“三无”食品。由此可见,出于保障校园食品安全与学生营养健康的考量,将校园小卖部等经营场所拒之门外,有其合理性。

    【材料二】央视3.15晚会上,一些辣条生产厂家卫生状况差的乱象被曝光,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辣条这种食品的关注。

    制作辣条很简单,真正复杂的成分就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各种人工甜味剂、防腐剂、食用香精等。人们大多认为辣条好吃是因为加入了大量的糖,其实辣条在制作过程中是不加糖的。辣条中加入的主要是各种人工甜味剂,这些甜味剂比蔗糖甜上百倍到上万倍不等。为什么这样呢?这可能是由于辣条本身的油含量多、水含量少。由于蔗糖难溶于油脂,如果用蔗糖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么多的糖根本无法溶解在面团内那一点点水里,这样会导致糖析出来,影响口感。而人工甜味剂只要加一点点,就能达到预定的甜度,就不用考虑溶解度的问题了。在辣条中,一般还有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钠这些防腐剂,这样,无论是辣条表面的油,还是里面的面胚,都被防腐剂照顾到了,整个产品就更不容易腐坏变质。至于食用香精,不用说,当然可以让辣条的口感更好,吃起来更香了。

    因为辣条加工简单、利润率高,所以很多辣条都是不正规的作坊制作出来的,确实存在卫生条件差、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没有检验设备等现象,让很多人吃出了急性肠胃炎,这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可是有些人觉得,吃那些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干净卫生的辣条,对健康就没什么影响了。其实,就算能做到干净卫生,辣条也无法摆脱高油、高盐、高添加剂的原罪。辣条的含盐量是惊人的,如果你吃了一包辣条,就算别的啥都不吃,那么你摄入的钠已经达到了每天需要量的1.4倍。除了钠含量的问题,辣条还属于高脂肪食物。吃一包辣条,摄入的脂肪约占每天需要量的1/4。如果你把辣条当成日常零食,那肯定会越吃越胖,患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也会增加。除此之外,辣条中的食品添加剂常常是超标投放的,这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材料三】尽管只有39.5%的受访者感觉青少年吃的不健康食品主要来自校内购买,但受访者依然认为,保障青少年的食品营养和健康,校园是重要的一环。调查中,74.9%的受访者希望禁止各种不健康食品进校园,在身份为学生家长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更高,为83.5%。

    卢晓涵是河北省廊坊九中的学生,她明确反对各种不健康食品进校园。“不健康食品对于我们这个年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还容易影响听课。”

    吕道贤是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龙泉中心学校分管安全卫生工作的副校长,他坚决赞成禁止各种不健康食品进校园。“我们学校给学生提供营养餐,学生中午不回家,有老师监管。为了防止食物中毒,难以追溯食物源头,我们是不允许不健康食品进校园的。”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 经常吃辣条的人,会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C .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D . 学生卢晓涵明确反对不健康食品进校园的原因是她认为不健康食品的诱惑力大,还会影响听课。
    2. (2) 某天,小春同学拿着辣条要分给大家吃,你告诉他吃辣条对健康有害。他却说辣条是超市买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价钱很贵,可以吃,没问题。请你结合材料的知识劝说他。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裂成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只有将它锯下来,劈成木材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后来,我回乡去,就不能不去看它了。

    ③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就在门前站着,似乎没见长,一直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小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很。与我们同乐的便是那些鸟儿了,一到天黑,漫天的黑点,陡然间全落了下去,奇妙地不见了。我们觉得十分有趣,猜想那一定是鸟儿的家,它们惊惧夜的黑暗,想得到家的庇护,享受家的温暖。或者,它竟是一块立在天地之间的磁石,无所不包地将空中的生灵都吸去了,留给黑暗的,只是那个漠漠的天的空白。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甲】立时,一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欢喜地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它们飞走了,我们就捡着抖落在树下的几片羽毛,幻想着也要变成一只鸟儿,住在树上,或飞到天空,看那七斗星座,究竟是谁夜夜把勺儿放在那里,又要舀些什么呢?

    ④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我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它果然不见了。进了院门,家人很吃惊,又都脸色灰黑。我立即看见那老槐了,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我的心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怎么骤然之间,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的童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留存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的,让人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眼里蕴藏的对老槐的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⑤夜里,家里人都没有多少话说,悲痛封住了他们的嘴。【乙】我闷坐了一会儿,就踽踽进屋去睡了。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丙】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奋力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我想起当年的夏夜,槐荫铺满院落,孩子们手拉手围着树转的情景,不觉又泪流满面。世界是这般残忍,竟不放过这么一棵老槐,是它长得太高了、目标要向着天上,还是它长得太大,挡住了风雨的肆虐?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⑦“没有了。”

    ⑧“爸爸也想槐树吗?”

    ⑨我突然感受到孩子的可怜了。我同情老槐,是它给过我幸福,给过我快乐;我的小儿更是悲伤了,他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棵槐树下长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我再不忍心看他,催他去睡,他却说他喜欢每天坐在这里,已经成为习惯了。

    ⑩“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⑪“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⑰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异不已:啊,真是一口泉呢!【丁】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泛起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⑬“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其不意,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枝条,便是一道道的水源了!

    ⑭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哦,一个泡沫里有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的,在夜里摇曳生辉

    ⑮小儿见我高兴,也快活起来,从怀里掏出一撮往日捡的羽毛,万般逗弄,问我:“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⑯“能的。”我肯定地说。

    ⑰“鸟儿还会来吗?”“会的。”

    ⑱“那还会有雷电击吗?”

    ⑲小儿突然说出的这句话,使我惶恐了,怎样回答他呢?说不会有了,可在这茫茫世界里,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分子,我能说出那话,欺骗孩子,欺骗自己吗?

    ⑳“或许还会吧。”我看着小儿的眼睛,鼓足了劲儿说,“但是泉水不会枯竭,它永远会从树中长上来,因为这泉水是活的!”

    ⑳说完,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在袅袅的风里,在万籁沉沉的夜里,尽力抚平心绪,屏住呼吸,谛听那从地下涌上来的,在泉里翻涌的,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读者》2020年21期,有删节)

    1. (1) 文章围绕“老家门前的老槐树”来叙事、抒情。通读全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我”对老槐树的情感变化,填写表格。

      时间

      主要事件

      情感变化

      在外时

      听闻老槐被雷电击折

      小时候

      快乐、依恋

      回家后

      亲见老槐被劈成碎片

      月光下

      激动、高兴

    2. (2) 第③段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语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 . 【甲】句连用比喻,将鸟儿比作老槐的树叶,又将作响的树叶比作鸣叫的音符,形象地表现出满树的枝叶给冬日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B . 【乙】句的“踽踽”一词反映出了“我”因老槐树之死而悲痛、无助的心情。 C . 【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出嫩枝快速而有力生长的姿态,语中透露出作者对这一新生命的呵护与关爱。 D . 【丁】句的词语使用很有特点,“白白的”“一圈儿一圈儿”等词强调了树桩与泉水的形似,进一步呼应了标题。
    4. (4) 请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5. (5) 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和主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五、名著阅读(10分)
  • 10.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短篇小说。 B .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C . 《海底两万里》想象丰富,全书用第三人称,语言平实,将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 D . 《昆虫记》中试验证明:蚂蚁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蜜蜂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 1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所选诗句借助 这一意象,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

  • 12. 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请从下面的作者作品中任选一组,结合你对此作者作品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不超过150字)

    ①艾青(《艾青诗选》)

    ②鲁迅(《朝花夕拾》)

六、写作(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粒麦种,因为不想忍受风吹日晒之苦,趁农夫不注意,从盆里逃了出来,躲到凉爽的树下。等到七月金黄的麦浪翻滚时,大树下的这株麦子却还绿得能掐出水来。前来收割的农夫对它视而不见。它惆怅地问:“为什么冷落我呢?”农夫回答:“当你逃避阳光照晒、风吹雨淋的时候,也同时失去了成熟的机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