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三)

更新时间:2023-12-31 浏览次数: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8八上·宁河月考) 恩格斯说过,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沙俄 D . 法国
  • 2. (2023八上·宁江期中) 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其中对中国疆域完整造成损害最大、创伤最深、影响最远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沙俄
  • 3. (2023八上·汨罗期中) 陈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如图示意图。此图不能说明的是( )

    A . 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 . 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 . 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 4.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 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马关条约》使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C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 5. 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 . 取得了巨大成功 B .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 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 . 在思想文化方面有重要影响
  • 6. (2023八上·萍乡期中) 有学者指出,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 .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 7. (2023八上·南城期中) 同盟会成立时北京城一茶馆里四兄弟聊天片段,甲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丙说:“我看过北京人在街头传送着我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丁说:“我坐过轮船”。其中说谎的是( )
    A . B . C . D .
  • 8. 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谈论革命最早的人,是实行革命的总指导,这一点是所有耳闻目睹的人所共同承认的。该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 . 孙中山是章士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B . 孙中山早年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C . 孙中山是所有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D . 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
  • 9. (2023八上·萍乡期中)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斗争 B .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C . 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 .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斗争
  • 10. 1921年,中共“一大”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红船精神”的内涵是( )
    A .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 .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C .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D .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于牺牲的精神
  • 11. (2023八上·江城期中)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12. 以下政治机构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国民政府 
    ②广州国民政府 
    ③南京临时政府 
    ④北洋政府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②③①④
  • 13. 下图所示为国民革命军印制的宣传漫画(据原图重绘)。以下相关表述中,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

    A . 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 工农群众的力量推动着革命的发展 C . 北洋军阀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D . 革命军肆意挥霍民众的力量
  • 14. “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三大 C . 国民党一大 D . 八七会议
  • 15. 从下列表格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

    年代

    阵亡人数

    备注

    1937

    125 130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对日作战牺牲的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

    1938

    249 213

    1941

    144 951

    1942

    87 719

    A . 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 .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 . 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 16.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抗日战争后期,正面战场的溃败成为常态,其原因是 ( )
    A . 日军武器先进、士气高昂 B . 国民党从未积极抗日 C .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 中国一盘散沙
  • 17. 这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毛泽东在大捷次日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这次胜利 ( )
    A . 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B . 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C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18. 有人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这里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B . 《南京条约》的签订、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C . 国共第一次合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 .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举行、重庆谈判.
  • 19. 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在此期间,毛泽东直接同蒋介石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多次商谈;有关国内和平问题的具体谈判,是在周恩来、张群等人之间进行的。这一谈判( )
    A . 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B . 为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希望 C . 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准备条件 D . 国共双方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 20. 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大公报》评论的事件说明 ( )
    A . 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B . 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C . 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D .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八上·萍乡期中)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激励人们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制度促觉醒】

    材料一: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文化促创新】

    材料二: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五四精神显力量】

    材料四: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对于引导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 材料一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为什么主张“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是指什么。
    4. (4)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的思想条件是什么?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5.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22. (2022八上·惠民期末)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

    创举(或事件)

    意义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道路

    开创了一条②道路

    材料二:


    材料三: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面对外来侵略,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一致抗日中体会到;从掩埋了牺牲战友,擦干脸上的泪水勇往直前的战斗中体会到;从面对日寇的疯狂杀戮、血战到底的气势中体会到。

    1. (1) 请按照提示完成表格中所缺部分的内容。
    2. (2) 根据诗歌指出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长征中的壮举一例,并说明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3. (3) 1938年和1940年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华儿女一致抗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总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 (4) 根据以上内容概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