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松桃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

更新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贵州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处,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属于中期的有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属于晚期的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平坝飞虎山、六枝桃花洞遗址。材料可用于印证( )
    A . 贵州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 B . 贵州早期文化的先进性 C . 南北文明呈现出均衡性发展 D . 南方文明起源相对较早
  • 2. 有学者认为,与夏都居洛寻求优良生态环境的生存诉求不同,商代在夏都故地建立都城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加强对统治中心区域的控制。而西周初期都城的营建则体现了其顾全大局的意识。这可用于说明,商周时期( )
    A . 官僚政治的确立 B . 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发展
  • 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形制各有特点,主要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和楚币体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战国时期( )
    A . 重商主义十分盛行 B . 货币流通受到阻碍 C . 国家分裂局面加剧 D . 区域经济获得发展
  • 4. 秦至西汉早期,很多墓葬的装饰艺术主要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更多表现在儒家伦理价值方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社会观念的开放 B . 法家思想已经被摒弃 C . 儒学影响的提升 D . 汉代艺术缺乏创造性
  • 5. 南北朝时期,部分南方人刚到洛阳做官时,几乎不碰当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等食物。然而,多年之后,他们的餐桌上出现了此类食物。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 . 各地饮食趋于一致 B . 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C . 民族交融日益发展 D . 华夏认同持续加深
  • 6. 605年,隋炀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吴国开凿的邗沟,并开挖了通济渠;608年下令开挖了永济渠;610年修整了三国时期吴国开通的江南河。仅用五年时间,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得以贯通。大运河的开凿( )
    A . 助推了国家统一的最终实现 B . 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 C . 促成水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 . 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7. 唐朝尚书省的办公地点称“都堂”,其左侧为吏部、户部、礼部,右侧为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司其职,互不统属。各部长官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遇事易于洽商,下午各归本部分别办公。这一制度设计( )
    A . 完善了中央行政体系 B . 意在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C . 赋予六部较大的权力 D . 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降低
  • 8. 表1所示为宋代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表1

    出身

    人数/人

    文官

    54

    武将

    18

    太监

    1

    A . 宗法观念的彻底消亡 B . 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C . 科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 . 官员选拔制度的成熟
  • 9. “对归附部族的首领,一律给以猛安或谋克的称号,对其部众则和女真本部族战士一样进行军事编制……在其管辖下的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推行这一制度的政权是( )
    A . 金朝 B . 辽朝 C . 西夏 D . 元朝
  • 10. 史载:“(宋)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这说明宋代( )
    A . 民本思想萌发 B . 门第观念淡化 C . 社会矛盾缓和 D . 阶层差别消失
  • 11.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 000多名士兵与船员从刘家港出发,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远航( )
    A . 冲击了传统外交秩序 B . 意在推动民间贸易的发展 C . 彰显了明朝国力强盛 D . 说明“海禁”政策已经废弛
  • 12. 军机处成立后,雍正皇帝三令五申告诫属下如果说话不缜密,就会失去性命,并规定军机处由护军在外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自进入,就连服务人员都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这一规定旨在(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提高决策效率 C . 严守军事机密 D . 制约内阁权力
  • 13. 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海外贸易的繁盛 B . 长途贸易的发展 C . 抑商政策的巨变 D . 商人地位的提高
  • 14. 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仁玕主张“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他认为地下矿藏“虽公共之物,究亦枕近者之福”,应当允许私人投资开采。洪仁玕的这些主张( )
    A .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B . 增强了太平天国经济实力 C .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 . 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分裂
  • 15. 1870年,李鸿章在天津兴办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引进西式教学课程,教授“西文西技”。此外,儒学经典也是必学科目。据此可知,这些洋务学堂( )
    A . 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 B . 意在培养实用性人才 C .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D . 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
  • 16. 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清政府掌管外交的机关,除了负责外交事务外,还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前。这一变化( )
    A . 改善了与西方列强外交关系 B . 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C .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D .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初期,丝绸之路贸易主要以陆地交易为主。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贸易开始从西北陆路往东南海路延伸进而沟通四海。唐朝与日本、高丽、新罗、东南亚的林邑(越南半岛中部)、西亚大食所属末罗(巴士拉)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而沿海众多贸易港口的开辟,更是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从与周边地区零星交换所需产品,发展到了品类繁多的大宗货物交易。唐代最著名的海外贸易通道当属“广州通海夷道”,这一通道推动广州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阿拉伯等地商人来此经商甚至定居。

    ——摘编自龚金镭《唐代海上“丝路”贸易演化与边贸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政府设置了掌管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唐代的全国造船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十二州,仅在扬州就有十个造船场。唐大历、贞元年间(766-805年),有载重量超过万石、名谓“苍舶”的海船出现。

    ——摘编自唐任伍《论隋唐对外贸易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民间通俗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对于宋元话本小说的出现,鲁迅这样评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宋代话本小说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以文言文为文学语言的传统,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将民间的语言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此外,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不再以非凡人物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亲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后来成为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摘编自任莹《宋元话本小说的文体形态与繁荣经济下的市民文化》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风气及生活状态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选择较以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明清社会的民俗生活空间得以不断拓展而变得非常广阔。话本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十分繁荣的局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优秀话本小说集基本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摘编自张俊福《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民俗性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话本小说发展的共同因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魏源在了解西方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西方”的主张。林则徐说,“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欲求克敌制胜,必须学习其长技。他购置西洋大炮、轮船,还请人翻译有关制造枪炮的西洋书籍和重炮操作资料,以改造中国的武器和战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批判清朝“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他建议在虎门外的沙角、大角建造船厂和火器局各一,聘请美、法“夷目”各一二人,带西洋工匠、舵师至粤,分别负责制造船械和教授行船演炮之法,选闽、粤巧匠精兵去学习。

    ——摘编自萧致治《鸦片战争史》

    材料二

    “开眼看世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持续了很多年,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的起点。在此期间,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由地理而推及其他,程度不断深入,范围逐步扩大。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加深着对自身社会的认识,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内部的新陈代谢。

    ——潘振平《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及其具体举措。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汉朝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