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厦门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30题<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共60分)</span></strong>
  • 1.  黑龙江小南山墓葬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玉器200多件,品类众多,加工工艺达到一定水准,尤其是采用了砂绳切割技术,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了6000多年,该技术也是后来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的主打工艺。该材料可以说明(    )
    A . 阶层分化已经初现端倪 B . 社会分工促进技术进步 C . 人类向新石器时代迈进 D . 中华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 2.  《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
    A . 禅让制的传承中完善 B .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 . 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 . 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 3. (2023高二下·射洪) 西周时期,诸侯国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军事据点,又是宗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周公封鲁而命以《诫伯禽》,封康叔于卫而命以《康诰》,封唐叔于唐而命以《唐诰》,为诸侯国确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针。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B . 地方治理有所加强 C .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 D . 中央集权趋于完善
  • 4. (2020·长沙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养土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 . 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 . 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 .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 . 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 5.  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规范了纲常伦理 C . 传播了儒家思想 D . 增强了文化认同
  • 6.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 吸取秦亡教训 B . 疆域不断扩大 C . 经济发展繁荣 D . 中央集权强化
  • 7.  据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关中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B . 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C . 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 . 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 8.  东晋时,常璩的《华阳国志》中记载:“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南宋初年,叶廷珪的《海录碎事》中记载:“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汉武得蜀,故使唐蒙理道于此,而破牂柯,即此道也。后为僰道县,以属犍为郡。”据此可知,“五尺道”( )
    A . 于秦朝完成统一后修建并开通 B . 有助于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 .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 提升了中央决策与治理的效能
  • 9. (2022高三上·赣州月考)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四月戊子,于“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魏所受汉传国玺’。”另据考古发现,北魏迁都洛阳后其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
    A . 国家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B . 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C . 统治者注重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D . 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 10.  魏晋以降官分清浊。有些官尽管官品较高,但因职任繁剧等种种原因,不为士族所喜,被视为“浊官”,士族宁可担任品级较低、职任清闲的“清官”。当时士族依据自己的文化趣味(清浊之分)重构了官僚的等级及其迁转次序。这一现象( )
    A . 说明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 . 导致士族庄园盛极一时 C . 表明察举制仍是选官主流 D . 一定程度上侵夺了皇权
  • 11.  “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灭群雄天下半。玄武乱生平内患,九年继位次贞观。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该诗提及的帝王( )
    A . 统一全国 B . 开通大运河 C . 创立科举制 D . 被尊奉为“天可汗”
  • 12. (2023高三上·新疆月考) 唐朝时期,部分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租金。柜坊的出现( )
    A . 表现了票号机构的萌芽 B . 反映了信用意识的增强 C . 体现了商业政策的调整 D . 促进了市坊制度的瓦解
  • 13.  晚唐时期,唐懿宗及子僖宗牵头给西安法门寺捐赠了大量高级的物品,包括金银器、锡杖、香炉以及与仪式有关的钵、皿等器物。这反映了当时( )
    A . 佛教的盛行 B . 统治的腐败 C . 思想的多元 D . 开放的政策
  • 14.  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
    A . 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 . 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 .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 .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 15. 建阳刻书历史悠久,史称“建本”。建阳在北宋时是全国雕版刻书中心之一,南宋时被称为“图书之府”。两宋“建本”繁盛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山区环境,盛产梨木 B . 偏隅东南,远离战火 C . 经济发展,文风鼎盛 D . 宋都南迁,文化熏染
  • 16.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史记》记载:“然张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

    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

    《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

    D

    《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

    说明了清代对疆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A . A B . B C . C D . D
  • 17. (2023高二下·海林月考) 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 . 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 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 D . 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18.  “唯我独尊”的泱泱大国俯下身段向一直被他们鄙视的“夷人”学习“长技”,而且一学就是30余年,开启了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却因“把原封不动的专制帝国潜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而遭遇失败。材制中的“改革”( )
    A .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 .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 . 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 19.  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急剧的大转弯,“昔日为师、今日为敌”的关系使得朝野上下极度震惊,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危机之中。这场战争( )
    A .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深渊 C . 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 . 双方签订《辛丑条约》
  • 20.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 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 21. 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1,343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 . 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 . 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22. (2021·湖南)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 .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 23.  1919年2月,以张謇等为理事,成员包括学生、文人学者、各地爱国人士的国民外交协会成立,它广泛征集各省议会、商工学报等各界团体的意见,送抵巴黎和会;5月2日又最早将山东问题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5月4日,爱国学生就纷纷走上街头。由此可知,国民外交协会( )
    A . 实现外交形式多样化 B . 标志着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 C . 完全取代了政府外交 D . 有利于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
  • 24. (2023·全国乙卷) 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 . 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 . 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 .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25.  20世纪30年代《申报》载文介绍世界各国结婚费用比较表,按家庭收入2000元计结婚费用所占百分比,英法1%,美国2%,苏联8%,日本20%-25%,中国25%-30%。作者感慨“咱们样样落后,事事闹穷,处处束手,惟在结婚费用的豪奢一点,几乎考了第一”。作者意在( )
    A . 提倡儒家的俭以养德 B . 主张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C . 抨击封建礼教陈规陋习 D . 倡导移风易俗文明婚礼
  • 26.  1921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劳动周刊》问世,其刊载章十分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并冠之以口语化的标题,如《我们工人就活该死么》《反是工人倒霉》等。该报刊旨在( )
    A . 激发民族抗争意识觉醒 B . 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 C . 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D . 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
  • 27.  1924年4月,孙中山在《致全国学农工商通电》中提道:“工人为本党之基础,本党之奋斗乃为发展实业而奋斗,为工人利益而奋斗!”“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多人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知,孙中山( )
    A . 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B . 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 C . 将国民党改组为无产阶级政党 D . 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 28. (2020·新高考I)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 .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 .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 .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 .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 29. (2023高一下·富锦)  1981年,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带领家人“重走长征路”后,感慨道:“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这表明,他认识到(   )
    A . 长征深藏着信仰和精神的价值作用 B . 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新的“长征” C . 长征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D . 长征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宝贵财富
  • 30. 红军长征途中,在西南地区留下不少灵活简洁的标语口号:

    地区

    宣传口号

    广西龙胜县

    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治、解放弱小民族的!

    四川省阿坝藏区

    遵从回番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信仰自由!

    贵州省镇远

    苗民们,不要怕,红军保护苗人,主张苗人汉人一律平等,不准哪个压迫苗家!

    上述口号( )

    A .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B . 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革命 C . 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 赋予了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权利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 31.  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分别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形势图(或疆域图) 。

         

     

    1. (1)  指出图1、图2对应的朝代,并说明判断依据。
    2. (2) 列举两个朝代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各答出一条即可),并指出其共同意义。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面三幅油画分别是《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1927年下半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动南昌起义,开始了探路历程。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式道路又走不通,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辟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使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领路人,挽救了革命。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探路·开路·领路”为线索,对中国共产党1927-1936年的革命道路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