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瑞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学习...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一座山的秘密”小组帮学校设计了一张海报宣传集云山的秋游之旅,请根据要求帮助他们将宣传单补充完整。(共6分)
  • 1. 请在①处选择正确的读音;②—⑥处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集云山

    集云山,虽稍逊于北雁荡、江心屿,亦不及仙岩彰显于世,至今寂寂无名。但看到它心中便有了①着(Azhúo Bzháo)落,与我犹如百草园之于鲁迅先生。纵观历史,集云山素来是踏春赏秋的游赏② shèng地。况且集云山南麓,溪水清③chè 透底,溪边有翠绿成荫,溪面渔舟飘荡,鸥鸟掠水。待到明月之夜,银盘④xuán空,水光月光、月影云影与山影相⑤huī映,恰似回眸百媚生,清醇静⑥mì,着实迷人,集云山确是我们秋游的好去处。

    ——改编自余寿权的《集云山风情》

二、海报中提及“百草园之于鲁迅先生”,有很多同学表示不理解,于是引发了有关《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分享,请你参与。(共10分)
  • 2. 小组成员出具笔记分享,请补充完整。

    1. (1) 小组发现:其中列举的篇章中有两篇写错题目,请一一纠正。
    2. (2)   篇章应该放在青年时期。
    3. (3) 为什么野草也是乐园?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

      摘抄:“....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4. (4) 鲁迅在文本中袒露自己的心声,你认为鲁迅对于教育有着怎样的想法,请联系疑惑点的摘抄,阐述你的理解。

      疑惑点摘抄:①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③我很愿意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三、小组将努力解锁自然之景,记录多彩生活。完成各题(共20分)
  • 3. 阅读

    关于冬天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A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面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片也在滋滋作响,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

    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 , 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雪后的日子,路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江南有谚语道,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孩子们在冬天的心情是苦闷的寂寞的,但一场大雪往往突然改变了冬天乏味难熬的本质,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碗碗,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到煤堆里去了。

    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搪上的冰凌总是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槽。

    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说的是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人们的要求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的评弹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B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1. (1) 小组组员阅读这篇文章后,做了下面的梳理,但有些内容不知道怎么写,请你帮他填写。

      《关于冬天》

      特点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的感受

      非常寒冷

      回忆中冬天的空气

      冬天的街道

      干净

      冬天的雪

      很快消融

      融雪的天气

      向往昆明

    2. (2) 读完文章,安安和高高一起赏析了苏童的语言。

      安安:“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运用了和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冰的薄。

      高高:文中第4自然段画线句也写得很妙,

      安安:苏童也还喜欢使用感官,“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从表达出冬天气息的冷。

      高高:苏童在第5自然段画线句写小孩们的活动也别有用意,         安安:看来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绘景。

    3. (3) 让声音传递情感,让语言表达更有魅力。

      小贴士:重音(用着重号“·”标示)和停连(停顿用“ⅴ”标示,连接用“Λ”)

      A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 

      B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选择:(        )(A或B)我的朗读设计及理由:

    4. (4) 苏童在文章中说他不喜欢冬天,他真的不喜欢冬天吗?结合文本和资料链接,谈一谈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苏童的作品,语言常常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在创作过程中,他仿佛打开自己所有的感官,敏锐地捕捉着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的感觉以及那些细碎琐屑的细节,并把它们细腻地表达出来,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四、每一帧美景背后,都藏着别样的心情。学会观察,将美景留住,将真情蕴藏。请帮助填写表格内容,完成各题。(22<br>分)
  • 4. 小篆的“观”,字右侧的下部是跪坐的人,上部强调人的一只大眼睛,因此右侧寓意为一个人认真观看像一个人张目而视的样子。字形的左侧是 , 寓意为

    “乐观向上”中观的释意为

    A.看          B.景象或样子         C.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 5. 根据情境,补充相应古诗文。

    碣石山

    美景容易唤醒人们对生活的觉察,曹操《观沧海》中登碣石山描写草木

    “ ,        ”,充满勃勃生机。

    峨眉山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看到峨眉山头的那半轮明月将而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北固山

    王湾停留北固山,看到江面与两岸齐平,因此在《次北固山下》写下:

    潮平两岸阔,

    碧山

    一种酷爱自然,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在李白的《山中问答》有所体现的两句是:

    五溪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听闻友人过五溪,便抒写

    ,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诗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

    发现

    我的发现:诗人善于通过 (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感情和景巧妙的结合起来。

  • 6. 阅读

                         集云山晚行

    【清】项霁

    烟萝一径斜,流水几人家。

    何处山园里,秋风开茗花。

    【注释】茗花:A煮茶时产生的浮沫;B指茶树开的花

    安安:《集云山晚行》的“流水几人家”和《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我觉得都特别有意境。

    高高:是的,但是他们也有区别,《天净沙·秋思》意象的特点是,而《集云山晚行》意象的特点是  

    安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何处山园里,秋风开茗花”画面。 

    依据文本,分析诗人的情感。  

五、古诗词中感亲情(39分)
  • 7. 阅读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舍弟:是一种____ ,用于称呼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指成楼上报更的鼓声。断,截断。③边秋:边地之秋。一雁:孤雁。④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746)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老家没有什么亲人,无从询问诸弟消息。⑤况乃:何况是。

    1. (1) 注释①填空,“舍弟”是古代常见的 (A.谦辞 B.敬辞)。
    2. (2) 唐朝诗人写诗注重韵律,本诗压了两个 、 韵,韵脚分别是     、        、

          、    

    3. (3) 《次北固山下》中“  ”两句也提到了“雁”,“归雁”与“一雁”的含义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说说你的解读。
  • 8. 面对父友无理取闹的行为,陈元方有理有据驳斥父亲友人:“过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维护家亲;雪日内集,谢家女一句吟雪若絮,太傅一笑,温馨和乐,尽显融融亲情。古人对于亲情的表达含蓄隽永,为丰富展板内容,同学们搜寻课外文言文,进行研读。

    【甲】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时文③固④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⑤朝华⑥夕落、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节选自《张英家训》

    【注释】①迥异:根据“异”的现代含义,可推测该词解释为 ____。②开:开导,启发。③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

    ④固:A.坚固B.本来C.固执 ____。⑤若:意同“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若”,解释为 ____。⑥华:鲁迅著有一文《朝花夕拾》,可据此推测“华”古意为 ____。

    1. (1) 按提示要求完成展板中【注释】中填空。
    2. (2) 请你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3. (3) 《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的行为与《张英家训》中的哪两个读书观点相符合?请找出文中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4. (4) 请结合本篇文言文阅读体悟,谈谈你对《五猖会》中父亲逼“我”背《鉴略》行为的理解。

      注:《鉴略》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经典读物。

  • 9. 小德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后,补充阅读了书中的其他内容,跟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古文探究活动, 请你跟他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

    [乙]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批注: A        )

    (选自《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①往:指嫁出去。②薄:轻视,瞧不起。③说:通“悦”,高兴。④逸少:王羲之,字逸少。⑤ 乃尔:如此。⑥⑦都是谢氏一族中人。

    [丙]

    张季鹰辟田齐王东曹掾 , 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燕莱羹、鲈鱼脍 ,  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燕菜羹同属吴中 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1.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未若柳絮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    

      不说        

      俄而齐王败    

    2. (2) 根据文意,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人 生 贵 得 适 意 尔 何 能 羁 宦 数 千 里 以 要 名 爵 遂 命 驾 便 归。

    3. (3) 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晴的作用。先把乙文的结尾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参考甲文批注,为该句写批注。
    4. (4) 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5. (5) 小德在探究中发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雅量、识鉴等三十六类,从不同的侧 面展示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如果要将丙文的故事编入《世说新语》,你会选择编入下列门类中 的哪一类?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世说新语》篇类

      提示

      A.言语

      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B.方正

      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C.雅量

      深藏不露,见喜不喜,临危不惧

      D.识鉴

      识别时机,鉴别是非,鉴别人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