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瑞安市西部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作...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 1. 阅读是一种感悟生活的方式 。读《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精灵洒落人间,带来喧嚣日子中的丝缕静 mì①;读《秋天的怀念》,感动于史铁生残困人生又遭母子 jué② 别,却能奋起而活出精彩;读《植树的牧羊人》,震撼于布菲数十载的坚守,终于创造出将废xū③变成绿洲的奇迹。与一篇篇美文相遇,内心永远chéng④澈透明。

    请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 2.  班级正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交流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邀你参加。

    请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上对应的内容。 

    古诗意象整理单 

    意象 

    诗句 

    特点 

    情感 

    月 

    回乐烽前沙似雪,①。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浓烈的乡思 

     

    花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漂泊无定 

    同情好友遭遇 

    , ④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顽强绽放 

    同情战争中的人民寄托对和平的渴望 

    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倾盆肆虐 

    ⑧ 

    君问归期未有期, ⑥

    (李商隐《夜雨寄北》)

    绵延不绝 

    思念妻子 

    请你用简要的文字,介绍左边图示

     

    ⑨ 

    【拓展】 

    【备选意象】 

    舟 烟渚 落日 原野 树 江 月 

    请根据上文总结的方法,任选两个意象,联系全诗进行赏析。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注解】①泊:停船靠岸。②烟渚(zhǔ):被水气笼罩的小洲。③客:指诗人自己。④野旷:原野空旷。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二、阅读理解(49分)
  • 3. 名著交流分享 

    【《西游记》原著再现】

    第二回:____  ____

    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 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 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第二十七回:____  ____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 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提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 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毕竟不知此去反复何如,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三回:____  ____

    这大圣正算计要掼,原来那怪就知道了。且会遣山,就使一个移山倒海的法术,就在行者背上捻诀,念动真言,把一座须弥山遣在空中,劈头来压行者。这大圣慌的把头偏一偏,压在左肩背上,笑道:“我的儿,你使什么重身法来压老孙哩?这个倒也不怕,只是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挨。”那魔道:“一座山压他不住!”却又念咒语,把一座峨眉山遣在空中来压。行者又把头偏一偏,压在右肩背上。看他挑着两座大山,飞星来赶师父!那魔头看见,就吓得浑身是汗,遍体生津道:“他却会担山!”又整性情,把真言念动,将一座泰山遣在空中,劈头压住行者。那大圣力软筋麻,遭逢他这泰山下顶之法,只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 

    …… 

    却说那大圣被魔使法压住在山根之下,遇苦思三藏,逢灾念圣僧,厉声叫道:“师父啊!想当时你到两界山,揭了压帖,老孙脱了大难,秉教沙门,感菩萨赐与法旨,我和你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可怜,可怜!你死该当,只难为沙僧、八戒与那小龙化马一场!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叹罢,那珠泪如雨。 

    【《西游记》评论节选】

    第一点,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他的长相是尖嘴缩腮,火眼金睛,而且下巴颏有个素囔,这恰好是猴的特点,高兴起来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完全是一个魔的形象、猴的形象。但孙悟空又能谈诗悟玄,知道如何和人往来,具有人性,这样就把魔气,仙气和人气都集中在孙悟空的身上了。 

    ——刘荫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谐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百度百科之作品鉴赏•文学特色 

    1. (1) 《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其回目名常概括该章回的主要内容。请仔细精读【原著再现】的内容,并结合你对整本书的阅读记忆,为所选的三个回目选择正确的回目名称。

      第二回: 第二十七回: 第三十三回: 。

      A.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B.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C.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2. (2)  阅读《西游记》后,师生们围绕着“不一样的行者”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以下是他们交流分享的谈话选段。 

      老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直是读者心目中的盖世英雄。他一生英勇好斗、勇往直前,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硬汉。但仔细阅读过原著的同学们是否关注到,就是这样一个钢铁硬汉,也曾经多次落泪。你知道他每次落泪的原因吗?请举例来说说你的理解。 

      小语:第二回中写到“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这是因为菩提祖师要赶他走,孙悟空惊慌了,他既对前途感到迷茫,也有对师父的不舍,所以落泪。

      这让我读到了孙悟空的知错能改,知恩图报。 

      小文:我读到第二十七回中也写到了大圣的落泪。“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

      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这次落泪是因为①。小瑞:还有第三十三回中写到“叹罢,那珠泪如雨。”当我读到这里,不禁深深地被孙悟空给感动了。感动于②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其人物刻画相当成功。尤其是孙悟空,他的形象是多维的、立体的、饱满的................。 

      小安:是的,我仔细阅读了老师提供给我们的阅读拓展资料中【原著再现】和【评论节选】的内容,并结合自己阅读《西游记》的体验,我发现:③老师:回顾这次交流讨论,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如何把《西游记》读得更透彻的读书方法。

      我们可以④

  • 4. 散文阅读交流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张西武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补种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③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④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⑤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⑥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没用,我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⑦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⑧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⑨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⑩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⑪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有改动) 

    1. (1) 小语:这篇散文叙述了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他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 

      一开始他名落孙山,    暴怒无常。在沉重的打击下,却要在田间劳作,①
      小文:是的,我也发现了,随着秋季开学,他变得    失魂落魄    。 
      小语:嗯,他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在一个夜晚,他见到了母亲月下劳作,又是 ②。 
      小文:最后他决心返校,受到母亲的鼓励,③ 。 

    2. (2) “文学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音里,存在于声调、轻重缓急等语气、语调里。” 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语句的朗读设计。

      ①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 

      我的朗读设计:重音落在“”上(至少两处),语速要,突出了我当时的心理。

      ②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我的朗读设计:

    3. (3) 于细微处品精妙,研读文章片段,回答右侧对话栏中的问题。

                                           研 读 札 记 

      ⑥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⑦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⑴ [遣词之妙]体会加点词的内

      涵。

      ⑵[造句之美]从感官角度赏析

      画线句。

    4. (4) 作者说“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请结合文本并联系链接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婆婆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知识卡片:联读就是把内容、主题、意境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领悟、联想和欣赏。

  • 5. 古人读书方法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乙】

    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莫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他在何处做贼,亦不得。读时要体认得亲切,解时别白得分晓,如此读书方为有益。(选自《朱子读书法》) 

    【丙】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大率徐行却立 , 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一文:指一文钱。②别白:分辨明白。③纷错:纷繁错杂。④遽:仓促。⑤大率:

    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竹之关节,较坚硬。

    1. (1) 阅读古文,理解词义可借助不同的方法。根据提示的解释下列加点词。

      方 法 

      字 词 

      词 义 

      字源演变法 

      有朋.自远方来 

       (甲骨文)        (篆书)         

      (隶书) 

       

       

      本义:两串玉系在一起→引申

      追随→ 比喻义:

      义:凤高飞时群鸟

      课内迁移法 

      亦.不得 

      不亦.说乎 

      词典查阅法 

      然.后可以有得尔 

      ①是对的;②指示代词,这样 

      ③然而 ④……的样子 

       

    2. (2) 阅读《论语》十二章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语: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有疑问,“说” 和“乐”都表示快乐的意思,二者可以互换吗? 

      小文:我觉得不行。“乐”指的是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很高兴,是外在的快乐。 

      小语:我明白了。那么“悦”指的就是①

      小文:厉害。

      小语:我还不明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小文:噢,这句话的意思是②

    3. (3) 阅读材料后,小瑞和小安针对其中的学习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瑞:我发现丙文层次很清晰,他先提出①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②和③的读书方法。

      小语:乙文中的读书方法更有趣,他说“看文字如捉贼”,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小文:

三、写作题(30分)
  • 6. 作文 

    校刊要做一个“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专栏,请你在表格中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向校刊投稿。

    【写作要求】⑴不少于500字。⑵不得套作、抄袭,不能透露个人信息。 

    任务一 

    高尔基说“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对你来说,有没有一本书给你带来生活的思考、启发?请以“名著,我生活的教科书”为题,选择一本名著,写一篇读后感。 

    任务二 

    很多故事,和书有关。阿长目不识丁,却克服困难,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让小鲁迅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你是否也有和书有关的故事呢?写一篇文章,讲述关于自己和某本书有关的小故事,题目自拟。 

    任务三 

    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孔子提倡“温故知新”,诸葛亮采用“观其大略”,韩愈推崇“提要钩玄”,你有什么独家的读书方法吗?请以“我的读书方法”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你的读书经验,向大家分享说明你的读书方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