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专项复习...

更新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13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九年级学生小赵对一些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助他找出来( )
    A . 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B . 两个标志:改革的标志是小岗村的“大包干”;改革开放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D . 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方针: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2. (2023九上·安新期中)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对应正确的是( )
    A . 1982年——颁布并实施民法典 B . 1997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 . 2018年——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D . 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3. (2019九上·新会期中)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A .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4. 据报载,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抱有“权大于法”的心态,依然并不鲜见。这启发我们(    )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然任重道远

    ②法治与人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③法治不仅要有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④要科学立法,有了法律制度也就有了法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②
  • 5. 亚里士多德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明法治要求( )
    A . 依法正确行使权力 B . 实行良法和善治 C . 良法体现公平正义,维护公民所有权益 D . 政府严格执法
  • 6. (2023九上·江汉期中) 某校法治宣传栏中,“新法速递”的内容如下表:

    法律名称

    施行时间

    立法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2023年9月1日起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2023年9月1日起

    以法治力量守护青藏高原生灵草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

    2023年7月1日起

    发展对外关系,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这些新法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 )

    A . 良法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B . 我国坚持科学立法、公正司法 C .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完备 D . 我国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 7. (2023九上·宁江期中)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句话在强调法治要求( )
    A . 依宪治国 B . 良法之治 C . 实行善治 D . 公正司法
  • 8. (2023九上·东西湖期中)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良法的特点有(  ) 
    A . 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B . 为人民服务,反映最广大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C . 维护国家利益,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D . 以个人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9. (2023九上·丰台期中) 下列古语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是( )

    ①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③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0. (2023九上·中阳期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专章进行论述和部署,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 )
    A . 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唯一保障 B .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C . 法治建立在民主基础上,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D . 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领域依法享有权利和自由
  • 11. (2023九上·河东期中)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进入全新时代。这体现了( )
    A . 法治通过善治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B .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C .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D .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统一
  • 12. 下列情境能够直接反映现代政治文明核心的是( )

    ①某居委会邀请居民代表对社区的事务提出建议

    ②王某因入室抢劫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③天津市法律援助中心人员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④高中生小文在区人大代表选举中投下自己庄严一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13. (2023九上·槐荫月考) 材料一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二 2020年5月28日,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1. (1)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 (2)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14. 【建设法治中国,你我共献力】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23次提到法治,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主要措施有:

    【措施一】《网络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弥补了法治的空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完善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措施二】加强对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近五年来司法机关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2013年至2022年9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

    【措施三】加强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材料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尊崇法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 (1) 上述材料一说明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是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
    3. (3) 我们青少年可以为建设法治中国做些什么?
  • 15. (2023九上·丰台期中) 筑牢网络强国的法治之基,是我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必经之路。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修订一系列网络领域相关法律。网络立法逐步趋向全面涵盖网络信息服务、信息化发展、网络安全保护等在内的网络综合治理。

    材料二 全国网信系统持续加大网络执法力度、规范网络执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警方依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法院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犯罪活动,加大全链条打击力度。

    1. (1) 谈谈法治是如何护航网络强国建设的。
    2. (2) 青少年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简要说明青少年能为法治建设做些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