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1-10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班级开展“登临”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8 分)
  • 1.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天高云淡,举目临眺,辽阔的山川田野,总能激发人无限的遐想。此时你不仅可以俯瞰碧波万、锦鳞游泳,也可以饱(lǎn)____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可以____ [甲]。视角的变换,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秋色澄(chè)____了心灵, 让人不知不觉便沉(jìn)____于这秋意中。一起去登高吧!
    1. (1) 按拼音填写汉字,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碧波万 ②饱(lǎn)③澄(chè) ④沉(jìn)

    2. (2) 结合语境,为[甲]处补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 2. 古诗文中亦不乏登临之作,请你根据积累,补全下面梳理单。


    出处

    名句

    情思

    想象之景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喜悦

    李白《行路难》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④

    乐观

    眼前之景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

    悠闲

    温庭筠《商山早行》

    ,人迹板桥霜。

    愁思

    张岱《湖心亭看雪》

    ⑦雾凇沆砀,

    恬淡

    结论

    我们发现,古人登山临水,不仅为领略自然之美,还是为⑧

  • 3. 关于“十里锒铛”景点中“泉声时伴风篁韵,茶味长留谷雨口”这副对联的尾字究竟是“春”还是“寒”,小哲和小江有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个字更合适?结合对联知识及内容,简述理由。

    我认为是,理由:

二、班级开展“登临”主题文化探究活动,请你参加。(39分)
  • 4. 阅读理解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 “登高”

    王开岭

    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逄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乐此不疲。

    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 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有删减)

    1. (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

      登高的文化表达

      古人之为

      ②纪念九九重阳,登高“辞青”,赏秋的欢聚与热闹;

      写作手法:⑤ 

      今人之为

    2. (2) 秋收毕,仓廩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从句式角度赏析)
    3. (3) 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从修辞角度赏析)
    4. (4) 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登高的意义,文章却以“消逝的地平线”为题,小哲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为他解惑。
    5. (5) 小江认为,《水浒传》中好汉们“上梁山”的故事情节与本文介绍的登高文化有契合之处。你认同吗?结合选文内容及《水浒传》相关情节,简述理由。
  • 5. 阅读三则材料,体悟古人登临境界之异。

    材料一:范仲淹《岳阳楼记》略

    材料二:

    景公登牛山

    [汉]韩婴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①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②,何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送李愿归盘谷序③

    [唐]韩愈

    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④;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⑤,我则行之。

    (选自《韩昌黎集》)

    [注释]①婴:晏子,名婴。②恤:担忧、忧虑。③本文写于送好友李愿回盘谷隐居时,当时韩愈已经很长时间未得朝廷重用。盘古,地名。④茹:吃。⑤句意: (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1. (1) 参考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诗文语句

      方法

      释义

      居而野处

      成语推断:途末路

      望齐

      参考文言现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念死乎

      查阅工具书:①空闲,没有事的时候;②悠闲;③从容不迫

      清泉以自洁

      联系课内:“ 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④ 

    2. (2) 用“/”给文章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3. (3) 从下列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虚词,简析人物形象。

      A.犹不欲死,况君

      B.事之恤,何暇念死

      我选句,

    4. (4)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补填情思关键词,完成素材整理卡。

      素材整理卡

      [思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最后写道:“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时空可以穿越,你认为范仲淹会和齐景公、韩愈成为同归之人吗?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三、班级举行“登临”主题辩论准备活动,请你参加。(20分)
  • 6.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诗中写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下,有些年轻人喜欢用登山临水的方式来丰富人生体验;但也有些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认为冲浪上网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班级针对这两种声音,开展如下辩论活动。

    请借助后面的资料夹,完成任务!

    辩题:吾辈是否还应当复登临?

    我方观点:吾辈应当复登临

    反方观点:吾辈不应当复登

    1. (1) 根据积累,完成破题。

      我方观点是“吾辈应当复登临”,关键在于要正确理解“复登临”的内涵。“复登临”意为

    2. (2) 结合资料夹材料相关内容,完成讨论。

      小哲:材料需要整合。资料一和资料五可以合并,这两则材料都阐述了①的观点。此外,材料三《游武功山》和《夜宿武功山》只需要保留其中一则。

      小江:我认为《游武功山》和《夜宿武功山》都要保留。理由是②

    3. (3) 运用资料夹中相关材料,反驳反方论述。

      提示:辩论时常见的对方论述漏洞有逻辑漏洞、事实错误、情感偏见等。

      ①模拟反方论述一:吾辈不应当复登临。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不理解现代人为何要“复登临”。一个地方去一次就够了,如果实在想念,可观看视频。

      我方反驳:

      ②模拟反方论述二:吾辈不应当复登临,因为复登临会使当地的文物遭到一些破坏。比如,我国的敦煌莫高窟,因为去的游客是在太多了,里面的壁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我方反驳:

  • 7. 结合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辩位,并撰写200字左右自荐语,寻求同学的支持。

    知识卡片

    正规辩论时,双方辩手各四名,分别处于不同的辩位: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4个辩位分工各有不同:一辩提出论点;二辩、三辩补充一辩的发言,并对对方一辩的论点提出质疑,在自由辩论时,二辩、三辩一般也要发挥主力作用;四辩总结陈词。

    [资料夹]

    材料一:

    《规划》还提出丰富户外健身休闲产品、提升户外赛事与节庆活动品质等多项举措,促进户外运动产品多层次、高水平、多元化供给,促使户外运动消费人群扩展至全年龄段,满足参与者沉浸式体验需求,增强户外运动消费黏性。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一2025年) 》解读之一(节选)

    材料二:

    时值暑假,每天都有数千名游客从全国各地不远万里奔赴敦煌,前来一睹莫高窟的风采。相较于七十余年前石窟内壁画彩塑破败不堪、岌岌可危的局面,如今在300余人的文保团队和150余名“壁画医生”的专业、悉心呵护下,洞窟保护呈现安全稳定状态,绝妙的敦煌文物重现人间,远道而来的游客得以大饱眼福。

    材料三:

    游武功山

    [明]徐霞客

    千峰嵯峨碧玉簪,

    五岭堪比武功山。

    观日景如金在冶,

    游人履步彩云间。

    夜宿武功山

    林珊

    第一次在山顶露营,却并没有把梦境

    献给璀璨的星空。无数的陌生人

    把脚步声,谈笑声,鼾声

    交还给小小的狭窄的逼兀的蓝顶帐篷

    凌晨两点半,我甚至听见一只野猫

    沾满露水的湿漉漉的叫声

    今夜无眠啊,披衣远眺

    千山万壑都裸露在萧瑟的风中

    材料四:

    李白的一生都在“隐”与“仕”之间苦苦挣扎,五到庐山的经历恰恰是他这种挣扎的真实体现。每当他在仕途中受到挫折,庐山总会用宽容温柔的胸怀接受他,抚慰他的伤口,帮助他重拾自信,抖擞精神,再度出发。或许,李白的命运早已同庐山纠缠在一起。

    ——《李白为何如此钟爱登庐山?》(节选)

    材料五:

    2023年黄山风景区旅游数据亮眼,3月份共接待游客32.94万人,同比增长862.32%,门票收入4441.99万元,同比增长645.78%。一季度共接待游客84.51万人,同比增长312.13%,门票收入11630.63万元,同比增长310.84%。

    ——《1450万人次!黄山旅游有点火》(节选)

四、班级举行“登临”主题学习分享活动,请你参加。(40分)
  • 8.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视角的变换常常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王之涣登鹳雀楼,极力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豪情满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因此,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登高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任务三]发挥联想及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写作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