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3-12-3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青春是一段狂舞,在旋转、跳跃中闪射出道道星光,飞扬起四射的活力;在火烈的热情中舞动,飞溅起的每一道火花都是青春的印记。piān( )然的青春舞姿,有时过度亢奋,有时伤神晦暗,但心中的憧憬指引着我们向更广阔的天空飞翔。莫彷徨,勇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没有雾ǎi( )和喧嚷的蓝天。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liáo)望 卑(liè) (duò)落 词夺理(qiáng) B . (xī) (zhuó)劣 砂(lì) 然而止(jiá) C . (bǐ) (jūn)裂 (shòu)猎 暴风雨(zhòu) D . (qiáng)褓 (yǔn)石 (wò)旋 不修边(fú)
  •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 如果同学遇上了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 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 B . 花园里几棵松树行将就木 , 我决定将它们全部拔掉。 C . 冬天来了,各种虫儿销声匿迹 , 大地开始进入冬眠期。 D . 国家制定的政策如果地方上阳奉阴违 , 百姓就无法感受到党的温暖。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通过参加亚运会,使我们达到了锻炼队伍,发现新人,查找问题的目的。 B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C .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在他的文集《虞初新志》中的《核舟记》一文,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B .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C . 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D .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波撼岳阳城。
    2. (2) ,在城阙兮。
    3. (3) ,胡为乎泥中?
    4. (4)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5. (5) 好朋友要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略显伤感,不妨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更显豪迈。

    6. (6) 《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求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7.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我们都渴望拥有诗意的人生,而诗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徒步时有“柳暗花明”的诗意,读书时有“欣然忘食”的诗意,

    ……同样,阳光下的奔跑是诗意,,秋日里的枯藤是诗意……青春岁月因为有了这些诗意而明媚动人。

  • 8. 口语交际。

    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小明的爸爸只要一走进卧室就会开灯,即使是出来吃饭、到客厅看电视或外出散步,都不关卧室的灯。妈妈提醒也无济于事,爸爸总说:“多开一会儿灯能费几个钱?”

    如果你是小明,你将如何从“低碳生活”的角度说服爸爸?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 9. 【古诗阅读】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各地方的民歌。 B . “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辗转”(叠韵)刻画出因思念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C .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诗表现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质。 D .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2. (2) 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 10. 【古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乙】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姝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选自《归去来兮辞》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的意思是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中有“子在陈日:‘归钦归欤’”的话,表示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欲其林 穷:

      ②便还家 要:

      ③幼稚室 盈:

      ④彭泽家百里 去:

    2. (2) 选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程氏妹丧于武昌 未果,病终 B . 靡途 深愧平生 C . 彭泽家百里 停数日,辞 D . 不足外人道也 公田之利,足以
    3.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何 则 质 性 自 然 非 矫 厉 所 得

    4. (4) 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选文《归去来兮辞》中得出,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等因素。 B . 选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和谐自然、安宁祥和的桃花源景观,塑造了一群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淳朴自然的村民形象。 C . 选文《归去来兮辞》写诗人自己的家境及当官、辞官的经历,重在抒情;选文《桃花源记》虚写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重在叙事。 D . 从两个选文中,我们能够看到陶渊明追求的是率性自然、自由美好的精神境界。他个人品质是他辞官的主要原因之一。
    5.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 1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甲】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乙】

    ①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乙文都是事理说明文,甲文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乙文说明对象是大陆漂移的理论。 B . 从欧阳修《戏答元珍》的诗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印证了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的来临, C . 甲、乙文都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遵循人的普遍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D . 乙文运用了设问,在一问一答间直接说明了恐龙化石出现在南极与大陆漂移有因果关系。
    2. (2) 【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3. (3) 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莫言

    ①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价值。像德国的作家:歌德、托马斯·曼、伯尔、马丁瓦尔泽等。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

    ③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3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30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重新迎来“伟大复兴”。如何实现这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发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验。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验的基础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取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取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作家都是有国籍的,但是优秀的文学却都是没有国界的。 B . 优秀文学能走向世界,是因为它们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 C . 中国文学要写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要具备自己鲜明的风格。 D . 这篇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坛取得地位。
    2. (2) 莫言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的?请简要概括。
    3. (3) 请简要概括中国文学重新迎来“伟大复兴”的途径。
  • 13.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题。

    静静的桃园

    杨闻宇

    ①我们那个村庄叫杏园南村,四围远近却没有什么杏园,稀落的杏树只是分散在田野井台的周围。村子南部地势偏低,多为盐碱地,庄稼不肯长,那里便有我家的一个桃园,也是全村唯一的桃园。

    ②三十多株桃树一般高矮,两两相对,从北向南排列成整齐的两行。乍一看,这桃园倒是挺气派的。尤其是早春,两行红粉,明丽璀璨,村南的一大片天地似乎也一下子明亮了许多。我那时年纪小,因为绿树村边合,见惯了绿浪滔滔的庄稼,整天出没于大自然的锦绣堆中,面对这簇拥成阵的桃花阵容,倒也觉不出有什么新奇。

    ③桃花落而坐果,毛桃由小而大,生长迅速。桃园北端小路畔的两株,冠盖如帐,果实累累,压弯了枝丫,色泽鲜润的桃子分外诱人。可是,它们的味道酸里微甜,提不起我的兴趣。从北往南一株一株地数,数到第九株,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桃子不仅硕大;味道也脆甜多汁,但它们外表沁绿,被叶儿严严遮裹,轻易是不亮相的。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

    ④乡村贫穷,孩童们经常吃不饱,所以嘴馋。桃熟时节,常在一起玩耍的几个伙伴来到桃园,瞅着北畔树头累累的桃子,眼馋得不行,我摇手说这个不怎么样,好吃的在里边哩。他们迟迟疑疑,猜测我是舍不得眼前的好桃。待摘下几个品尝之后,才跟着我东张西望地朝里走,走到第九株桃树之下,摘下大桃,扯住袖头擦擦,刚咬得一口,立马就大声叫好。离开时,每人还要摘一个,兜里塞不进去,就用衣襟裹着……再经过北畔的桃树时,对方才留恋过的桃子,看也不看一眼,只是小心翼翼地护着衣襟。

    ⑤父亲忙着在村东经营田禾,爷爷要在村西照看瓜田,母亲在家里家外忙活,他们顾不上来桃园。那时的乡村,没有经商的条件,农家也没有做买卖的意识。熟透的桃子无人摘收,自行跌落于地,很快就腐化入土,最后,桃树底下是一层干透了的褐色的桃核。这个时候,奶奶就拎个筐儿进桃园来了,她要拾掇遍地的桃核,提回去充当柴禾。

    ⑥到得第九株树下,奶奶问我:“这树下的桃核,怎么没有几个?”

    ⑦我说:“因为开春时节,这树上开的净是谎花,倒是蛮好看的,但花落后不坐果。”

    ⑧爷爷说过,园里这些桃树,尽是奶奶年轻时从娘家带来的苗儿栽下的,内里情由,她有什么不知道的呢?见我这样说,奶奶盯着我,抿嘴儿笑了,笑得慈祥,又那么可亲。

    ⑨桃核揽回家里,直接搁在灶房里烧饭。我见过的所有的果核里,最硬邦、最顽固的就是桃核,外表的纹络清晰、深沉,核里可能含有油脂吧,火旺,焰蓝。蒸的馍、煮的饭出锅之后,奶奶见我吃得美滋滋的,便笑着问道:“你尝这饭食是不是有股仙桃味儿?”

    ⑩那一座桃园,早在60多年前就消失了。我离家从戎后辗转多地,多少往事都如过眼云烟,为什么到了晚年,又记起那个桃园了呢?

    ⑪田园诗祖陶潜在《桃花源记》里写道,武陵渔人沿着桃花林行进,“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眼前便展开了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绝美境界。此文确实好,可细想下去,总觉得有点儿玄虚,像是痴人说梦。虽然“源”与“园”不同,但每每读到《桃花源记》,我都会想起自家的那个桃园,觉得自己短暂的少年时代,福莫大焉,已经是处于实实在在的如桃花源一般的桃园里了。

    ⑫人生在世,总会在老年时忆起愈行愈远的往昔。美好的回忆,也永远是滋润人心的。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2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就介绍“我”家桃园的位置,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B . 第③④两段写桃园北畔桃子的色泽鲜润、分外诱人更加衬托出南畔桃子的脆甜多汁、持重沉稳。 C . “这树下的桃核,怎么没有几个?”从奶奶责怪“我”的话来看她是真的生气了。 D . “为什么到了晚年,又记起那个桃园了呢?”作者这是明知故问,表达了其深沉的情感。
    2. (2) 文章第⑪段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有些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东风偶尔掀开叶儿时,才能看到下垂的桃儿半遮半掩,那么持重,又那么沉稳。

    4. (4) 文章以“静静的桃园”为标题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
三、作文(50分)
  • 14. 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③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