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

综合考试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6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七上·天水期中) 《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
    A . 甲骨文的雕刻技巧 B .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 . 金文的形成和发展 D . 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 2. (2020七上·岷县期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 焚书坑儒 C . 修筑长城   D .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 3.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 . 炎黄战蚩尤 B . 商汤灭夏 C . 牧野之战 D . 春秋争霸
  • 4. 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A . 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 . 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 . 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 . 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 5. (2023七上·榆树月考) 看如图人物画像,他曾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  )

    A . B . 伯益 C . D .
  • 6. (2017七上·滨海月考) 甲骨文中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 . 象形 B . 指示 C . 形声 D . 会意
  • 7. (2023七上·德惠月考)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 . 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B .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 . 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D .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 8. (2023七上·吴江期中)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却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 . 秦国恃强凌弱 B . 嬴政统治残暴无道 C . 嬴政爱惜人才 D . 秦国官僚出身卑微
  • 9. (2023七上·吴江期中) 自西周的分封制之后,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列选项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
    A . 统一文字 B . 统一度量衡 C . 开拓交通 D . 尊崇儒术
  • 10. (2023七上·姑苏期中) 某初一历史社团要举办一期以“秦皇汉武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题的小报,可选用的经济方面资料有(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 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B . 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C . 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 . 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 12. (2023七上·吴中期中) 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 . 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 . 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 . 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 .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 13. (2023七上·苏州期中)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 .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 .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 14.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也有上榜。蔡伦上榜的理由是( )
    A . 改进了造纸术 B . 编写了《史记》 C . 发展了中医理论 D . 创编了“五禽戏”
  • 15. (2023七上·苏州期中) 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 . 御史大夫 B . 丞相 C . 太尉 D . 郡守
  • 16. (2023七上·新会期中)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百度百科《赵佗》),材料反映出秦朝治理地方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行省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17. 魏晋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少数民族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A .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 经济重心南移 C . 北方战乱频仍 D . 民族交融增强
  • 18.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是( )
    A . 改用汉姓 B . 改用汉律 C . 改穿汉服 D . 改讲汉语
  • 19. 中国古代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

    交战双方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余万

    交战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涨水之战
  • 20. 下列关于南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西晋后北民大量南迁
    ②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③手工业有了迅速进步
    ④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七上·二道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材料三:观察如图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四: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 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材料五: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传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图一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制度?图二说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下诸侯有什么义务? 
    3. (3)  结合材料三,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5. (5)  材料五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 22. (2023七上·新会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经济工具】

    材料一:

    【政治变革】

    材料二:铁农具的使用牛耕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带来冶金业和其他手工业的进步。这是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飞跃,出现了大量的私田,随之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关系,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

    【思想争鸣】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 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 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旬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 (1) 请写出材料一中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的时间。它们的出现促进了哪个阶级的产生?
    2. (2) 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各国掀起变法的经济前提是什么?在各国的变法中,成效最大是什么变法?该国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3. (3)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的局面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写出一条即可)。
  • 23. (2023七上·姑苏期中)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展开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

    材料三: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算缗,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树立“中央集权的传统”,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监察制度上进行“首创”的表现。秦朝设立的监察官职又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实现这目的,汉武帝采取的其他措施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秦始皇、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 24.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内迁的少数民族)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三: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聚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

    1. (1) 材料一中“内部的火并”指哪一历史事件?简要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列举能说明那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的例子。(至少两组)
    3. (3) 运用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说的“统一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