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

更新时间:2024-01-17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影《长津湖》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耀的感人故事。1950 年 11 月 27日傍晚,空的湖面一片平静,志愿军10万大军已经隐藏在广的山地和丛林中,突然,一声炮响,战斗开始。士兵们冒着寒风,与敌人展开激战。志愿军官兵在银①(zhuāng)素裹之下英勇无畏,最终让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折戟沉沙,他们想要通过朝鲜半岛②____的妄想落空。《长津湖》以史诗般的电影艺术呈现长津湖战役这一战争史诗。大气情的事,使众深感受志愿扛在膀上沉甸的家重任。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guǎng    máo B . kuàng    mào C . kuàng    máo D . guǎng    mào
    2. (2) 在语段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 (3)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鸠占鹊巢 B . 李代桃僵 C . 势如破竹 D . 锐不可当
    4. (4)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扛在肩膀上那沉甸甸的家国重任。 B . 通过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扛在肩膀上那沉甸甸的家国重任。 C . 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扛在肩膀上那沉甸甸的家国重任。 D . 因为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扛在肩膀上那沉甸甸的家国重任。
  •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①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②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

    ③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④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⑤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
     

    A . ⑤③④②① B . ③④②①⑤ C . ⑤③②①④  D . ③②④①⑤
  • 3. 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李明最近很烦恼,妈妈常常推门而入,还时常挪动他房间里的物品。他因此向妈妈抗议。妈妈不以为然,还说“什么你的房间!你是我生的呢,我又没乱动你的东西。你房间太乱,我给你打扫打扫归整归整而已。”李明觉得此事必须解决,他对妈妈说:____

    A . “您不经我的允许闯入我的房间,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 B . “我是您生的,但不是您的附属品。您擅自闯入我的房间,是对我的不尊重。” C . “我自己的房间我自己做主,我认为需要时我会找时间打扫整理的。” D . “妈妈,我永远是您的孩子,但我也在长大呀,您进门前敲个门,好吗?打扫整理房间的事儿让我自己来,您歇歇,也给我个锻炼的机会,好吗?”
二、古代诗文阅读(20 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下题。

    喜雨

    杜甫

    南国①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注】①南国:古代指荆楚地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巧妙地呼应了标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B . 颔联的“才”和“已”字,写出了这场雨来得急,来得猛,表现出诗人的惊讶与担忧。 C . 颈联以巢燕高飞,写雨之急,林花润色,写雨之大,以此表现林中春色迷人。 D . 全诗质朴无华,却平中见奇,情蕴其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摹写雨景细致入微。
    2. (2)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体现主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康节先生邵雍,字尧夫。始学于百原,坚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先生叹曰:“昔人尚友千古,而未尝及四方,遽可已乎?”于是走吴适楚,过齐鲁,客梁晋,久之而归曰:“道其在是矣。”退居共城,乃.覃思①《易》学。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于是学以大成。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乃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②十数茎,醮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公在南都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未尝解衣而寐.;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③粥不充,日昃始食。刻苦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选自《言行龟鉴》,有删改)

    【注】①覃(qín)思:深思。②齑(jī):捣碎的姜、蒜或韭菜。③饘(zhān):稠粥。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 ②凝    ③寐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②或昏怠,辄以水沃面。

    3. (3) 结合文意说说邵雍和范仲淹有什么共同点。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人生旅途,难免有失意坎坷,或许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世事无常;或许是“”(《水调歌头》)的缺失遗憾;然而,当你乐观从容,拥有“”(《岳阳楼记》)的豁达胸襟,拥有李白“”(《行路难(其一)》) 中的昂扬自信,你便会无惧风雨,笑看人生。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大地的声音

    徐建英

    ①马南五岁,如风一样奔跑在结着盐壳的沙土上,任张开钰在后面撵着他喊,马南,马南你慢点跑啊!地硬,摔着了,痛。

           ②马南呢,不应,也不理,把一路无拘无束的笑丢进夹着咸燥味的风沙中。

    ③出生不久,张开钰就发现马南听力有阻碍,顺上风,什么都能听得到,可有时明明就在他的旁边说话,他却啥也听不清。张开钰是基地上的气象探测员,与马南的爸爸马川婚后没多久就来了罗布泊。生下马南后,夫妻俩在这片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六年。六年来,张开钰仅有的两次外出,都是为马南寻医。各种检查都做过,但医院并不能准确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各种药也吃过,可声音还是若隐若 现地钻进马南的耳朵。

    ④可能是跑累了,马南又一阵风似的跑回自家,一屁股坐在地窝子前的沙路上。远处响起了高昂的打夯歌,他侧着耳朵听了一会,伴着调儿哼起来:“喝咸水那么,嗬咳!早穿袄来午穿纱那么,嗬咳!蚊咬屁股沙打脸那么,嗦罗罗罗嘿……”

    ⑤跟在后面气喘吁吁的张开钰笑骂,猫耳朵哩,跟着你旁边炮打雷样地喊,你听不到,隔了这么远的夯歌,你倒是学得有模有样的了。

    ⑥看着喘着粗气的张开钰,马南停了声,转头问,妈妈,什么是象耳朵?马南的听觉又跑偏了。

    ⑦你这孩子……张开钰叹了口气,温柔地抹了抹马南脸颊流下来的汗,贴在他的耳边说:“象耳朵指的是大象的耳朵,很大很大,整天耷拉着的。”

    ⑧妈妈,什么是大象呢?

    ⑨大象啊,它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动物,很高,很大,还可以骑的哦。张开钰再次贴近马南的耳边说。听清了的马南歪着头问,大象的耳朵有多大呢?

    ⑩张开钰比画起扇子的形状,马南摇摇头。张开钰比画起翅膀的样子,马南还是摇头。摇头过后,他拉起张开钰的手跑进自家的地窝子里,手指着墙上挂的那张耳廓形的罗布泊地图问张开钰:“是不是跟这只耳朵一样呢?是地图上的这只大耳朵大,还是大象耳朵大呢?”

    ⑪跟它相比,象的耳朵可小多了。张开钰再次努力地在马南的面前比画大象耳朵的样子,马南圆睁着眼,一脸的迷茫。

    ⑫夏季也有寒风,马南如风一样钻进了戈壁滩,他想去找大象,当张开钰从监测站返回时,发现那个小小的身影已笼罩在一片黑黄色的沙尘暴中了,她连爬带滚扑了进去。

    ⑬风沙终于吹累了,地上的尘土也累了,颤着身子趴在地上的母子俩也成了一对土人儿。

    ⑭妈妈,我们为什么要住在这个喜欢刮大风的地方呢?马南边抹着脸上的灰土,边哭着问张开钰。

    ⑮因为爸爸在这里啊!张开钰指指远处的基地。那爸爸为什么不去有大象的地方呢?

    ⑯因为这里更需要爸爸,爸爸和他的同事们在这里工作,可以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张开钰边说边比画。

    ⑰马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⑱回到家,几声“哼哼”的猪叫传来。张开钰略一沉思,抱着马南,指着说,看,我们这里有‘小象’呢!马南说,妈妈,小象能骑吗?我想骑小象。

    ⑲张开钰看着马南被风沙刮得通红的小脸,摸着他脸颊上一层层被风沙吹得皲裂的皱口,钻进地窝子,给猪打来半桶食,待猪吃饱后,把马南带进猪圈,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在猪背上。猪“嗷嗷”地叫,驮着马南绕着猪圈跑,张开钰扶着马南半跑着绕猪圈打转。一时间,人声、乐呵呵的孩童笑声,夹杂着一股浓浓的猪粪味飘了出来。

    ⑳金色的秋天来临,基地更忙了。

    ㉑马南一连十几天都没见到爸爸的影子,他一个人在屋里时,就画墙壁地图里的大耳朵,或趴在隔壁猪圈旁与“小象”嗷嗷对话,再或坐在地窝子前等张开钰从监测站下班返回。

    到了深秋,罗布泊的天空被一声撕裂般的巨响划破,一朵巨大的乌金色的云腾空而起,广袤的戈壁滩霎时笼罩在这片金光之中。几十公里外的地窝子前,张开钰激动地摇着马南小小的身躯,说:“马南,你爸爸他们成功啦,你听到了吗?‘砰’的一声,真是太美妙了!”

    ㉓妈妈,我也听到了……马南点点头。张开钰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抱着马南,任泪水长流满面。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交待马南病情和张开钰夫妻俩的身份,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 . 小说构思精妙,暗写马南母子苦中有乐的生活,明写基地科研工作者取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的艰辛历程。 C .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马南脸上的灰土和皴口的描写,侧面表现出罗布泊生存、生活条件的极端恶劣。 D . 小说多处穿插戈壁风沙的环境描写,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也有力地烘托了戈壁滩上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2. (2) 小说讲述了马南一家在罗布泊生活的故事。请根据下面提示,从张开钰的角度梳理本文的情节。

      地点

      情节

      沙土上

      张开钰风沙中追赶耳疾无法治愈而影响听力的马南

      地窝子前的沙路

      戈壁滩

      张开钰在沙尘暴中救回马南,告诉他不能离开的原因

      猪圈

      地窝子前

    3. (3) 联系上下文,你从感官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到了深秋,罗布泊的天空被一声撕裂般的巨响划破,一朵巨大的乌金色的云腾空而起,广袤的戈壁滩霎时笼罩在这片金光之中。

    4. (4) 联系小说情节,请试分析标题“大地的声音”的双重意蕴。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开幕,阅读大会主题为“阅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包括系列论坛、展览展示、发布和主题活动等环节。大会推出的现场活动、线上互动、场景再现等形式,引入优质阅读活动和阅读品牌, 集中展现全民阅读活动的新方式、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全民阅读”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纳入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材料二】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组委会发出《全民阅读倡议书》,倡议每个人都参与阅读,每一天都坚持阅读,社会各方面都推动阅读。在全民阅读倡议书签名活动中,各行各业的代表积极响应,纷纷发来视频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号召“大家一起读书吧”。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演员吴京说:“一本好书,承载的不仅是人类文明、时代智慧,更让我们丰富心灵、开拓眼界。”

    曾经的外卖小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现在是江苏宿迁一家国学培训机构的老师,他说:“多读书,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想当初,我就是因为十几年如一日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才有机会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并且获得了冠军,所以,对于阅读的意义我是深有体会的。”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中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阅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B . 大会推出现场活动、线上互动等形式,展现全民阅读活动新方式、新形态。 C .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全民阅读”,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工作规划。 D . 在全民阅读倡议书签名活动中,读书爱好者纷纷发来短信表达对书籍的看法及热爱。
    2. (2) 阅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①中国古代有“九鼎”之说,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政权象征,更是文化延续、文脉传承。从商周到汉唐、到宋明、到今日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精神九鼎传承不绝,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仅孕育了这个从未中断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而且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

    ②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独特的智慧性和价值观屹立东方。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五行”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中古时期,四大发明传入西方,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誉为“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上世纪 30 年代,梅兰芳在西方巡演,京剧的魅力震惊世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走出国门,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2017 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影响力……中华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智慧性和价值观,从东方打开着全人类的文化场域。

    ③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强大的包容性和创造力走向未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中华文化凭借其强大非凡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在未来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向心力。

    ④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身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把传统等同于“复古”“守旧”;更不是“去中国化”、毁古搬洋,把传统一概视为“槽粕”“落后”,而是要返本开新,看到我们是站在 5000 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扎根 960 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近年来,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到把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场景、文字搬上大荧幕;从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到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越来越名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属望文化复兴。

    ⑤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改动)

    1. (1) 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符合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文化传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 B .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 C . 汉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城市。 D .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脉络清晰地论证了“我们应向中国文化传统致敬”的观点。 B . 本文以“九鼎”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结尾,全文恢宏大气、高屋建瓴。 C . 本文第②③段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在论证观点的同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D . 本文第④段在论述如何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时,先否定了两种错误做法,再引出正确做法是“返本开新”。
四、名著阅读(10 分)
  • 10. 名著导读
    1. (1) 下列有关名著《艾青诗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第一次署名“艾青”,这是他的成名作。 B . 艾青的诗歌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C . 1978 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D . 绘画出身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2.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节选)          复活的土地(节选)

      假如我是一只鸟,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重新漩流着的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8年11月17日 1937年7月6日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是“土地”。比较阅读上面两首诗歌节选,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歌

      “土地”的象征意义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象征着养育作者的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复活的土地》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

    3. (3) 1984 年诗坛泰斗——艾青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当时西班牙的戈麦斯,巴西的亚马多等一些有识之士一致呼吁:艾青是世界性人物,他使最古老的文化能与全世界亲切地汇合,诺贝尔文学奖应当颁给艾青,但结果未能如愿。假如艾青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读完《艾青诗选》后, 请你为他拟写一则颁奖词。(80 字左右)
五、写作(50 分)
  • 11. 九年级某班举办了“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小文:“自信是自强不息的基础,它推动我去做别人认为我不可能做成的事。”

    小宇:“乐观豁达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它使我从容面对困难,悦纳自己,也不停止向前的脚步。”

    小明:“坚韧也是一种自强不息。成长是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

    题目一:“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美德,指引着我们的成长之路。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你对这句话有哪些感悟?请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文。

    请在上述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要求: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6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