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24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家国一体 B . 政教合一 C . 君主专制 D . 中央集权
  • 2. 下表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 B . 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C . 商鞅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 D . 郡县制在各国已经普遍推行
  • 3. 8世纪,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每个自由的基督徒都要缴纳什一税。在此之前,什一税是自愿交给教会以供教会日常所需。800年,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这主要反映出中世纪( )
    A . 王权与教权结盟 B . 君权神授 C . 教会地位最显赫 D . 王权与教权合一
  • 4. 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并颁布选举法细则,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据此可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
    A .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 三三制原则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C .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D . 民主政治探索己取得初步成效
  • 5. 右图为1940年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创作的年画。这表明,当时的边区政府( )

    A . 借助民间艺术宣传民主政治 B . 民众的民主素养已普遍提高 C . 利用传统节日巩固统一战线 D . 通过基层自治激发农民热情
  • 6.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历史出口,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
    A . 春秋战国 B . 秦汉 C . 魏晋南北朝 D . 隋唐
  • 7.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官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 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 . 官员考核程序的规范
  • 8.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A . 民主集中原则 B . 人民民主原则 C . 党管干部原则 D . 公开公正原则
  • 9. 明士大夫湛若水,致仕(官员退休)还乡后推广《沙堤乡约>。乡约仪式主体包括“宣圣训”和“读乡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圣谕,强调“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邻里相互劝诫制止恶习)、行保甲、躬巡省”。这说明,明代乡约( )

    ①重视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②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③彰善纠恶,维护乡村秩序 ④监督政府,进行巡查督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此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是( )
    A . 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 B .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 D . 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
  • 11. 马丁·路德曾经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信仰基督教的人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马丁·路德的“两个政府”理论( )
    A . 动摇了欧洲社会对基督教的信仰 B . 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C . 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 . 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12. 各大国都承认某次国际会议提出的一项原则: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应被容许增加其领土属地,除非得到其他大国的同意。此原则隐含三个原则:一是大国高度自律;二是大国愿意承认现存条约的有效性;三是单个国家在谋求单方面扩张时,愿意参加诸国协调的制约行动。这次会议所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是( )
    A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 维也纳体系 C .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D . 雅尔塔体系
  • 13.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 .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14. “它打开了中西方之间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被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时任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称它为‘在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一道裂缝’”。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中苏建交 B .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 中法建交 D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15.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通行天下。“秦半两”取代了之前六国形制各异的货币,成为统一的流通货币的形制,这反映出秦朝货币法( )
    A . 推动了秦国兼并战争进程 B . 明确了历朝铜钱法定货币地位 C . 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D . 使货币由杂乱向统一形状演变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④“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②①
  • 17. 公元前2世纪初,西汉皇帝对大臣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己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架,联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祭诸相坐律令。”这反映了当时( )
    A . 皇帝维护百姓的利益 B . 法律改进受懦学影响 C . 民本思想的贯彻落实 D . 礼法并用的施政方针
  • 18. (2021高二上·白城期中) 在早期的罗马市民法中,妻子对嫁资没有任何支配权,丈夫可以任意处分婚姻财产。在后来的罗马万民法中,妻子逐渐取得对婚姻财产的部分支配权,丈夫要想处分嫁资首先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到了罗马古典法时期,妻子已经可以在离婚或者丧偶时通过诉讼主张自己的婚姻财产权。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 . 规定婚姻关系中男女平等 B . 伴随版图扩大而日臻完善 C . 关于婚姻的规定影响后世 D . 包含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 19. (2023高二下·滕州开学考)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 20. 右图是西汉时期北部边疆局部图。下列关于A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辽朝政权始建于此地

    ②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

    ③裴矩在此掌管通商事务

    ④该地由西域都护府管辖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1.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或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被称作“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揭示了( )
    A . 人民币影响力的逐步上升 B . 国际汇率应该一直保持浮动制 C . 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趋势 D .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 22.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一一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

    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一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

    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一一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在中央的具体表现。以明清史实为例,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文件体现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性质。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制度表现。
  • 23.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

    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皑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一一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它整的机构体系。清王

    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一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

    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对于我们是完全适宜的。”

    一一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其“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区划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简述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 24.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代,不仅建立起了庞大的封建官僚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并已出现了选任官

    吏的机构,改变了以往官吏大都由君主任用的状况,官吏的选拔得到重视。唐宋以后直至明清,选官的机构更加完备,选官手续更加严格,官的等级划分明确。秦始,因官定爵、因爵授官直至明清。总的来看,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隋唐以前,文官制度的基础是荐举制(如察举和征辟等),各级长官均握有一定的选任之权,但这与皇权集中的趋向不相吻合,因此始终处于徘徊瞻顾、游移不定之中。经过近八百年的摸索,终于推出一个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体。

    ——摘编自戴小明《我国古代文官制度探要》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

    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 “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一一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

    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中国统一和秩序稳固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是,在英国也同样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到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一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历史史实,以“官员的选拔”为主题写一则历史

    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