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12-29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语段阅读

    10月1号凌晨五时许,我走进广场,A器宇轩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令我感觉分外肃穆。观旗区已经聚集了上千名观看升旗的群众,但是秩序井然,火家B屏息敛声 , 翘首以待升旗时刻的到来。终于,城楼上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正步走”的口令,三军仪仗队和护旗编队,以C抑扬顿挫的正步步伐走过长安街。六时十一分,伴随着D振聋发聩的升旗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高高地扬起国旗,国旗徐徐升至旗杆顶端。晨光悬微,国旗的飘扬与绚丽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 , 可谓是“旗展五星光日月,____”。这份记忆,会深深.地juān( )刻在我的生命里,我由zhōng ( )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1. (1) 加点字的注音,汉字的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 zhù qiào 携 衷 B . chù qiǎo 镌 忠 C . chù qiáo 镌 衷 D . zhù qiáo 携 忠
    2. (2) 文中划线的四个成语运用正确的一个是( )
      A . 器宇轩昂 B . 屏息敛声 C . 抑扬顿挫 D . 振聋发聩
    3. (3) 文段结尾处与“旗展五星光日月”对仗最为工稳的一项是( )
      A . 花开四季丽山川 B . 花红似火报国心 C . 花开满园映神州 D . 花团锦簇妆河山
    4. (4)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晨光熹微,飘扬的国旗与绚丽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 B . 晨光熹微,绚丽多彩的鲜花与飘扬的国旗相得益彰。 C . 晨光熹微,绚丽多彩的鲜花与国旗的飘扬交相辉映。 D . 晨光熹微,飘扬的国旗与绚丽多彩的鲜花相得益彰。
    5.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作消息时,标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关键词,突出了消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B . 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所在。 C . 通讯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并且比新闻特写更强调时效性现场感。 D . 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通的共同点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行 香 子

    [宋] 晁补之

    前岁栽桃,今岁成蹊①。更黄鹂、久住相知。微行②清露,细履斜晖。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

    何妨到老,常闲常醉,任功名、生事俱非。衰颜难强,拙语多迟。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

    [注释] ①蹊:小路。②微行:小径。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词开篇写“栽桃”“成蹊”,可见园中桃树之繁盛,包含着作者的喜悦和成就感。 B . “微行清露,细履斜晖”两句排列了四个意象,给人一种跳跃的美感,巧妙而别致。 C . 下阕中的“何妨到老”三句紧承上阕,写出了作者愿意“常闲常醉”,一直到老。 D . 词下阕最后一句写出了孤单的作者没有人可以相陪,于是只能以酒、月、影为伴,流露出作者孤独悲凉之情。
    2.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3.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题。

    观第五泄①记

    袁宏道

    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⑨,不容寸肤,三面郛⑨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⑥而居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 , 乍若披丝,虚空皆纬 ,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夜已午,魈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 节选自《衷中郎全集》)

    【注释】① 泄:当地人称瀑布为“泄”。 ② 山门:指五泄寺的大门。 ③ 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⑤掣折:转折。⑥欹:倾斜。⑦纬:编织物的横践。⑧谛观:仔细看。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三面郛立 ②山行之极 ③夜已午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步闻疾雷,心悸。

      ②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

    3. (3) 请根据选文内容,理清游记的出游路线。
  • 4.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王维《使至塞上》)
    2. (2)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郦道元《三峡》)
    3. (3) 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抒发的是“。”的思乡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芋飘香

    陈祖明

        ①冬天,整理厨房,发现装在纸箱内的几只山芋发了芽,是之前吃剩的。芽冒出了一寸光景,每只山芋上有三四个,嫩红色的,很有力。

        ②天气暖和了,乡下开始种山芋。我跃跃欲试,在房舍边的花圃里松土,把带芽的山芋半埋进土里,芽外露。然后浇水,盖上塑料薄膜,自己培育山芋苗。过几天,打开塑料薄膜,山芋苗在土里成活了,长出了小叶瓣。又过十多天,苗长到半尺来长。我剪下三十来个苗头,种在地里。松土,堆高成垄,便于山芋生长。

        ③山芋苗种好,当初用来发苗的山芋怎么处理?忽然想到了一个朋友,他喜欢水育山芋盆景,装在透明的玻璃瓶或者齐腰切开的塑料瓶内,白色的根须盘曲在瓶子内,一目了然,如老寿星的一把美髯。刚育的芋苗挺拔茁壮,紫红色的苗茎,长着绿中透红的叶辫;时间久的,一根根绿色的藤蔓顺着瓶沿挂下,形如吊兰,姿如绿萝。上可观花闻香,下可赏根凝神。想到此处,便也学着做水育山芋盆景。

        ④山芋苗刚种,便逢久旱。我天天在傍晚浇水, 一直浇到山芋苗长个爬藤,向四周蔓延,叶子郁郁葱葱。我想,地下的山芋一定初长成。中秋桂花飘香时,我去观察山芋的长势,忽然发现有几根山芋藤上开出了淡紫色的小花,喇叭状,如木槿花。我一阵惊喜。

    ⑤山芋花掩隐在绿叶丛中,一副含羞态。我从没见过山芋开花。后来,我问常种山芋的老农,他们告诉我有的紫薯、红薯(我们都称山芋)会开花。我扒开山芋藤,只见根部的泥土裂了缝,是长个儿的山芋拱裂的。

        ⑥过些日子,天气变凉,我把山芋挖出。四齿耙使得小心翼翼,怕碰坏了细皮嫩肉的山芋。其中一棵长了好几只,有大有小,最大的约两斤。我喜出望外,内心充满了第一次育苗种山芋的成就感,边挖边捡,似乎已经闻到了山芋的香味。

        ⑦小时候,“瓜菜半年粮”, 是南瓜、山芋、土豆填饱了我们的肚子。记得生产队里的坡地、旱地上,都种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山芋。到了中秋之后,山芋挖出来,每家每户分上几百斤,当成口粮。从此,我家的早饭就是以山芋为主。那时,农家都烧着柴灶,架着铁锅。每天清晨,村庄上炊烟袅袅,家家户户煮山芋。把山芋切半或整个加少许水,紧贴在锅上烀熟。山芋经过适当的高温,表层发脆,像煎的饼子,释放出一种锅巴般的焦香,在整个村庄随风弥漫飘溢。

    ⑧住在城市,在大街小巷走,常常看到烤红薯(我们叫烘山芋)的摊子。板车上装个铁皮桶制成的炉子,在街边巷口烤红薯,一阵阵香味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过客。看着这样的烤红薯摊,我不由忆起小时候在灶膛煨山芋的情景。冬天里,父母做饭时,我抢着烧火,把准备好的几只山芋塞进灶膛,埋在灰堆里。等饭熟,山芋也煨熟了。用火钳夹出,一只只山芋黑乎乎的,带着焦香味——正是乡村百姓生活的烟火味。待山芋散一会儿热,小手拍掉山芋表层的黑灰,再掰开来吃,是那么柔软香甜。

    ⑨一只看上去黑不溜秋的煨山芋,里面却是热气腾腾的美食,让我留存了童年的英好回忆,也让我看到了平淡朴素的生活里,充满了烤红薯、煨山芋般的甜蜜。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中的“松”“埋”“浇”“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山芋的过程。 B . 第三段写“我”朋友喜欢水育山芋盆景的情节,为下文写“我”做水育山芋盆景做铺垫。 C . 第六段第二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挖山芋时的谨慎。 D . 本文以“山芋”为线索,旨在突出山芋的特点及表现作者对山芋的喜爱。
    2. (2) 梳理文章的内容,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种山芋——( ) ——( )——( )——煨山芋

    3. (3) 请赏析文中划线两段文字。

      ①一根根绿色的藤蔓顺着瓶沿挂下,形如吊兰,姿如绿萝。

      ②用火钳夹出,一只只山芋黑乎乎的,带着焦香味——正是乡村百姓生活的烟火味。

    4. (4) 文章以“山芋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苦心人, 天不负”“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代青年,身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仅要肯吃苦、能吃苦,更要“自找苦吃”。

    ②作为一种价值认知,青年人的“自找苦吃”,既表现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勇于自我突破;更表现为追求社会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把教室和实验室搬到乡野,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安逸工作,到艰苦的农村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苦换来乡亲的甜。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圈”把艰苦作为成长的阶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

          ③的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迫切地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和担当。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时代洪流中,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不受外界诱惑,自找苦吃,勇敢面对艰苦环境,承担重任,用靓丽的青春描绘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

          ④当然,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青年人面对的“苦”也不同。过去,人们更多地要忍受外在的艰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物质条件充裕,很少有筋骨之劳、体肤之饿,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在面对现实不确定性的焦虑中,在探索未知而遇到的孤独中,青年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要承受更多精神意志上的考验与磨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勇闯科技“无人区”,开展前沿性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上万次数据验证,终于找到了智能超算的最优解,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青年最高荣誉。

          ⑤“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如果只是为吃苦而找苦,身心不修,于家国无益,这个“苦”也就吃得毫无价值。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以突破自我、回报社会为目标,吃求知探索、深入实践之苦,才能让“自找苦吃”既有益身心,又具时代价值。

          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 以青春激荡民族复兴的浪潮,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1. (1) 阅读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科技小院”学生和黄文秀的事例侧重阐释“自找苦吃”的表现。 B . 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的事例说明已有青年人主动投身到时代洪流中。 C . 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成员的事迹诠释了“吃苦”的内涵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D . “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强调要勇于担起苦、难、重、险。
    2. (2)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物质条件充裕的时代,很少有筋骨之劳、体肤之饿,因此,无需“自找苦吃”,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绿色亚运 杭州亚运会“绿”在何处?

    ①杭州2022年亚运会(下称杭州亚运会) 将于9月23日举行。该盛会如何实现“绿色”这一办会理念?虽还在最后筹备期,但杭州已在不少领域让人提前看到了亚运会的“绿意”所在。

    亚运场馆成绿色“窗口”

        ②场馆是体育盛会的落地载体,也是体现赛会风格特色的重要窗口。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56个竞赛场馆,便是“绿色亚运”的呈现之窗。

     ③以“无废理念”的贯彻为例,在场馆建设方面,杭州坚持规划引领,优先使用既有场馆,上述56个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仅12个。新建场馆亦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体育场馆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如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的建设,便推动废弃矿山华丽转身为“岩壁芭蕾”的国际赛场和青少年攀岩运动基地。

        ④杭州亚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广绿色施工方面,各亚运场馆建设中广泛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上城全民健身中心等获得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⑤“低碳”也是杭州场馆向“绿”而行的一大特征。通过大力实施绿色能源供应行动,在绿电交易之下,56个亚运比赛场馆已实现赛事用电全部为绿电。

        ⑥“日常我们所说的绿电指在生产电力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相较于火力发电对环境冲击影响较低。”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夏霖说,杭州亚运会的绿电有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

      ____

    ⑦“绿色亚运”理念,应从亚运场馆等大处入手,也在吉祥物这样的小物件上得以彰显。

        ⑧据悉,为了尽最大可能实现环保,杭州亚组委和生产企业围绕低碳版亚运吉祥物的制作多次沟通探讨,拓思路求创新,甚至拆解玩偶进行分析,寻求更多改良环保工艺的方法。

        ⑨杭州亚运会的低碳版吉祥物,在面料上采用数码印花工艺的绿色生产方式,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浆,相较于传统印花工艺更节能环保。在裁剪上采用手工+电剪刀裁剪,代替传统激光裁剪,不产生烟雾。在包装上去掉一些非必要的纸盒外包装,只保留三小只组合形象吊卡。

        ⑩据介绍,相较于标准吉祥物,每购买一个低碳吉祥物,都将为地球减排1500g二氧化碳,相当于夜晚关灯6小时或者步行替代坐车5公里。

    【材料二】

    杭州亚运会将是首届“零碳”亚运会, Baidu百科“零碳”进入词条

        零碳(carbon neutral)是全球最流行的词汇之一,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

    【材料三】

    “零碳”工程师的绿色亚运网

        ①在杭州的亚运场馆里,活跃着一群神秘的工程师。他们要和看不见的“碳”,来一次隔空battle——为杭州亚运会12座特级和一级场馆降碳。他们就是“零碳”工程师。

        ②放眼亚运会场馆,个个都是“大家伙”,无论是建筑、基础设施,无时无刻不在排放着二氧化碳。如何做到“零碳”?“其实就是抠出来的。”“零碳”工程师陈若鹏说。

        ③首先是抠细节。目前亚运场馆尚未进入使用期,场馆里的变压器负载率普遍较低。秉持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态度,他建议将双路用电全部切换至同一路,降低变压器损耗。等正式投用后,再切回双路用电,不会对场馆造成影响。

        ④此外,他给出了分区亮灯的建议,把比赛区、观众区、进场区的灯划分开来,尝试做感应式开关。不用电的情况下是可以进入休眠状态的,“只要有人在室内活动,灯就会启动照明。”借助科技分析数据,站在数据的肩膀上去分析,节能降碳的这张网才能织密。“零碳”工程师的意义,就在于守住了绿色亚运场馆的大门。

    1.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杭州 56个亚运比赛场馆已全部实现赛事用电为绿电,在各亚运场馆建设中,也已全部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B . “零碳”是指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C . 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建设中,不管是场馆建设,还是能源供应和吉祥物制作,处处体现“绿色亚运”。 D . 放眼亚运会场馆,个个都是“大家伙”,“零碳”工程师从大处入手,努力做到“零碳”。
    2. (2) 请根据宣传片的主题,为【材料一】划线处拟写一个小标题。
    3. (3) 小文想从三则材料中选择“绿色亚运”的素材,请你帮他简要概括素材内容。
四、名著阅读
  • 8.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 .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C .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D .  《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
  • 9. 阅读红色经典。
    1. (1) 为了纪念《红星照耀中国》问世86周年,班级进行模拟采访,你参与其中。

      采访对象

      采访问题 

      采访记录

      埃德加·斯诺

      您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陕北苏区进行采 访,完成了这部著作。作为一名新闻记 者,支撑您这样做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斯诺:①

      您为什么将本书命名为《红星照耀中 国》?

      斯诺:②

    2. (2) “拼搏”不仅能够改变个人命运,更能为广大人民谋幸福。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的采访,请你在这五人中任选一人,讲述一段经历,体现他的拼搏精神。
五、写作(5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