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18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好文章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告诉我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① ;《论教养》中利哈乔夫告诉我们,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告诉我们,要濡养自己的精神,还要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出现缤纷和谐、②____的局面。

    1. (1) 文中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鹜lèi B . 鹜léi C . 骛léi D . 骛lèi
    2.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辅相成 B . 相提并论 C . 相映成趣 D . 相得益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____: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可以改编成散文,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可以改编成小说。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生活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一个编剧。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活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C.生活是一个杂乱无章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B . 生活是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一个编剧。D.生活是一个杂乱无章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2. (2)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我们是编剧,所以可以把生活编成我们想要的体裁。 B . 既然我们是编剧,难道不可以把生活编成我们想要的体裁吗? C . 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编成我们想要的体裁。 D . 但我们可以是导演,把生活成我们想要的体裁。
  • 3. 某班围绕“君子自强不息”展开讨论,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古诗词,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 .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 .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 C .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 . 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本诗情感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变化非常相似。
    2.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蕴含的道理。
  • 5.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望之然而深秀者 ②醉翁之不在酒③而吾亭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3. (3) 【甲】【乙】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述其异同。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语文老师在上新课前要求同学们先温习学过的旧知识,有些同学却不乐意,这时你可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来劝他。
    2. (2) 小文将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两句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困难,战胜困难。
    3. (3) 《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宋春光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转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契合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意味”。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有删减)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 诗词文化普及是否止于记诵。 B . 古诗词文化的普及把握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C . 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D . 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
    2. (2) 下列对选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①段从当下热门的古诗词类综艺节目引发人们对古诗词的热情的社会现象入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B . 选文是一篇开篇引论部分提出问题,中间引论部分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C .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名家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证明了长期的吟诵与体会,诗词中的意蕴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D . 选文围绕“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背诵”,从着力记诵,体会诗歌的“意味”、这些“意味”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诗歌“意味”对人的价值构建与心灵成长有着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 (3) 下面哪一则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材料二: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颗百年的古树。有位诗人得知后,便在树上题一首诗云:“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荫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知府读过之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撤销了砍树的命令。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题、

    植物工厂

    ①我们知道,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一幢幢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这种生产植物产品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就是“植物工厂”。

    ②植物工厂是对光、温、湿、二氧化碳及营养等生长环境条件进行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稳定生产系统。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就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增加光照、改变“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控制。比如,生菜和小白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中种植,仅需20天左右就能收获。因此,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能量)和营养(水分、空气、矿物质等),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③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它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研究发现,如果想让石竹花的花青苷含量增加,花色红艳,建议增加680nm的光;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④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食用类和药用类的植物对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内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灭菌、输送和回收,实时监控营养液发生的变化并自动补充和校正,确保植物时刻处于一个稳定优良的营养液环境中。

    ⑤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高楼农场、荒漠农场、太空农场、航海农场、极地农场等成为可能。植物工厂被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本文用语的准确、严谨。 B .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工厂。 C . 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工厂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的设施等。 D . 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在植物工厂里,水果、蔬菜等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可以人为控制。 B . 植物工厂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 C . 在植物工厂里,用蓝光和红光就可以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生菜。 D . 在植物工厂里,针对不同的植物,需要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枯荷雨声

    聂鑫森

    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喝着茶,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此刻,他想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两句诗,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听荷楼是个茶社,悬立在雨湖公园的湖面上。

    他喜欢坐在窗前喝茶,觉得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听荷楼的四周都是荷莲,春看浮叶、立叶,夏日和早秋看荷盖碧翠及红红白白的荷花,茶客就多。一入暮秋,花凋叶萎,来喝茶的就少了。稀疏雨点击在枯残荷盖上,声音萧瑟、清寂。

    游千闻的工作也很清寂。他是自来水公司的管网探漏工,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工种。探漏工每夜十二点上班,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每夜和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每一条管道。他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确定有漏水的声音,就标出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游千闻下班回到家,除了吃早餐和午餐,就是睡觉,下午四点起床。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听荷楼离他家虽不远,他很少来喝茶,真没有那个闲工夫。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自来水公司员工千余人,没几个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了不起的人物。

    游千闻年满六十,退休了。

    第一个夜晚,他睡得很早,也睡得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儿子已成家立业,家务事不要你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看看荷,听听雨。听雨就当作你还在上班探漏。”

    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暮秋,荷叶枯残,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游千闻转过脸一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折叠木画架。

    女服务员走出来,“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啰。”

    “七十岁了,你真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也喝茶,也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退休教师画展,命题让我画枯荷。这不,来写生了。”

    小姑娘很快就端上一杯茶来。

    “伏老,怎么让你画枯荷?这有啥看头!”

    “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清冷、落寞;有的却活得自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伏老忽然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这位老哥,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您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请老哥指教。”“不敢不敢,一定当面聆教。”

    ……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许是又去忙什么事了。游千闻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摘选自《四川文学》2021年9月,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围绕“枯荷”梳理情节。

      退休赋闲,听妻劝看荷听雨→①→②→听悟枯荷,静坐喝茶撰讲稿。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游千闻每夜和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每一条管道。

    3. (3) 请仿造对游千闻姓名的解读,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伏嘶远的命名用意。

      游千闻,正如其名“夜游不止,耳闻不辍”。他夜晚听音探漏,保障城市用水。

      伏嘶远,正如其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 (4) 文中多次写到“枯荷”,请分析第2段和第26段中“枯荷”蕴含的深意。
    5. (5)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中说“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请你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名著阅读
  • 10. 名著导读
    1. (1) 关于《艾青诗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B . 艾青在长诗《光的赞歌》中,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C . 艾青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D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 (2) 完成填空。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和“”。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的歌手。

    3. (3)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艾青诗选》体现了这一主题,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它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要求:举出具体篇目(不少于两首);100字左右。
五、写作(50分)
  • 11. (2022·衡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莫怀戚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生命的坚强;梁衡从奔腾不息的壶口瀑布,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柔中有刚、勇往直前……

    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请以“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