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潼南区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 1. 小明特别爱看穿越剧,他想穿越到远古时代,去体验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生活。那么他应该到(   )
    A . 约 170 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 约 6000 年前的陕西西安 C . 约 70 万﹣20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 约 7000 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 2.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 . 郑国渠 B . 都江堰 C . 灵渠 D . 白渠
  • 3. 下列的思想家中,思想主张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的是(      )

    ①老子—庄子

    ②孔子—孟子

    ③商鞅—韩非

    ④墨子—孙武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4. 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民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 5.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即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 天然火的运用 B .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 群居生活出现 D . 原始农业的兴起
  • 6. 孔子的一个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牛耕最早大约出现于(   )
    A . 西周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朝
  • 7. 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历史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一项是(   )
    A . 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免除徭役 C .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爵位田宅
  • 8.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

    A . 经济大发展 B . 政治大动荡 C . 文化大繁荣 D . 社会大变革
  • 9. 《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 . 孔子 B . 孙武 C . 老子 D . 孟子
  • 10.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下列人物中由于暴政失去民心,导致国家灭亡的国王是(   )
    A . B . C . D .
  • 11. 下图又称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为献给“敬爱的母亲戊”而制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个鼎重达832.84 千克,高 1.33 米,口长 1.1 米,口宽 0.79 米,壁厚 0.06 米,至少需要1000 公斤以上的原料,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才能完成,这最能说明当时青铜器制造的特点是(   )

    A . 规模宏大 B . 工艺精美 C . 品种繁多 D . 造型独特
  • 12. 2023 年 6 月 13 日,万众瞩目的戊戌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暨拜祖大典在湖北随州烈山脚下隆重举行。举行此次拜祖大典,是因为黄帝和炎帝 (   )
    A . 治水有功 B . 建立了夏朝 C . 实行了禅让制 D . 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13. 考古发现是了解古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下列发现可以用来推测北京人体貌特征的是(   )

    ①龙骨山发现的肿骨鹿化石

    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③在周口店地区发现的北京人用火的痕迹

    ④龙骨山地区发现的 40 多个直立人个体化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商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据此可知( )
    A .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 .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C .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D . 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真实性
  • 15. (2017七上·盐都期中)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大约处于(    )

    A . 公元前7世纪前期 B . 公元前7世纪后期 C . 公元前8世纪前期 D . 公元前8世纪后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第 16 题 5 分,第 17 题 9 分,第 18 题 8 分,第 19 题 13 分,共 35 分。请按答题卡要求作答。
  • 16.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等所做的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

    治世的,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节选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学者 1:虽然连年战争,但“民为贵,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仁政”治理天下。学者 2: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该互相关爱,反对不义战争。

    学者 3:君主治理国家,不应空谈仁义,应该进行改革,实行法治。

    学者 4:你们说的都不对,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果像在陆地上行船,水中驾车一样治理国家,怎么能行呢?

    材料三: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 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 40 多年。相传他有弟子 3000

    人,其中出名的有 72 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1. (1)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将“√”涂黑;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 对应题号将“×”涂黑; 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将“〇”涂黑。

      ①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学派,各自有鲜明的观点,自成一家。

      ②道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以使臣民慑服。

      ③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2. (2) 战国时期呈现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3. (3) 材料二上述是四位学者的观点,请任选两位学者所代表学派,并简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4. (4)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请列出一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主张。
    5. (5)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如何治理国家?请简述
  • 17.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

     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材料二:周武王……接着又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是被封的第一个。武王封尚父于营丘,为齐。封其弟同公旦于曲旱,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其弟叔鲜于管,其弟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摘译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这就是欺侮怠慢朝廷,等于不贡。……幽王为烽火大鼓,有侵犯到,举烽火,诸侯都到”。

    ——摘译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天子巡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受封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编自《孟子·告子》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说明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3. (3) 材料三内容说明了这些受封的诸侯有哪些义务?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 18.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农业生产设施的改进,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识读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他们最早种植哪种粮食作物?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农业的到迅速发展的主原因是什么?
    2. (2) 图三水利工程位于哪一条江由谁主持修建?建成之后,对当地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3. (3) 图四人物采取的哪些变法措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列举 2 条)
    4. (4) 结合上述图片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