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识记理解(共21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白桦林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十八岁还是四十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   )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晕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zhuì(   )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附                                               ②zhuì生物

    2. (2) 上段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寻找夏天的味道,要从飘香甜蜜的百色芒果开始。广西百色已有三百多年的芒果种植历史,这里的芒果香气浓郁、肉质嫩滑、口感清甜爽口,是盛夏消暑的绝佳水果。当芒果的香气绽放舌尖,沁人心脾的甜味在口中恣睢蔓延,一瞬间,甜蜜涌上心头,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20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伊始,百色就发展芒果种植,经过40多年的发展,百色市芒果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芒果品种日益多样化,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百色芒果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2020年,“百色芒果”成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农产品。2021年“百色芒果”获批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全国芒果看广西,广西芒果在百色”。这将为百色芒果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 (1) 恣睢:
    2. (2) 与日俱增:
  •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一候,凉风至。北风渐起,吹走了盛夏里的燥热,带来丝丝凉意,风也慢慢变得凉爽,不再有热浪扑面而来;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风徐来,清晨雾气升起,叶片上的点点露珠,是秋最独特的白色信号;三候,寒蝉鸣。气温渐渐降低,寒蝉也开始鸣叫,鸣叫声穿过山野,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1. (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请根据对联的特点及文段(二)(三)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夏季和秋季的对联,按  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轩窗闲坐听荷风        ②雪却输梅一段香      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羽扇轻摇消暑气        ⑤浅草才能没马蹄    ⑥乱花渐欲迷人眼       

          ⑦梅须逊雪三分白        ⑧无边落木萧萧下

      夏季:            秋季:

    2. (2) 下列句子是从以上三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其中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你很难预知,将在十八岁还是四十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B . 广西百色已有三百年多的芒果种植历史,生产出来的芒果香气浓郁、肉质嫩滑、口感清甜爽口。 C . 2021年“百色芒果”获批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全国芒果看广西,广西芒果在百色”。 D . 北风渐起,吹走了盛夏里的燥热,带来丝丝凉意,风也慢慢变得凉爽,不再有热浪扑面而来。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今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诵读古典诗词,欣赏名篇佳作,感受中国式浪漫。

    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毛泽东

    《沁园春·雪》

    比喻,将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化作舞动的银蛇和奔跑的大象,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调歌头》

    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表现豁达的胸襟。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典两个故,抒发对好友已逝,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借景抒情,描写山间四季景色变化,表现山水之乐的句子。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即景抒情,云遮雪塞,道尽英雄失路之悲慨。

    ⑥云横秦岭家何在,

二、品读感悟(共38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 (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 . 古代男子于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 . 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皮弁就接见他们,导致两人十分生气,进而谋反。 D . 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相当复杂,其深层含义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2. (2)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开篇列举含“冠”的词语,解释“冠”的含义,自然地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冠”总与礼法制度相关联。 B .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一般”,表示通常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来说明: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D . 本文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3) 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除了“加冠”,古代还有很多用来指代年龄的词语,请你举出三个例子。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②冬日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⑦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⑧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⑨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⑩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⑪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 (1) 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变化,可以使文章的叙事既有条不紊又生动可感。本文多处以雪景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请从文中找出来,按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写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标题“风雪夜归人”点明了时间、天气和人物。 B .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避免了叙述平板和结构单调,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 C .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故事主线围绕“父亲”展开,“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线索人物。 D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3. (3) 请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析句子。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我选第句。品析如下:

    4. (4) 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 7. 品析古诗文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梦寻·自序

    余生不辰 ,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注释】①不辰:不得其时,(生)不逢时。②甲午、丁酉: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

    1. (1) 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七言律诗感情激荡,变化复杂,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B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食不下咽的状态,表达诗人内心的迷茫、苦闷和压抑。 C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愿望。 D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充满了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豪迈情怀。
    2. (2) 下面对《湖心亭看雪》和《西湖梦寻·自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湖心亭看雪》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写雪景,且意境相近。 B . 《西湖梦寻·自序》叙述了创作《西湖梦寻》的缘由,痛感西湖今昔之变,寄寓家国兴亡之悲。 C .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张岱,都表达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D . 两文内容都与西湖有关,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侧重描写和叙事,后者侧重议论和      抒情。
    3. (3) 用“/”给《西湖梦寻·自序》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 昔 日 之 弱 柳 夭 桃 歌 楼 舞 榭 如 洪 水 淹 没 百 不 存 一 矣

    4. (4) 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和意思不一样。请写出表格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和意思。

      加点词语

      “乃”的一词多义

      加点词语

      “绝”的一词多义

      急急走避

      沿溯阻

      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

      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

      胜败兵家常事

      湖中人鸟声俱

    5.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6. (6) 《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句话中的数量词用得特别新奇,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略作赏析。

    7. (7) 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湖心亭看雪》和《西湖梦寻·自序》,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三、实践探究(共11分)
  • 8. 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自强不息,开放包容”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 (1) 【选作品,说理由】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你从中选择一幅挂到教室激励同学,并结合字体特征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A                                   B

      我选(A或B),理由是

    2. (2) 【举名句,解含义】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名句:

      含义:

    3. (3) 【比名著,填信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自强不息,还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在学习名著的时候,语文老师引导大家制作了一张《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的对比分析表,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

      《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对比分析

      分析项目

      《艾青诗选》

      《泰戈尔诗选》

      作者信息

      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泰戈尔,①(国名)文坛巨匠,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代表作品

      ②《》《北方》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黎明的通知》

      《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

      《飞鸟集》

      作品主题

      第一个高峰期(20世纪30年代):

      母爱和童真是泰戈尔诗歌的重要主题;宗教和哲学是泰戈尔诗歌的核心主题。

四、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面对问题的时候,你或许沮丧,或许伤悲,或许一蹶不振……

    一句话,一本书,一次独处,一番欢聚,一个物件,一曲音乐,一个眼神,一处风景……往往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改变。

    请认真分析以上材料,提炼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