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2023·重庆模拟)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
    A . “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 B . 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C . 文化呈多元发展并相互交流 D . 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 2. (2023·重庆模拟)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当学生问及孟子,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应该如何处理时,孟子的回答是:“法官要按职责办事,将其父抓起来。但舜更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此(  )
    A . 孟子认为法律没有存在的必要 B . 孟子以儒家思想抵制法家
    C . 孟子尊法但更重视人伦的法律思想 D . 孟子开创了礼法并用的法律思想
  • 3. (2023·重庆模拟)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
    A . 加强思想控制 B . 整顿社会风俗 C . 提倡以吏为师 D . 提升儒家地位
  • 4. (2023·重庆模拟) 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为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  )
    A . 确立皇帝制 B . 颁布“推恩令” C . 采取井田制 D . 实行科举制度
  • 5. (2023高三上·德阳开学考) 岭南潮汕地区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而同一地区发掘的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则发现有各类铁器以及制造精美并带有佛教色彩花纹的瓷器等文物,青铜器完全绝迹。这反映出( )
    A . 南方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B . 佛教在潮汕传播非常广泛 C . 人口南迁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 D . 南方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
  • 6. (2023高三上·德阳开学考)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 . 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 . 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 . 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 . 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 7. (2023·邵阳模拟)  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藩镇势力得到遏制 C . 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D . 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 8. (2023·广州模拟) 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 . 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 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 . 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 9. (2023·重庆模拟)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宋太宗将中书、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战争状态下则以中书宰相兼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北宋统治者此举意在(  )
    A . 削弱宰相权力 B . 防止权臣乱政 C . 实行三权分治 D . 提高行政效率
  • 10. (2023·和平模拟)  1938年出版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第二章标题“元代法定之种族四级制”,确立了“四等人制”的概念;1985年《元代的四等人制》一文将其概念定义为“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同年出版的权威性读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基本认同了这一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大。但20世纪末以来,不少学者对该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基于人种、语言、宗教、文化而划分身份差别或阶级制度的说法是一种对元朝历史的误解。甚至有学者认为“色目人”是汉族认知世界的产物,“四等人制”是汉族人虚构出来的。以上学术争论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 学者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基于其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 B . 历史研究不能迷信权威,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 . 对历史现象的认知应避免基于简单概括和过度解读 D . 不能先入为主地开展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政策的研究
  • 11. (2023·金华模拟)  《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这反映出(  )
    A . 市场的价格由商人自行决定 B . 民间消费观念理性化 C . 官府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 D . 国家取消了食盐专卖
  • 12. (2023·重庆模拟) 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 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B . 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C . 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D . 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 13. (2023高三上·广州月考) 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 )
    A . 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 B . 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 C . 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 . 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 14. (2023·重庆模拟) 明代中后期皇帝的旨意须经司礼监才能下达到内阁,如果旨意不合“祖制”,司礼监可据理力争。如成化时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这表明当时(  )
    A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 . 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
    C . 宦官掌握行政大权 D . 存在着一定的纠错机制
  • 15. (2023·重庆模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由此可知王阳明倡导(  )
    A . 克服私欲 B . 知行合一 C . 格物致知 D . 发明本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 16. (2023·重庆模拟)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法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材料三: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建立了分道巡按制度。御史选拔进士、举人出身为初步筛选条件,更重要的应为“贤良方正人”“清谨介直之士”,并熟悉明朝法规,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御史监察范围从科差贼役、户口、词讼、农田、道路、军需、学校,到驿站、度量衡无所不察。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输林院乃至都察院。 
    ——摘编自季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创新的制度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秦始星和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巡按制度的特点。​
  • 17. (2023·重庆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后,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崩溃,地税和户税成为唐王朝的重要税收。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制,主要内容是: 
    •“租庸杂徭悉省”,只有保留户税和地税。 
    •“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而后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中央是以大历十四年的各项税收总额为准,分摊到全国各州征收。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分主户、客户,一律在现居地立户籍纳税;不以丁男、中男作为征税依据,而是以资产多少定成等级,为纳税依据。 
    •户税以资产多少,定出户等纳税。地税以田亩多少,按亩征税,不定居的商贾于所地三十税一(后改为十税一)。 
    •无论地税、户税,每年分夏秋两季交纳,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 
    ——摘编自吕克勤、徐耀耀、徐高祉、袁坤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建中年间赋税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建中年间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
  • 18. (2023·重庆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社会革命                                                                                                                                                                                                     

    现象

    出处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邦本自固

    [北宋]吕大钧《民议》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南宋]郑樵《通志》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

    [南宋]吴渊《鹤山集序》

    ——据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依据材料并结合宋朝相关史实,以“新变与局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