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渝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23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strong><strong>2</strong><strong>分,共</strong><strong>48</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2023·浙江)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 . 黑陶 B . 彩绘陶器 C . 玉器 D . 骨器
  • 2.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伊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叙述

    出处

    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商汤之孙太甲即位后,暴虐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汉)《史记·殷本纪》

    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并杀了伊尹,成功复位。

    (战国)《竹书纪年》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A . 商朝王位传承无序 B . 伊尹并未自立为王 C . 太甲诛杀伊尹合法 D . 商朝国家机构完善
  • 3. 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专制王权的确立 B . 礼乐制度的崩溃 C . 宗法分封的扩展 D . 中央集权的加强
  • 4. 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 . 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 . 杜绝了吏治腐败 C . 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 . 抑制了豪强地主
  • 5. 汉代法律中特设了“取息过律”罪,把放高利贷视为严重的犯罪,并予以严惩。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旁光侯刘股犯“取息过律”罪,被免除了爵位。这主要反映了汉代政府( )
    A . 打击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 B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 竭力削弱王侯的经济实力 D . 抑制豪强地主发展
  • 6. (2023·广东)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 专制皇权的弱化
  • 7. 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
    A .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B . 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 C .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 . 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
  • 8. (2022高一上·福建开学考)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 . 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 . 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 9. 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 )
    A . 秦、西汉 B . 东汉、唐 C . 唐、北宋 D . 南宋、明
  • 10. 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 B . 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 C . 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 D . 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 11. (2023·深圳二模) 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A . 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 . 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 .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 . 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 12. 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
    A . 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 B . 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C . 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D .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1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些做法( )
    A . 激化矛盾加速了晚清政府的崩溃 B . 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C . 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D . 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 14. 清代光绪年间,有士人作《柏林竹枝词》,描述柏林“女儿也具英雄气,斜日登临数战功”;《伦敦竹枝词》载“未知海防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日京竹枝词》云“樱花开到八重逑,春气成霞夹水流”。这些竹枝词作为直接论据,可用于研究(   )
    A . 时人社会观念的变化 B . 洋务运动的原因 C . 自然经济解体的趋势 D . 辛亥革命的影响
  • 15. 《日本国志》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所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史和明治维新史。该书1890年刊行,但社会影响不太。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此名成为畅销书,社会上一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此书早日广为辆行,省岁重二万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近代新思想的萌发 B . 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 C . “中体西用”思想 D . 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
  • 16.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拯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亟须被解决。在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时期时,某场运动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场运动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维新变法 D . 义和团运动
  • 17. (2022·济南一模) 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自己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热情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则更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    )
    A . 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 B .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 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 . 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18. “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采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初为洋务派筹办。1907-1913年,面向社会大规模招股集资,以解决自创办以来的资金困境并谋求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招股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公司不得不依靠借贷维持运转,给公司埋下致命隐患。这说明当时( )
    A .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B . 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 实业发展缺少政策保障 D . 缺少构建完整工业体系社会环境
  • 19. 民国时期,广告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工商界人士重视。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中,商业广告一般是“外货居十之六七,国货仅十之二三”;推销国货的广告中,除书籍外,“大半为奢侈品及药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民众的购买力比较强 B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 . 报刊业发展依赖广告 D . 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
  • 20. 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
    A . 民族革命尚未成功 B . 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C . 社会革命任重道远 D . 联俄联共势在必行
  • 21. 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A .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 . 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 .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 .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 22. (2023·广东) 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撰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学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廓清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这些活动(   )
    A .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B . 有力地批驳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C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D . 为开展国民革命做好了舆论动员
  • 23.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这反映出,红军( )
    A . 重视政治教育 B . 实现了战略转移的胜利 C . 开展游击战争 D . 捍卫了陕甘宁边区政权
  • 24. (2023·广东) “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 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 .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 . 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二、&nbsp;<strong>主观题,</strong>
  • 25.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建立伊始,其乡村治理制度是族、闾、保三级制。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乡村制度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推行实行保甲制度直至清朝,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中央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摘编自唐鸣《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落,中国兴起了以中华平民教育会、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的乡村建设实验。其乡村建设主要目的和内容是试图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具有一定现代化性质的改造。尽管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带有一定的缺陷,但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 26. 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近代,“封建”概念发生了巨大蝶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1613—1682)《郡县论》

    材料二: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落后的斥之为“封建”,而将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在1916年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曾居留日本的陈独秀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这无疑是对“封建”古义的巨大背离。

    ——摘编自张志强《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所指“封建”一词的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顾炎武此举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所述的“封建”的具体含义,并说明含义变化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

    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潮湿,降水丰富,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植物生长茂密,种类复杂,是主要农耕地区。

    ——摘编自《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大别山》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有利条件。

  • 2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