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strong>
  • 1.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

    A . 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 . 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 . 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 . 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 2. 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
    A . 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 B . 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 . 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 D . 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 3. 石棺床是流行于粟特、鲜卑、柔然等族的葬具。2022年,洛阳朱仓村一组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的墓葬中出土2套围屏石棺床,围屏之上以浅浮雕刻绘“郭巨埋儿”“彩衣娱亲”“孝孙原榖”“伯俞泣杖”等二十四孝故事。这反映出( )
    A .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 北朝儒学实现了复兴重振 C . 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D . 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心态
  • 4. 唐《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白居易在为崔玄亮所作墓志铭中也指出:“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这表明当时( )
    A . 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日益增强 B . 选举体制变革推动士族的中央化 C . 地方人才跨区流动机制逐渐改善 D . 经济重心变动影响人口迁移方向
  • 5. 宋代福州一带平地“可以种粟麦者”而今“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苏州洞庭山“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反映出宋代东南地区( )
    A .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 . 耕地面积缩减影响粮食安全 C . 区域贸易网络仍然有待完善 D . 经济作物种植占据主导地位
  • 6. 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 . 适应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需要 B . 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 . 顺应了民众收回利权斗争的要求 D . 反映了“实业救国”的新趋势
  • 7. 下图是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颁布的新学制“癸卯学制”的结构示意图(高等教育部分)。据图可知,清末的高等教育改革( )

    A . 以发展近代实业为宗旨 B . 彻底摒弃“中体西用”的思想 C . 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D . 有利于推动社会择业观的改变
  • 8. 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民党政权曾组织发动了县级自治运动、农村复兴运动、新生活运动、农村合作运动、识字运动等一系列运动,试图对乡村进行全面改造与建设,但最终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归于破产。国民党乡村治理失败的根源在于( )
    A . 国民党政权的治理能力低下 B . 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 C . 未能触及乡村的根本性问题 D . 基层官员与士绅的保守
  • 9. 1949年5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红五月竞赛”,全市职工踊跃参加,人人出力,个个建功。经过两个月的竞赛,石家庄在增产、创造、节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收益。“红五月竞赛”的成果( )
    A . 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B . 为战略决战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C . 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 . 积累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经验
  • 10. 1980年,重庆市提出并推行“商业四放开”“工业五自主”措施,即让国有商业企业在经营、价格、分配、用工上有自主权,国营工矿交通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定价、劳动用工、内部分配、技术改造上实行自主。这些举措( )
    A . 开启重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B . 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C . 有利于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D . 适应城市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
  • 11. 西班牙殖民者对某文明的都城有这样的印象:“在这座城市和建立在湖上的其他所有城镇里,家家户户仅以吊桥或小船作为交通工具。在这些城市中,一座座涂有白色胶泥的美丽的庙宇,从小建筑群中拔地而起”。该文明( )

    ①驯化种植玉米等农作物

    ②创作史诗《摩诃婆罗多》

    ③发明了浮动园地

    ④发明了楔形文字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牛顿呼吁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去检查、称重、计算和测量,但绝对不要胡乱猜想”。洛克声称,哲学就像天文学那样,是一门受制于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探究的严谨性的学科。他预见未来会发现更多的自然法则,它们将会成为社会应该遵守的世俗法律的基础。据此可知( )
    A . 人类认知完成巨大飞跃 B . 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确立 C . 追求理性成为社会共识 D . 启蒙运动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
  • 13. 19世纪某次国际会议后签订的条约规定:“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或迄今没有这类领地而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该会议( )
    A . 揭开了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的序幕 B . 大大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C . 开创了以谈判形式解决争端的先例 D .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 14.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银行界出现了第一次集中浪潮。其中,德意志银行通过接收柏林联合银行,成为德国最大的银行,大力进军新兴电气领域,对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公司予以支持;德累斯顿银行对克虏伯公司予以支持;沙夫豪森银行则持有采矿业和金属加工业的股份。各大银行通常在企业理事会中派驻自己的代表。这一现象( )
    A . 为经济大危机埋下隐患 B . 利于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C . 推动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D .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15. 如图反映的是欧洲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 . 欧洲各国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衰落 B .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C . 欧洲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 机械化水平提高加剧农业人口外流
二、非选择题:共55分。</strong>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教合祀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早期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者主要是僧人,这些僧人在修持佛法的同时也熟习儒、道经典,他们认为儒、道与佛在具体教法方面虽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都与佛法相通、有利于普渡众生,故可共同尊崇。早期佛教固有的“一佛二弟子”造像传统为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提供了图像学基础,并逐渐形成“以佛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的圣象位次模式。三教合祀庙宇具体名称包括“三教道场”、“三教院”等佛教类名称。唐代统治者在尊奉儒家正统的同时,将佛道视为辅翼教化的有力手段,对于儒释道三教都予以认可、扶持。到了宋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三教一致”、“三教同归”的思想氛围。三教合祀也充分契合了普通民众对提高祈愿“灵验性”的关切及“多多益善”的淳朴观念,因此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摘编自王群韬《三教合祀庙宇考源——“佛教中国化”的信仰实践视角》

    材料二:1536年,宗教改革后的瑞士将宗教的管辖权收回本国管理,日内瓦完全成为加尔文实现其宗教理想的试验场。在政教合一的共和体制下,加尔文对市政厅的谕旨得到了完全的执行,其中也就包括于1541年颁布的、对瑞士钟表业产生最为直接影响的《教会法令》和《限制奢侈法》,它们极大地打击了首饰业。随着教徒与日俱增,新教教堂在各地雨后春笋般建立,仅在法国的加尔文教派就有着约2150所教堂、约100万名教徒。尽管它们不需要奢华的礼器,但这些教堂仍需要大量的钟表来报时。16世纪中期,日内瓦成了新教徒的避难堡垒,吸引了全欧洲新教徒的资金。这些钱除了用于宗教改革外,也促进了钟表业的发展。加尔文赋予新教伦理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社会时间观念增强,制表匠对制表工作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仰,这种执着的工匠精神给瑞士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三教合祀庙宇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在瑞士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文化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认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城,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补充一种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两种因素(补充因素和材料提供的任一因素)分别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补充因素,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早期工业化示意图

    1. (1) 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基本状况。
    2. (2) 19世纪中期,英国从北美大量进口棉花和对亚洲大量出口纺织品,分别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和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差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