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04 浏览次数:31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 . 夏朝的“家天下” B . 西周的分封制 C . 秦朝的郡县制 D . 西汉的“大一统”
  • 2. 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 . 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 . 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 . 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 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 3. 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

    ……

    A . 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 . 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 . 现代的“拂晓时辰” D . 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 4. 从下面“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 . 南方经济水平远超北方 B . 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 C . 经济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D . 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
  • 5.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他是要肯定洋务运动的(    )
    A . 指导思想 B . 目的 C . 历史地位 D . 性质
  • 6. 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病逝,世人纷纷赠送挽联纪念,其中一幅是:“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中外咸钦,岂仅鸿胪传第一;有文章翼世,有道德淑世,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该挽联纪念的人物是( )
    A . 谭嗣同 B . 张謇 C . 宋教仁 D . 胡适
  • 7. 20世纪20年代,爆发了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新希望。此时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是(    )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8. 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
    A . 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 .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 . 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 . 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 9. 古代亚非文明成就辉煌。其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    )
    A . 美索不达米亚 B . 非洲东北角 C . 小亚细亚半岛 D . 南亚次大陆
  • 10. 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 . 基督教的兴起 B . 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 . 自由城市出现 D . 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 11. 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    )
    A . 人文的理念 B . 科学的奥秘 C . 上帝的意旨 D . 工业的力量
  • 12. 下图描绘的是一个会议场景,时间是1787年,地点在费城,在场的55人,平均年龄43岁,时人称这是一场“半神大会”。据此判断他们是在(    )

      

    A . 制定《权利法案》 B . 起草《独立宣言》 C . 讨论《人权宣言》 D . 签署美国宪法
二、综合题
  • 13. 进入历史时空,传承家国情怀。
    1. (1) 材料一:【通向繁荣开放之桥】

      根据材料一图文,概括赵州桥的特点。通过赵州桥你能发现什么有关隋朝的信息,请举例说明。

    2. (2) 材料二:【肩负民族精神之桥】


      根据材料二图文,简答卢沟桥成为革命文物的原因,谈一谈今天保护卢沟桥的意义。

  • 14. 回顾奋斗历程,感受时代发展。
    1. (1) 材料一: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一,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2. (2)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列举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

三、论述题
  • 15. 联系历史事件,纵论世界形势。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我眼中的战后世界”为线索,选取相关事件得出一个结论,最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结论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