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义乌市六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3-11-13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strong><strong>展示你丰富的知识储备</strong>
  • 1.  

    第一单元的几则新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解放军战士冲破重重险阻,气势锐不可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遗嘱把奖项和奖金bān( )发给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年轻姑娘在凌空一跃的瞬间,动作是如此xiāo( )洒;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为了这一幕,多少人dān( )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累倒在试验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bān( )发 xiāo( )洒 dān( )精竭虑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把它找出来并改正。
  • 2.   

    “志”,是文人的思想感情。“馨香盈怀袖,①”(《庭中有奇树》)道出了久别思远的怀念之情;“剧哉边海民,②”(曹植《梁甫行》)感叹百姓的流离失所。

    “志”,也是文人的志向抱负。“③,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写出了坚贞自守的品性价值;“④,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运用比喻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志”,是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⑤,⑥”(郦道元《三峡》)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⑦,⑧

二、</strong><strong>展示你良好的阅读素养</strong>
  • 3. 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表。                                                                                                                                    

    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25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彭德怀

    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常将自己的马让给部下骑。

  • 4. 《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报道的准确性,二是语言的平实性,三是态度的鲜明性。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任选两个特点简要分析。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他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奇迹。

  • 5.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 9 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 

    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 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 

    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 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 

    该是神来之笔吧! 

    1. (1) 题目“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
    2. (2) 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将文中画线的 A、B 两处选择一处,并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3. (3)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4. (4)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 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 6.   

    【材料一】

    11月29日晚,由中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来源:2022.11.30杭州日报)

    【材料二】

    图1 :2011-2021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图2:2020-2021年电商平台茶叶消费者年龄分布(来源:京东超市)

    茶叶消费年轻群体的增长同时也得益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使国货品牌成为消费时尚,中国茶作为国货代表之一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商品。调研发现,70%以上非遗文化产品消费者是90后。因此,文创产品也成为茶叶市场的热点领域。

    【材料三】

    “西湖龙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1品牌渊源:以龙井为茶名始于宋朝。龙井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龙井旁有龙井寺,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常与苏东坡、秦观等人在此品茶吟诗填词,留下了大量吟咏龙井茶的名篇。当年,苏东坡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仍保存在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国都,茶叶生产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制作工艺:成茶最重要的步骤是制茶。制茶需要经过晾晒、摊放、揉捻、炒制这四部工艺,较为复杂,且为手工。这种历代传承的纯手工炒茶方式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面临问题:①宣传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②产品质量参差不一、假茶盛行。③中小茶企的发展困难,行业竞争力不足。

    (来源:2021.06.21《浙科人文》,有删改)

    【材料四】

    茶是中国人的发明,而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孕育出不6同种类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等;主流的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唐代的煎茶,宋代和元代的点茶,再到明代以来的泡茶;皇家、士大夫、老百姓、寺院也各自有一套喝茶的方法,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道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物质逐渐丰裕的中国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与审美,对“茶道”的探求也越来越强烈。

    诚然,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2021.06.15《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五】

    至宋,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其时的茶饮文化、茶器具文化、茶的文学艺术等也随之丰富和繁荣起来。故此,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有“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宋代“点茶法”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其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经碾茶、罗茶(以罗细筛)、候汤(烧煮用水)、熁盏(熏烤茶盏预热),然后点茶,形成了中国茶艺的一大高峰。不仅如此,宋代的“点茶”“分茶”“斗茶”,是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使之实用和审美兼得的一种方式,彰显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022.11.25《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有删改)

    1. (1) 阅读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杭州的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 . 中国茶叶在2011-2021年间,内销总量和增速都呈增长趋势,2021年内销总量最高,2016年内销总量增速最低。 C . 茶叶消费者群体中26-35岁的群体占比最大,年轻群体的增长是因为中国茶已成为消费时尚,是年轻人喜爱的商品。 D . 茶叶作为非遗产品,其70%以上的消费者是90后,文创产品也成为市场的热点领域。
    2. (2)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请结合材料二、四,写出茶获得美誉的理由。
    3. (3) 西湖龙井相关的非遗项目成果入选后,学校计划组织实地考察,丰富同学们的认知。请结合材料一、三、五的内容,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时间

      寒假

      采访地点

      西湖龙井茶基地

      采访目的

      采访对象及采访内容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制茶大师

      非遗保护工作者

      采访

      问题

      您认为宋代茶文化的历程对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问西湖龙井入选人类非遗对您而言,具有什么意义?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为西湖龙井提出两条保护措施。

      预设

      答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会越来越关注制茶技艺,对口感和色泽要求会更高。

       提高对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优质品种的育种力度;并推动企业的发展。 

      给材料一拟写新闻标题

  • 7.   

    【甲】

    三岩

    【明】王一中

    三岩洞壑近城头,夏日登临兴更幽。飞瀑悬崖晴亦雨, 丛林闭户暑先秋。

    扪萝屐印苍苔滑,席地尊开绿蚁浮。怪道少微占石隐,出门便是有丹丘

    【乙】

    三岩记

    【宋】李尧俞

    括苍三石,距城一里余,土人不之奇。皇祜初,因治事暇,余同幕僚韩纯遍访近郭溪山而得之。始出左渠,循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负叠巘,景物萧然,疑在物外,目之曰“清虚”。自“清虚”南过石径,直上磴道十余级,又有岩广阔高大倍于前洞。门前巨石,势若壁立,有瀑洒落石外,寒暄之气变于跬步,目之曰“白云”。由“白云”下转两石门有方沼,上度横石如小梁,复有岩岿如高屋。深袤五丈,广逾六寻,可设宴豆。石势向东,目之曰“朝曦”。其北有石谷如犬窦燧火而入邃如房宇。但见积水清澈,不复穷其远近。三岩前有池,不啻数亩广。水光山色,高下相激,夺人目睛。

    昔谢公为永嘉守,有石门之游,至今流咏不已。较于是,远所不及,何数百年不遇一人称道耶?嘉平月既望 , 率同僚高会剧饮,不复有人间思虑。盘桓夕景,跃马而归,乘兴挥毫,题于洞壁,且识一时之胜耳。

    (选自《丽水县志》,有删改)

    【注】①三岩:位于丽水城西北面,是清虚、白云、朝曦三岩的总称。②绿蚁: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③少微:指代处州(今丽水)。④丹丘:神仙居住的地方。⑤宴豆: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⑥啻(chi):只,仅。⑦石门:指青田名胜石门洞,是谢灵运发现的。⑧嘉平月既望:农历腊月十六日。

    1. (1) 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因治事 自顾不 B . 循狭径入茂林竹间 不边幅 C . 广六寻 墙越舍 D . 不复其远近 困潦倒
    2.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北 有 石 谷 如 犬 窦 燧 火 而 入 邃 如 房 宇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较于是,远所不及,何数百年不遇一人称道耶?

    4. (4) 阅读上面两则诗文,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雨:三岩在丽水城西北面,诗中说它“近城头”,文中写“距城一里余”,说明三岩在宋、明两代,还在丽水城外。

      小雯:李尧俞文中前两句话中的“①”这个词,也说明三岩在城外,但离城不远。

      小雨:《三岩》的颔联和颈联,突出了三岩② 、的特点。

      小雯:这个特点在《三岩记》中也有体现,你看这个句子,“寒暄之气变于跬步”。

      小雨:读宋代李尧俞和明代王一中的诗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他们是一起去三岩游玩的一样。

      小雯:是呀,因为他们在诗文中分别都写了观瀑、③、④这三件事。

      小雨:那他们游三岩的心情想必也很相似吧?

      小雯:从“有丹丘”和“不复有人间思虑”中可见,当时两人都⑤

    5. (5) 《三岩记》和《答谢中书书》都提到了谢灵运,两位作者的写作用意分别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三、写作</strong>
  • 8. 作文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又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居。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点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惕。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 600 字。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