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3-11-25 浏览次数:3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在青海柳湾发现的366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有20座两人合葬墓(即一人葬于棺内,一人葬于棺外)、3座双棺合葬墓和2座两人同棺合葬墓,还出现了没有任何葬具的土坑墓。这反映出当时该地( )
    A . 阶级对立较为普遍. B . 贫富分化已经显现 C . 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D . 劳动方式发生变化
  • 2. 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 . 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B . 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 . 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 D . 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 3. 下表列举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文化教育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时期( )
    序号文化政策
    完善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官学制,各级、各地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中央建立了统管学校的国子监,其下有六学二馆,生徒有一定限制,每旬皆有严格考试要求
    学校教育以经学为中心,唐太宗组织人员编写教材,颁布全国,作为学校统一课本
    A .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 B . 科举考试的程序逐渐规范 C . 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 D . 传统儒学的内涵得到拓展
  • 4. 《资治通鉴长编》称:“(北宋)自河北用兵,切于馈饷,始令商人输刍粮塞下,酌地之远近而优为其直,执文券至京师偿以缗钱或移文江淮给茶盐,谓之‘折中’。”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商业专卖政策的调整 B . 政府税收的改革 C .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 交通运输的发展
  • 5. 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个茶马司。清朝顺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 . 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 C . 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 D . 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
  • 6. 1873年,李鸿章就华工在秘鲁的非人待遇,向访华的秘鲁公使葛尔西耶提出严正交涉,迫使秘鲁通过保护华工的法律文件,并在1874 年6月与中国签署《通商条约》,承诺互换领事并保护双方的公民和臣民。这些做法( )
    A . 建立了与西方接轨的外交体系 B . 客观上助推了外交的近代化 C . 实现了与西方列强的平等外交 D . 开辟了以国际法维权的道路
  • 7. 19世纪末以来,各种新式社团纷纷兴起。这些新兴的近代社团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型:以传播民主思想为宗旨的政治性社团;以讲求学问为宗旨的学术性社团;以革除落后习俗为宗旨的公益性社团等。这些社团的成立( )
    A . 适应了革命转型的需要 B . 意在推行清末新政 C . 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 D . 受到西学传播影响
  • 8. 下表为1933年《申报月刊》上各类广告情况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香烟医药保健品银行胶卷书店服装电器日用品护肤品招股引资
    条数8341452334332
    百分比10% 42%17%2%4%4%5%4%4%2%
    A .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取得成效 B . 传统中医药学获得振兴 C . 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D . 广告业近代化趋势初显.
  • 9.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有关民主选举的标语和口号在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较为普遍,如“选举是保卫边区的法宝”“民选各级政府”“人民是政府的主人”。此外,还有民主答疑、民主漫画等多种形式。这些做法旨在( )
    A . 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B .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C . 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D . 完善苏维埃基层政权组织架构
  • 10. 1982年,甘肃省较大农村集市发展到700多个,其中甘谷县每逢集日有三四万人上街,几乎占到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甘肃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利用农村集市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等的宣传,“一人赶集,全家知道,多人赶集,全村知道”。可见,当时的农村集市( )
    A . 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 C . 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 . 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窗口
  • 11. 某学者认为,古代希腊人是最善于享受“闲暇”的民族。当时的闲暇生活丰富多彩,包括集会、宴饮、节日庆典、观看戏剧等活动。这些公共活动的参加使公民不仅享受了闲暇,还体现了自身价值。该学者意在说明,古希腊的“闲暇”活动( )
    A . 有助于提升城邦公民参政意识 B . 满足了广大公民的文化需求 C . 利于激发城邦居民参政积极性 D . 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 12. 1751年6月,法国《百科全书》第I卷正式出版,卷首冠以达朗贝所撰长篇序言,开宗明义阐述这套辞书的宗旨,获得各方--致赞赏,此后印数因为公众反应热烈而不断增加,其前七卷以每年一卷的稳定进度出版。据此可知,法国《百科全书》的出版( )
    A . 助推文艺复兴深入发展 B . 标志着宗教改革的转向 C .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 . 有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 13. 1879年,德国颁布《国家律师法》,取消了律师录用及从业限制,规定只要通过两次国家级考试的人都可从事律师业务。这使从事律师职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德国法学院的毕业生们从事律师职业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可见,当时德国《国家律师法》的颁布( )
    A . 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契合了德意志统一的潮流 C .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 . 开启了法制近代化的进程
  • 14. 据记载,巴黎公社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例如,俱乐部36个、国际巴黎支部32个。这些社会组织非常活跃, 经常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公社内部事务。这表明巴黎公社( )
    A .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 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C . 致力于探索社会治理的途径 D . 铲除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
  • 15. 1924年至1925年间,印度喀拉拉邦爆发了帮助贱民获取进入寺庙权利的瓦伊科姆非暴力抵抗运动。运动领导人在初期就向甘地求援,希望他能出面帮助该运动获得国会支持。此后,甘地想方设法使印度全境充分了解了此次运动。材料所述做法意在( )
    A . 丰富非暴力不合作理论的内涵 B . 批判种姓制度的不合理性 C . 促进印度社会各阶层团结合作 D . 发动民众反抗英国殖民者
  • 16. 1968年,美国约翰逊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其长期抗拒的限制性经济措施,如控制资本和阻止资本外流等。随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实行黄金价格双轨制,官方间的黄金兑换被暂时冻结,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可兑换性宣告破产。这说明当时( )
    A .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B . 美国丧失了全球霸主地位 C . 全球金融机构职能调整 D . 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祖(刘秀)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核实,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摘自应劭《汉官仪》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东汉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6 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它朝代选官制度的任一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四次工业革命简表

    次序时间发展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到19 世纪40 年代革新了纺织部门,带动了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劳动和生活状况发生深刻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末至 20世纪初期经济、生产和劳动因为密集的机械化、电气化广泛应用及商品大宗生产出现(泰勒制和福特制)。
    第三次工业革命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因为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导致产品和生产自动化,人们通过通信技术迅速缩短了物理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涵盖了诸多领域,人们沟通方式、获取信息范式、自我表达方式等发生改变。

    ——根据袁玥《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中有关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国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新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 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8分)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8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通过首脑会议,批判国际经济旧秩序,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与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互为影响。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适时把工作的重点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它通过召开各种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改革国际经济关系的纲领和行动原则,从贸易、援助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入到国际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前期,不结盟运动认为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因而它继续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工业发达国家对南北问题的强硬态度,不结盟运动就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加强集体自力更生的南南合作上来,以增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中国与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于1992 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摘编自高志平《浅论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历程》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不结盟运动,并就不结盟运动与中国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6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