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

更新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24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3七上·常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 . 即/公大兄/无奕/女 D . 撒盐空中/差可拟
    2. (2)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①俄而雪骤 

      ②未着柳絮风起

      ③公欣然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4. (4) “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5) 面对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你更赞同谁呢?这俩种比喻你觉得哪一种更好呢?
    6. (6) 你觉得谢道韫是怎样的一个人?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谈谈。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 , 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陈太丘与友                   去后

      元方入门不                   天又 , 公将焉之

    2. (2) 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是   日  饮  酒  乐  天  雨

    3.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4. (4)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3. (2022七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友

      ②相而去

      事讫

      止于野亭

    2.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 . “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 . “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 . “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3. (3)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记叙。
  • 4. (2023七上·天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 . 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儿子和女儿 B . 而去       委:舍弃 C . 未若柳絮风起        因:乘,趁 D . 元方入门不         顾:回头看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是( )
      A . 去后至        乃:副词,才 B . 下车引       之:代词,指元方 C . 相委去       而:连词,表转折 D . 是无信       则:副词,就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是( )
      A . 《咏雪》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 .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C . 《咏雪》中公大笑中的笑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义。 D . 面对客人的怒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元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 5. (2023七上·天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 , 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赌之。

    【注释】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岁不好。③异器:不同的碗。④赤眉贼: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1.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一处)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赋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3. (3)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蔡顺是个什么样的人。
  • 6. (2023七上·泰兴月考)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 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 ④班彪:汉代史学家。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俄而雪骤( )

      ⑵撒盐空中可拟( )

      ⑶充少( )

      博览而不守章句( )

    2.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一处)

      ⑴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

      ⑵好 博 览 而 不 守 章 句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⑵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4. (4) 谢道韫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道人诣谢公

    ㅤㅤ林道人[1]诣谢公[2]。 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5]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6]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1]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2]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3]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4]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鬓,常用以指代儿童。[5]信:传信的人。[6]朝士:朝廷官员。 

    1. (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 林道人谢公     诣:拜访 B . 信令还      遣:派  C . 而太傅之       留:留下 D . 谢公同坐曰     语:告诉,对……说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 

      ②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3. (3)  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二、诗歌鉴赏
  • 8. (2023七上·肇源月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 .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 . 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 . 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 .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 (2)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本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9. (2023七上·天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相关题目。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把人带到一种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天宽地阔的境界。 B . “乡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是全诗的主题。在“乡愁”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C .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D . “乡书”“归雁”暗含着一个典故﹣﹣鸿雁传书。过去我们书信交流就有“鸿雁传书”的情趣,但在短信、QQ、微信等盛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就少了“鸿雁传书”特有的浪漫,这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和遗憾。
    2. (2)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3. (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记述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 .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语。表示降职之意时,常用“左迁”一词。 C .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D . 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家君、高寿、劳驾、奉送都是敬辞,尊君、鄙人、愚见、拙作都是谦
  • 10. (2023七上·泰兴月考)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岁暮:一年将尽时。②及辰:及时。寒衣:御寒之衣。

    1. (1) 诗人着重刻画了慈母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等几个动词上
    2. (2) 从尾联可看出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
  • 11. (2023七上·定远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苹果

    杨立英

    ①那年夏天,娘从外面带回家几个苹果。我冲进家门的时候,娘正把最后一个苹果放进吊在房梁的竹篮里。娘以为我没有看到,于是在我进门后,她若无其事的从竹篮边快速地走开了。

    ②那是一个简单实用且功能强大的装置!绳子从房梁上垂下,另一端拴上钩子,竹篮挂在钩子上,里面放着干粮或其他吃食,竹篮的高度恰如其分地固定在娘能伸手触及而我无论如何也够不到的位置,当然,这样的装置除了防小孩子外,还可以防猫防老鼠。

    ③我还无法抵挡住一个苹果的诱惑。娘出去后,我在屋里转了几圈,阳光从窗棂斑驳地透射进来,一个清晰的路径在我头脑里呈现,那是通往竹篮最快捷的路径。

    ④晚饭过后,一家人在天井里纳凉,而我却毫无兴致,我的魂被竹篮里的苹果勾走了。

    ⑤一人回屋睡觉不是我的习惯,为了让我的计划天衣无缝,我又必需设计一些理由,这是需要勇气的。我几次想跟娘说我困了,但一想开口,心跳就加速,犹豫了几次,最终我还是说了出来,然后装模作样地打了声长长的哈欠。娘说:“困了就回屋去睡!”

    ⑥借着月色,我爬上炕钻进了蚊帐,躺下后,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竹篮,很长的时间。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悄悄地下炕,爬上椅子,再攀上墙边的桌子,踮起脚尖,伸长身子从竹篮里摸起一个苹果。那一刻,我感觉心脏怦怦乱跳,腿有些打颤发软,幸好一股苹果的清香弥散出来,抚慰了我的不安。我匆匆地回到炕上,把苹果和自己一起裹进了被单儿。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梦里,我望见了我家的柳树上长满了苹果,我攀上柳树,抚摸着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感觉一下变得特别富有!

    ⑦“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娘的呵斥声把我震醒。娘不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但这样大的火气却是第一次。我浑身开始颤抖,慌乱中,把滚到被单角的苹果又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⑧这时,爷爷裂肺的咳嗽声穿墙而至,打破了黑沉沉的宁静。记不清从何时起,爷爷就这样整夜整夜的咳嗽。娘暂时放弃了对我们的“审问”,从篮子里抓起两个苹果匆匆往外走。

    ⑨从我们的屋子到爷爷的屋子只有几步的距离,娘走完这段距离的时间,是我逃脱罪责的唯一机会。

    ⑩娘的脚刚迈出门,我一骨碌爬出被窝,一手抓住苹果一手提着娘用旧粗布为我拼结的裤衩,下炕,爬椅子,再攀上桌子,一切行云流水般的麻利,可还是晚了,放苹果的手没等收回,娘已急匆匆破门而入。

    ⑪一切静止下来,只有煤油灯的火焰闪闪烁烁,我呆呆地站在桌子上,娘直直地盯着我。我两手紧紧地握着变松的裤衩边缘,越握越紧。或许因为用力,瘦弱的我灯笼架般的筋骨清晰可见,油灯的光把我投射到墙上,细脚伶仃。

    ⑫我的恐惧和委屈在娘慢慢靠近桌子时暴发了,我突然放声大哭 , 无所顾忌。我释然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让我猝不及防的是,娘一把把我拽进怀里,搂得我紧紧的,突然一声也大哭起来。当娘红肿着眼帮我擦泪时,我瞬间感觉一世界的温暖把我淹没。那天晚上,我蜷缩在娘的怀里睡着了,睡梦中我又望到了我家的柳树上挂满了一树的红苹果……

    ⑬对于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我感到非常不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

    (《散文选刊•原创版》2023年第 2 期)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2. (2) 第②段为何补充介绍“吊在房梁的竹篮”这个装置?
    3. (3)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①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我”的心情为什么既“不安”又“甜蜜”?)

      ②我浑身开始颤抖 , 慌乱中,把滚到被单角的苹果又紧紧地在了手里。(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4) 第⑫段有两个“大哭”,请分别说说他们各自“大哭”的原因。
    5. (5) “我”理解了“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吗?请简要说明。
  • 12. (2023七上·肇源月考) 现代文阅读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1.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 .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 .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 .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它有利的一面。
    2. (2) 选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从原文找一句话回答。
    3. (3) 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4. (4)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 13. (2022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回家的敲门声》,完成下题。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  

       ①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 

       ②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文章结尾一段又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5) 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 14. (2022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2月20日由中国首都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后,中国又一次举办的奥运赛事。 

     【材料二】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为“冬梦”。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为滑冰运动员形象,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冰雪赛场和飘舞的丝带。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材料三】 

     

     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独特形象,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们所喜爱。2019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精彩亮相。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1. (1) 上面材料都围绕北京冬奥会的话题展开,这三个材料分别是从冬奥会举办的时间及意义、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的。 
    2. (2) 请你结合【材料二】说一说“冬梦”的设计都融入了哪些“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写出两点即可。 
    3. (3) “冰墩墩”是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你觉得这个设计新颖独特在哪里?(至少写出两点) 
    4. (4) 作为主办城市的市民,为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你准备做些什么呢?(至少写出两点) 
  • 15. (2022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二)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三)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节选自冰心《荷叶·母亲》)

    (四)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1. (1) 请分别概括四个文段中雨的特点。                                                                                                                                                

      文段

      雨的特点

      (一)

      (二)

      (三)

      (四)

    2. (2) 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②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3. (3) 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②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 (4)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格中(二)(三)文段中因雨而蕴含的情感。

      文段

      蕴含的情感

      (一)

      对安静而和平的春雨农耕夜的喜爱

      (二)

      (三)

      (四)

      对祥子在暴雨袭击中艰难讨生的深切同情

    5. (5) 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B . 文段(二)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侧面烘托出春雨的特点。 C . 文段(三)反复写雨势之大,属于环境描写,渲染烘托出母爱的主题。 D . 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之景,完全切合文段(四)所描绘的雨景。
  • 16. 现代文阅读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成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儿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小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起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而丢你的脸,哪料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并抱愧于父亲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于写作,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

    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了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了儿女哟……”

    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⑪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的双手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怕花钱;二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 B . 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 C . 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 D . 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 (2) 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
    3. (3) 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①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

      ②我的双手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4. (4) 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
  • 17. (2022七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起去看

    ①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②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不吱声。父亲提高嗓门说:“带你看球你还哭丧着脸!谁欠你二百块钱还是怎么的!”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就叹气:“他这阵不知道怎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③父亲独自去了赛场。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了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地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他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④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俩喝啤酒。母亲听爷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溜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进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的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少年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是不懂我!”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⑤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看球去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⑥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呵乐呵。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呵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⑦那晚儿子开车来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人带去……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到处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前往比赛场地。

    ⑧儿子看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打招呼。

    ⑨中场休息,儿子走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的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两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句地抬着杠……

    (作者:刘心武,选文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把下面表格的内容填写完整。                                                                                                                                                                                                                    

      人物时间阶段

      父亲

      儿子

      儿子9岁

      带儿子一起去看球

      儿子16岁

      想带儿子一起去看球

      儿子上大学

      邀请父亲一起去看球

      儿子工作了

      约儿子一起去看球

      答应一起去看球

      父亲坐上了轮椅

      想带坐轮椅的父亲一起去看球

    2. (2) 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父亲为什么大嚷“我输了”?
    3. (3) 本文标题初看平常,细细品味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起去看”的含义。
  • 18. (2023七上·天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捧在碗里的故乡

    ①母亲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摔在碗里。

    ②母亲入城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但失地的乡亲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乡亲们,还会按气在路边河畔,播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鱼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啸嘎哺作响。闲不住的乡亲们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

    ③记得,以前老家的村子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父母总要在山地里播种许多苞谷,栽种许多红薯,每年养几头土猪。等到红薯藤蔓长长、爬满一垄垄的时候,每天傍晚他们就会背着大花篮,拿上一把镰刀,到山地里去割一大花篮红薯藤背回来,第二天一早砍细了煮一大锅,分早晚两顿喂那些土猪。到了腊月,杀年猪,腌腊肉,好不热闹,等到腌刺的腊肉晾晒干后,父母就会陆陆续续背进城里来给我。吃着红薯藤、南瓜叶、苞谷面喂大的土猪腌制的腊肉,家里就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家人,就这样常常把故乡摔在碗里。

    ④离开故乡,进城工作以来,二十多年了,老家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母亲总不忘给我送些来,母亲一生勤价惯了,舍不得花钱坐班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晕得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秋天收获,每一次给我送大米来,母亲都是趁天晴,一路坑坑凹凹、艰难顺簸、烘烤辣日、汗流浃背而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南瓜洋瓜、辣椒茄子、青菜白菜来,母亲都是用竹篾背箩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再说,母亲严重晕车,也不愿遭那个罪。

    ⑤搬进城里来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在我们家阳台里、楼下的花圃里播种各种蔬菜,从老家找来茄子秧、辣子秧,栽在阳台里。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盛装上泥土,放进阳台:装香油的塑料瓶、塑料桶,母亲把它们划掉上半截,盛装上泥土,放在阳台,它们马上都变成了阳台上的微型菜地,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者栽种上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一灌,晾晒几天,捡拾干净杂草,就开始播种小白菜,并像在老家故乡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

    ⑥狭窄拥挤的小屋,就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芫荽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老家,晚上睡觉,也好像还睡在故乡村子里、庄稼地、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沮丧,马上能够洗掉,云开雾散。

    ⑦儿子上初三时,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小区的老房子。她还是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时候,顺手察给我从花圃菜地里采摘的一把绿油油的小葱,一抱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嫩生生的青椒。吃着这些鲜美的蔬菜,就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恩情和感动。

    ⑧如今,一端起,就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那种亲切,几乎让我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咽,怕故乡没了,怕把故乡嚼化了。

    1.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围绕“捧在碗里的故乡”写了哪几件事。

      ⑴村庄拆迁后,乡亲们在路边河畔种庄稼:

          

      ⑶进城工作后,母亲徒步给我送家乡物产: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⑴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惊蛰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蹦嘎哺作响。

      ⑵结合语境,贯析第@段的加点词语。

      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芜耍小葱,就闻到了故乡的味道。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吃着这些鲜美的蔬菜,就如同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清碗都是恩情和感动”的理解。
    4. (4) 文中故乡的物产在作者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请结合生活实际,介绍一下记忆深处最打动你的一个人、一处景或一道美食,(要求:具体描写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少于40字)
  • 19. (2023七上·天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春天是一场狂欢

    ①一整个冬天,这个舞台都安静至极,除了偶尔飘落的雪花和偶尔闪过的鸟鸣,便再也没有光临者。

    ②事实上,在这个舞台下面正在酝酿着一场演出。小草、小鸟、树木、花朵、河流,都在悄悄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③在温暖的阳光下,空气变得湿润,大地变得松软。我们从阳光和微风中得到了信号。我们无法道出它们和冬天的不同,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周遭的空气里潜伏着的暖流。空气不再那么干冷,它像一个江南女子,开始柔情似水,阳光不再那么无力,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男孩,开始有了自己的力量。大地上虽然还没有绿色,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脚底下的萌动。而这,是演出正式开始前,大自然传达出的一点点信号。

    ④接着,小草探出头了。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什么时候破土而出。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在微风中摇摆。它的绿色在阳光下显得那么耀眼,那么柔嫩,又那么亲切。小草应该是舞台上最早的演员。它那么纯粹的绿在春天里,既不像小鸟那样呼朋引伴,也不像花朵那样招蜂惹蝶,但如果没有它,春天就不像春天了。它的出现,是春天里的第一场表演,素雅、简单,却足以让我们兴奋。

    ⑤紧接着,树木也出场了。它伸了个懒腰,让自己的肢体尽情地舒展在春天里。然后,它往自己的身上不停地添加绿意,春愈深,绿意就愈浓。它的表演最为漫长,最为缓慢,往往不知不觉就会表演到夏天。但是它无疑是舞台上的中坚力量,谁也没有办法代替它。纵然花儿如此娇艳,却也只能让春天一时生辉,只有树木,才能担负起整个季节的责任。

    ⑥舞台上的主角当然是花。它们让春天愈演愈烈,同时也把春天推向高潮。金色的迎春花出现的时候,春天才刚刚开始。那时别的花还没有出现。是人们一窝蜂地去欣赏它。它不太常见,往往一小片一小片地躲在山林里。它让春天有了一种神秘的味道。它退场之后,其他花便峰拥而上了。雪白的梨花、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莱花、火红的杜鹃花……它们是春天的衣服。春天是通过不停地更衣,不停地梳妆,才显得那么娇媚诱人的。它们带给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惊喜,又牵引无数的孩子去追逐,去奔跑。它们把身上的花片撒落在河流里,让河水把更多春天的信息传达给观众,于是世间有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诗句。

    ⑦小鸟是最尽职的伴奏者,小草间、花丛中、河流边,都散落着它的歌声。春天的歌谣,或许是它传唱给人们的。 

    ⑧春天是一场狂欢,支撑起它的,就是那些春天里的表演者。

    1.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文章依次描写了:“混润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绿意渐浓的树木——绿色的小草——万紫千红的花儿——歌唱的小鸟”。 B . 第④段准确形象的展现出春天来临之前大自然微妙的变化,细腻感人。 C . 文中“狂欢”一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繁荣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 D .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 第④段划线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小草纯粹的绿与小鸟和花朵进行对此,突出表现小草的绿具有独特性。 B . 题目运用报人的手法,生动富有诗意,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第④段划线句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变幻多姿与美丽。 D . “春天是一场狂欢”形象的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3)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请就其中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 20. (2023七上·泰兴月考)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的“括号”

    张金刚

    ①穿过客厅,推开卧室,见年迈留守在家的父母正在午睡。两人和衣面对面并排躺着,父亲左侧卧,母亲右侧卧。弓背屈膝,略呈弧形,一左一右,好似“括号”。这是我站在门口远观二老,恍惚间的一个印象。

    ②我又端详了一会儿。父亲在左,母亲在右,真像“括号”。只不过,我们兄弟三人和曾经的热闹时光,已从"括号"中间抽身而走,由一个电视遥控器、一台戏曲放映机填充其中,撑起"括号"间空虚而又苍老的日子。

    ③一时,我心生悲戚。印象中,父亲没这么小,母亲也没这么弯,从哪天起,他们成了现在的模样,我已记不起。可面对这已然不太圆润的“括号”,我又满心幸福。人过中年,仍有二老守着老家,守着儿时的村庄。我用略显沧桑的嗓音喊一声“爹娘”,还可得到真切的回应,便感觉我依然能在“括号”中间幸福地生活。

    ④母亲说,小时候的我只要一上炕,就爱躺在他俩中间。小脑袋瓜儿一扭看见爹,再一扭看见娘;脸对脸的一瞬,彼此吹口气,相视一笑,笑得那么开心、畅快。平躺着,父亲会把房顶糊的报纸上的图片,一张一张讲给我听,还念念那些大标题;母亲不识字,趁我们爷儿俩兴致正浓,悄悄下地,给我蒸俩鸡蛋。

    ⑤香油味儿惹得我听不进去了,翻身趴下,端过炕沿上的小碗。一勺儿黄澄澄、颤悠悠、香喷喷的鸡蛋羹,送到父亲嘴边,父亲说“不吃”送到已躺好的母亲嘴边,母亲说“不爱吃”。他俩一左一右围着我,看我将小碗刮得干干净净。好饱,我又翻身平躺,拉着父亲的手、母亲的手,和我的小手一起,抚摸我圆溜溜的肚皮。没承想,痒得我笑个不止,差点喷了刚下肚的鸡蛋羹。

    ⑥慢慢地,我的眼皮开始打架,兴致渐无,在父母一左一右的拍打中,一点点安静下来。然后,就啥也听不见了。早上醒来,我已在“括号”外。昨晚我睡得太死,尿炕了,母亲便把我抱起来,互换位置,她睡在尿湿的地尿湿的地方。

    ⑦我在家是老小,俩哥哥也是在这“括号”里长大的,也享受过那“潮湿与干爽”的爱吧?在“括号”中间的快乐生活,是我们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后来,大哥、二哥成家了;我外出求学,工作,把家安在城里;“括号”里最有营养、最有分量的内容陆续都被抽走了。“括号”空空几十年,慢慢地也抽空了父母,变得干瘪、皱巴。老屋虽翻盖成了新房,可家里只剩他俩,空荡荡、静悄悄,没了一点生气。

    ⑧我揉揉眼,再望一眼躺在床上的父母,多想躺回“括号”里,让自己回到童年,让父母回到青年。可我知道,“括号”已围不住我,也难以再围住一家人;但我也知道,我、我们兄弟、我们的小家,都“装”在“括号”里,填得满满的。

    ⑨似有心灵感应,我安静地在门边想着心事,母亲忽然间睁开眼,问道:“怎么突然大中午回来了?”继而,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搀扶,她冲我一笑,露出一颗牙也没有的牙床。我心头一酸,忙望向父亲,他也醒了,问了同样的问题,随后跟了出来。

    ⑩我们仨坐在台阶上,父亲在左,母亲在右,我在中间。初夏的风吹在身上,似是被“括号”围住那般温暖惬意。眼前的青山、绿树、院落,几十年似乎没有变过,可它们眼前的我们,却变了模样。

    ⑪骑车出了院子,一回头,父母早站起身,弯腰驼背,在檐下组成一个“括号”,默默望着我。我挥一下手,他俩也挥一下手,父亲挥左臂,母亲挥右臂,又默契地组成一个“括号”。我猛地一阵心痛,生怕哪天这“括号”少了左边或右边,直至在老家消失。

    ⑫我不敢想,也不敢再看,径直出了村子……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文章以 温暖的“括号”作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2. (2) 有人说文章第④-⑥段可以删去,你不赞成。请你说说理由。
    3. (3) 小语很难处理文章第⑦段画线句的朗读,请你给予帮助,并说明理由。

      “括号”空空几十年,慢慢地也抽空了父母,变得干瘪、皱巴。

    4. (4) 结合内容,从描写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继而,撑着右臂,缓慢坐起,挪到床边,用手拢了一下蓬乱的白发,趿拉着鞋,拄着棍子,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

    5. (5) 结合文章第⑩段,探究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