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3.0</strong>分)
  • 1. 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 . 该书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及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C . 严贡生是以一个厚颜无耻、巧取豪夺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其最传神的就是“云糕片”事件。 D . 书中不仅有对儒林丑态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匡超人、杜少卿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
二、默写(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10.0</strong>分)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 (2)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3. (3) 终古高云簇此城,  。(谭嗣同《潼关》)
    4.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5)  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6. (6)  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7. (7)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8. (8)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9. (9)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10. (10)  相同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也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悟。同样是夜晚,苏轼借眼前的月亮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  ”(《水调歌头》);而王湾却由眼前之景领悟出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  ,  。”(《次北固山下》)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strong>2</strong>小题,共<strong>7.0</strong>分)
  • 3.  《儒林外史》第一回开宗明义,借王冕之口批判八股科举制度,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所谓“文行出处”,指的是读书人对待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退隐的态度。请根据小说中的情节,举例说明王冕预言的正确性。
  • 4.  阅读名著《水浒传》,完成下面小题。
    1. (1)  以下诗句是从书中摘录出来的,请写出相关的情节。                                         

      A.“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B.“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A.描写的相关的情节是 

      B.描写的相关的情节是  

    2. (2)  在班级开展的“水浒交流会”上,小鹏同学把林冲在电视剧和原著中的结局进行了对比:                                                                   

      电视剧

      《水浒传》原著

      《新水浒传》中,宋江为招安大事,放走奸贼高俅,林冲气急吐血坠马。宋江等人离开梁山赴京面圣的时候,林冲郁郁而终。

      《水浒传》第75回,面对因招安而“大喜”的宋江,林冲只是冷冷地说:“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梁山招安以后,奉旨讨伐四寇,林冲杀敌无数、屡建功勋,病故后被朝廷封为“忠武郎”。

      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你觉得同学们会更喜欢哪种结局呢?请说说理由。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strong>2</strong>小题,共<strong>20.0</strong>分)
  • 5.  展望九年级新学期的语文学习,扬帆再启航。请结合你对“学习”的理解,参照以下句式进行仿写。

    学习就像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踏上前行的道路;

    学习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  。

  • 6.  临近开学,小深因为暑假太贪玩,以及没有做好暑假作业规划,所以假期作业没有完成。因此他十分沮丧和后悔,请你来安慰一下他。

    我:“小深,你  。”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strong>2</strong>小题,共<strong>24.0</strong>分)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国家政策鼓励引导下,随着后疫情时代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数字化为小微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②数字经济的网聚效应有助于打造“爆款”营销,持续带火“网红”经济。年初火爆全国的“淄博烧烤”,即是借助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热点营销,持续在全国形成广泛关注和正面反馈,进而带动当地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方位增长。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 , 淄博今年以来的旅行成交额同比增长6.5倍。全网火出图的“村超”“村BA”等乡村赛事,均借助数字传播带动乡村、县域经济持续火爆,风头直追传统的正规赛事。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县域和中小城市凭借独特资源和网络传播,由“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风向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淄博烧烤到大明湖超然楼,读懂“网红”长红的奥秘从烧烤摊到超然楼,火爆的打卡队伍迅速带火了当地的旅游市场,也给其他地方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进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理由”经济

    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前提是,给“我”一个前去打卡的理由。如今的文旅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品质化、特色化、场景性强的产品与内容,相比起旅途中的风景,很多人往往更加看重旅途中的感受。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虽然都是因网红经济而获得关注,真正促使其持续火爆的仍在于配套服务的迅速跟进。

    ③淄博烧烤出圈之后,当地迅速发布淄博烧烤地图,推出 21条“淄博烧烤”公交专线,筹备举办首届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全方位为各地食客提供优质服务。与此相类似,济南市也趁着超然楼“亮灯”的热度,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快闪活动,发力打造济南“文艺+文化+文旅”品牌iP。

    ④作为典型的引擎经济、流量型经济,文旅产业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综合消费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而优秀的创意首先就源于清晰的定位。淄博烧烤和大明湖超然楼的走红,固然有网友打卡助力,最关键的在于两地都有精耕细作的魄力。 

    (选自《人民财评》,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最近,网络上总有人说淄博烧烤“凉了”,依据有三:一是客流量下降,二是一些烧烤店开始转让门面,三是网络搜索热度大不如前。与其说“凉”,不如说是回归常态。眼下,淄博烧烤虽然“降温”,但不等于没有热度。烧烤店老板反映,现在的客流量虽不及四五月高峰时期,但相较“火”起来前还是多了很多;酒店、民宿预订量虽有所下滑,但不久前端午假期的预订情况仍较为可观。可见,烧烤的热度还在温暖着这座城市众多的经营者。

    ②互联网制造热点的速度往往很快,线上“山呼海啸”般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短时间集聚的客流,考验的是城市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旦承载不了游客的期待,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这是所有网红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考题。此外,互联网流量经济具有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不止淄博,其他网红城市的热度也难以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迭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当流量退潮,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是网红城市的另一道考题。单一的烧烤或许无法满足游容差异化、多元化休闲旅游的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这些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③一场全民烧烤让更多人认识了淄博,良好的消费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等令其声名远播。对这座新晋网红城市来说,人们的持续关注就是淄博长远发展的最宝贵财富。

    (选自《经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____
      A . 材料一列举“村超”“村BA”等例子,说明想要带动乡村、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依靠数字传播。 B . “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进而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理由’经济”,材料二中划线句运用谐音,生动地将淄博与超然楼的网红现状引向两者长红的本质。 C . 创意致胜的年代,好的营销创意能使人眼前一亮,所以优秀的创意比精耕细作更重要。 D . 面对互联网热点,大部分的网红城市都难以提供完善的商业接待环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赞美的声音就可能转化成抱怨。
    2. (2)  材料一中第二段加点的“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淄博烧烤、超然楼长红的奥秘。
    4. (4)  请你结合材料三,为网红城市在流量退潮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 8.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山阴道上行

    潘向黎

    ①在鲁迅先生诞辰 1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参加了“鲁奖作家鲁迅故乡行”活动。三十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齐聚千年古城绍兴,真可称为一大盛事。《小说选刊》主编徐坤本人也是鲁奖得主,她以双重身份当即在朋友圈引《兰亭集序》句子赞叹:【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兰亭集序》,这颗书法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夺目明珠,就出自绍兴。兰亭雅集,地点是“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即后来的绍兴,而兰亭,就在绍兴西南兰诸山下。

    ③王羲之的儿子、书法成就与他并称“二王“的王献之也喜欢绍兴的山水,他说过两句评价:“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从此,“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成了一个典故。山阴,和会稽一样,说的都是——绍兴。

    ④王献之说的是自然景观。我这回山阴道上行,觉得这里的人文风景更令人应接不暇。

    ⑤比如贺知章,这位唐诗人中最长寿的人, 86岁告老还乡,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你可知他回的是哪里?他回的便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绍兴啊。他在外为官宫多年,“未改”的何止是乡音,还有一片乡思和乡心。《回乡偶书》其二不如其一有名,写得也极好:“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镜湖,就是鉴湖,绍兴的一道明眸似的风景。至今鉴湖水清波依旧,见证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绍兴的人杰地灵。

    ⑥在绍兴,还会想起明代的名士徐谓,他写过一首诗《兰亭次韵》,诗的小引“相传萧翼窃《兰亭记》,掀阅,百花一时尽开”说的是:李世民渴慕《兰亭》(即王羲之《兰亭集序》手书),派萧翼假扮书生,从和尚辩才手中骗到王羲之真迹,萧翼途中忍不住打开《兰亭》看了一眼,就那么一下子,居然身边的百花都开放了。贫病潦倒的徐渭所神往和感叹的,不但是神妙的艺术珍品,更是真正的艺术所得到的尊重。

    ⑦张岱,堪称明末的一位妙人。他善于发现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在书中随手记录,如数家珍:绍兴琴派、绍兴灯景、戏曲、日铸茶、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里屯蛏、白蛤、江鱼、谢鱼、里河鰦……

    ⑧他也是茶人,在绍兴至少找到了两处名泉,一处是禊泉,一处是阳和泉。张岱在城内斑竹庵喝了那里的井水,觉得特别好,“异之”,去探看那口井,在井口发现刻有“禊泉”二字,非常像王羲之的笔迹,“益异之”。如此说来,这个“禊泉”,不仅是好泉,而且极可能在一千三百年前就被王羲之发现了。禊泉的特点是“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禊泉的水质,张岱的笔法,都那么空灵。

    ⑨绍兴,我已经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但其中的一次,我记得很清楚, 2007年10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举行颁奖典礼。记得在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环节是把全体获奖者的书送给闰土的后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并肩出现了。鲁迅笔下的记忆,鲁迅心中的记忆,鲁迅记忆中闰土的记忆,我对《故乡》的记忆,我被鲁迅作品感动的记忆,我自己对故乡、对童年的记忆,【乙】 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轻轻撞击,发出一片细碎而好听的声音。

    ⑩记得那次颁奖典礼之后,在百草园接受电视台采访。面对“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的要求,我说:“鲁迅先生,他是水中的盐,骨中的钙,云中的光。”【丙】 因为有了水中的盐,绍兴的山水名胜添了人文的味道和回味;因为有了骨中的钙,绍兴的文化品格更具力度和强韧;因为有了云中的光,绍兴的城市形象真正流光溢彩起来。

    ⑪因为鲁迅,绍兴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世界闻名;因为鲁迅,我们在绍兴就自然而然地谈起《朝花夕拾》《野草》和《呐喊》……因为鲁迅,绍兴被重新命名了。这是一个作家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⑫在绍兴,我分明感到我们是在“山阴道上行”。【丁】 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辉,那清辉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

    (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⑤至⑧段,记录了许多与绍兴这座城市相关的文化名人和他们所展示的人文风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人文风景

      贺知章

      创作《回乡偶书》,①  。

      徐渭

      ②  ,体现名士对艺术品的喜爱和对真艺术能得到尊重的渴望。

      张岱

      记录绍兴的文化艺术和美食,找到名泉,③  。

    2. (2)  文章的开头【甲】处引用《兰亭集序》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 (3)  从以下两道题中任意挑选一道,并完成。

      ①品味语言:请赏析文中【乙】处划线句。

      【乙】许多记忆,像风中的一串风铃,轻轻撞击,发出一片细碎而好听的声音。

      ②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丁】句的理解。

      【丁】那轮金黄色的圆月始终挂在天上,洒下一片清辉,那清辉是那样透彻,就像一种始终不变、无处不在的精神,又像一个表面冷峻的人内心的深情。

    4. (4)  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以“山阴道上行”为题的妙处。
    5. (5)  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丙】处划线句表明鲁迅对于绍兴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鲁迅成就了绍兴的人文美名,绍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滋养了鲁迅。请你选择一篇(部)自己熟悉的课文(名著),结合相关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环境影响人”的看法。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13.0</strong>分)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兼爱中》)

    【丙】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选贤能/国之国之相攻 B . 故人不独其亲/故人不独亲其 C . 是故谋闭而不/必天下之利 D . 真无马邪/故人不独亲
    2. (2)  翻译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孔子向学生言偃谈论了他思想中的“大同”社会愿景。 B . 甲文中的“归”有“女子出嫁”的意思;“省”指探望、问候尊长,鲁迅的《社戏》中鲁镇有出嫁的女儿夏天回娘家省亲的习俗。 C . 乙文中的“仁人”主要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D . 丙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淳朴,充满浓郁古朴的生活气息,诗人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4.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甲文句中的“  ”和“  ”有异曲同工之妙。
    5. (5)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文(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48.0</strong>分)
  • 10.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灵动的有生命之物,还有许许多多的“静默者”,它们虽沉默无言,却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它们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它们是令华夏儿女赞叹自豪的名山大川,层峦叠翠;它们是令人怀念的胡同里巷,店铺建筑;它们是体现民风民俗的春联灯谜,月饼粽子;它们甚至是家里的一个小器物、学校的一处小景观……

    请你完成半命题作文:       静默而有“声”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其他(本大题共<strong>1</strong>小题,共<strong>25.0</strong>分)
  • 11.  阅读回答问题。

    回顾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我们了解到王选一生中最重要的① jué 择对他的影响;也和顾拜旦一起回顾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甲] (A.土崩瓦解 B.分崩离析)时为追求和平而又充满自信的人们带来的力量……我们还欣赏过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川大水,跌得粉碎,形成一个个漩涡时的磅②bó 景象;也曾和马克•吐温一起坐在勃明峰顶倾听那瞬息万变的云霞[乙] (A.纷至沓来 B.接踵而至)时的长鸣……当然,我们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和常建一起登临古寺,漫步山林;和杜甫一起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总之,阅读这些经典诗文,能够让我们[丙] 。直到今天, 经典诗文虽然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1. (1)  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jué  择

      ②磅bó  

    2. (2)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 

      [乙]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列横线中。
    4. (4)  请选出填入丙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①体悟他们的聪明智慧

      ②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

      ③进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A . ①③② B . ②①③ C . ②③① D . ①②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